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当中,哲学常识课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一部分内容,既有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基于高中哲学常识课所具有的抽象性和思辨性,不少学生在学习高中哲学常识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关键词:高中 哲学常识课 学习策略
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稳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形成对于知识的牢固记忆,以及基于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拓展能力。在高中哲学常识课的学习中,学习策略的培养非常重要,鉴于高中哲学常识课本身的鲜明特征,科学的学习策略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哲学常识课的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高中哲学常识课的学习可能陷入迷茫,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对于此门科目的厌学情绪,无疑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下面对高中哲学常识课学习策略的培养进行系统分析。
一、基本概念学习策略
在高中哲学常识课中,涉及很多基本的哲学常识概念,对于这些概念以及其衍生的原理、范畴、逻辑的有效掌握,是高中哲学常识课学习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中哲学常识课涉及的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单凭死记硬背是无法充分掌握的,此时就需要科学应用要素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进行基本概念的学习。
要素分析法指的是将一个完整的概念分解成多个层次或者要素进行理解和学习的方法。例如对于“物质”这个概念,直接理解起来存在很强的抽象性,因而可以将其分解为三个概念层次,即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备这三点的即是物质。基于这种将概念分解后再理解的学习方式,学生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的理解将会更加容易。归纳演绎法指的是归纳和演绎二者的结合。归纳和演绎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陌生的概念熟悉化,因而更好地实现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
二、核心知识记忆策略
对于高中哲学常识课的学习,难免需要记忆部分核心知识,继而内化于心,形成对于哲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记忆哲学知识点的过程中,个人的记忆能力固然重要,但科学的记忆方法更加重要。
在此,介绍几种实用的高中哲学常识课知识记忆方法,供大家进行参考和学习。
1.提纲记忆法。即在头脑中首先记忆哲学知识的提纲,然后再将每个知识点逐一放到提纲当中,由整体到部分地进行知识记忆,在把握知识脉络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细节内容,此种记忆方法容易复习、不易遗忘、效果良好。
2.比较记忆法。对于部分差别较大或者差别极小的知识内容,可以进行比较记忆,在进行概念比较、知识对照的过程中,将二者同时牢固记忆,并明确掌握二者的异同,不易在后期的知识应用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
3.回忆记忆法。回忆记忆法即根据人脑知识记忆的规律,在适当的时候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会议,学生可以在每天睡前,对白天课上所学的哲学常识知识进行自主回忆,在知识刚学完的时候进行回忆,所取得的记忆效果也是最佳的,此种记忆方式需要学生长期坚持。
三、知识体系组织策略
基于哲学常识课知识内容的复杂性,唯有将知识形成良好的体系,才能实现对于所有知识的准确把握和良好记忆。而缺乏良好的知识体系,也是很多高中生在哲学常识课学习过程中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从实践经验来看,高中哲学常识课知识体系组织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入手组织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大的模块,而历史唯物主义又可以继续细分为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论三个模块,辩证唯物主义又可以分为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三个模块。依据这样的方法继续细分下去,可以得到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知识体系。
2.从教材编排入手组织知识体系。打开高中哲学常识课的教材,可以看到知识内容已经完整地体现在了教材目录当中,这也是一种高中哲学常识课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而且更加直观、更加具体,也可以作为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
3.自主进行知识归类组织知识体系。此种方法的应用需要结合学生个人对于所学的哲学知识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学生在实际的哲学常识课学习当中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使用。
四、结束语
基于高中哲学常识课的特点,高中哲学常识课的学习策略非常重要。依据人脑知识记忆的规律以及哲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高中哲学常识课的知识内容,形成良好的哲学理论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建江 高中哲学常识的概念学习及教学策略[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01:139-143。
[2]宋小兰 高中哲学常识课具体学习策略培养途径及学习方法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2,06:119-120。
[3]陈荟芸 高中哲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论文作者:吴俊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哲学论文; 知识论文; 常识论文; 高中论文; 记忆论文; 策略论文; 体系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