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河道滨水景观设计探究论文_王保国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河道滨水景观设计探究论文_王保国

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 518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雨洪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滨水空间的研究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内容。传统技术方法不再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本文以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渗透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构建了集水利、生态、游憩、景观、人文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公园,在发挥其河道基础设施功能的同时,激发了滨水景观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等多元价值。

关键词:海绵城市;滨河公园;生态景观;

1研究意义

自然水系系统是地球生物生存的源泉,也是现今新型城市建设中生态景观设计的主要基础设施。城市滨河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和居住的质量。因此建设一项比较成功的滨河公园,不但可以让城市充满活力、容光焕发,还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形象;最重要的是能从最根本上改善滨河区域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玩的户外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城市其他部分的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最为主要的就是“海绵体”的建造,“海绵体”其实也就是城市中的缘色设施,这其中就包括城市水系,如江河、水沟、坑塘等。“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强大的吸纳力和渗透力,城市中的河流水系就像人身体里的血管,雨水、洪水奔流而来,有很多的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会把雨水快速的排掉。“海绵城市”理念中的这些绿色措施让城市血液迅速更新,为城市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循环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2海绵型城市理念下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保护原则

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工作,既要合理地部署区域内有限的资源,也要保护该区域内的美景和自然生态。诸如生态岛、亲水河岸以及大量利用乡土植物等设计思路,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不断传递着尊重当地历史、重视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时首先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对水敏感性区域,比如坑塘、天然湿地等进行充分保护;结合现有场地蓄水能力和当地气候条件,利用调蓄技术分散雨水,使下渗量和蒸发量大致相当,达到动态平衡;利用生态滞留措施对建设时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净化,从而保持该区域水文特征,使开发前后达到平衡。此外,在规划设计时融入当地人文文化,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保护和尊重地域特点,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2.2防洪安全原则

城市滨水区具备多重功能,其中防洪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在对有洪水威胁的区域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们必须以防洪安全为基本前提进行设计。城市河道是城市雨水汇集与排放的重要地区,不当的驳岸设计将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应根据城市的防洪排涝需求,确保人们参与滨水区相关活动的安全性,同时,发挥城市河道排涝作用。

2.3多样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河道沿线的公共绿带,其公共性、功能的多样性、亲水性都决定了设计应以打造丰富的景观环境为目标,同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融入城市人文元素,丰富景观空间构成。

2.4实用性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要具备实用功能,通过主题公园和文化广场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游赏等优美环境的同时,又将历史和文化再现,并融入人们生活。

3实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某滨水绿地处于城市展片区的重要节点上,有充沛的水资源,交通便利。总用地约79.2公顷(其中水域约18.8公顷)。河堤高出地面达5-12.9米,堤坝坡度介于43%-74%,坡度较大,其余地块均较为平坦。主要由林地、农田、挖沙地、草泽及少量农舍构成,其中农田占据场地绝大多数绿地位置,土壤条件良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状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有农田作物、树林、坡地植被,总体来说,数量较少,植株较小,极小部分树木具有保留价值。

3.2设计理念

本案在设计之初便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设计考虑,关注城市滨水景观在雨洪管理方面的自然优势,同时也不放弃对地域文化特色等的追求。从政治、经济、生态、人文角度,解析滨水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思考公园定位,最终确立以“交织自然与城市的生态公园”为设计理念,力图打造一个融合现代创新元素,符合现代审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标志性、活力、动感的、融入城市结构的新兴城市综合生态公园。

3.3“海绵化”景观设计策略

3.3.1环保的透水铺装

园内大量使用经特殊工艺处理后的再生废弃物(如再生玻璃、碎石、再生塑料、贝壳等)作为铺装的原材料,不仅工艺简单,而且施工方便,具有较强的环保理念。雨水可以快速地渗透进入地表,还原形成地下水,有效补充土壤水分及地下水含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湿度的维持、道路积水的减少、路面防滑性能的提高等。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雨水大量流失,减少车辆溅水等,从而改善路面环境,同时还可以调节城市大气的温度及湿度,大大缓解和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以及道路排水设施的负担。道路、广场的铺装采用多孔沥青及透水混凝土、陶瓷砖、草地砖等。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使雨水渗入路面结构及土壤。透水砖中大量互通的孔隙,有效地提高了透水系数。草地砖内草类的根、茎、叶等能够有效地减缓径流速度,延长径流时间。

3.3.2美观的屋顶绿化

覆绿坡屋顶服务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符合公园的生态、现代、艺术的主题。在建筑顶层提供绿色活动空间,提供不同的视线角度去观赏公园美景。

3.3.3多功能的人工湿地

湿地在绿地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公园上游水系湿地区域种植特定的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作为湖区蓄水及自动喷灌系统的水源,满足植被的灌溉需要,节约水资源。同时,也为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提供了生态栖息地,为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还具有较强的科普意义。

3.3.4灵活的生态驳岸

结合实地情况使用多种驳岸处理方式,包括嵌碎石驳岸、嵌块石驳岸、亲水台阶驳岸、亲水平台驳岸、湿地植物驳岸、湿地滚水坝驳岸、商业街片岩硬质驳岸。

3.3.5合理的植物配植

植物是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既能很好地展现植物形体美,又能带来季相分明的视觉享受。城市滨水景观的塑造也离不开植物种植设计。无论是区域内的水体或者小品等景观要素都需要植物的烘托,而且也因为植物的装饰,使这些景观元素变得更加富有活力。设计结合场地内土壤特点及植被现状,在不同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土壤的改良和植物的选取、配置,在美化场地景观的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对改善城市水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案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点缀,选取耐性强的品种作为基调树种和主干树种。在滨水区域、地势低洼区域选择耐水湿的植物,如水杉、垂柳、鸡爪槭、三角枫、李树、迎春、夹竹桃、栀子、法桐等;在其余地区选择耐干旱和耐瘠薄土壤的植物,如香樟、杜英、栾树、毛白杨、木槿、刺槐、合欢、枇杷、紫藤、月季等。

4总结

城市化进程仍然在不断的发展进化,如若按照传统的建设方式继续下去,会让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全面统筹的“海绵城市”理念,不论是在城乡建设还是滨河公园景观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仅为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城市滨河景观因其具有其他景观没有的多样性、开放性和敏感性等特点,所以此次滨河景观的设计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来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02):93-94.

[2]孟岭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研究[D].河南大学,2015.

论文作者:王保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河道滨水景观设计探究论文_王保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