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语言与日常语言_哲学论文

哲学语言与日常语言_哲学论文

哲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日常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既相联系,又相对立。对于哲学语言的研究应以日常语言的研究为起点。通过考察,确立日常语言的特性和地位,从而揭示出哲学语言的特性和地位,为哲学语言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哲学语言 日常语言

哲学语言绝非空中楼阁,它是在日常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探讨哲学语言不可忽视对作为各类语言符号基础的日常语言的研究。

人类在实践的交往中产生了语言。这最初的语言功能主要显示出传达、交际功能,人们或用动作表现,或是呐喊,从中寻求共同意味的领地。这一时期,语言极为简单,尚未形成概念,与此相应,直观——动作思维逐渐形成,促使着“交际语言”的发展,于是,这种“纯交际语言”开始行走其漫长的历程。日常语言和日常思维即在其中萌发。

语言过程是自然过程,它伴随一定的条件而生长。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看到的不仅只是为糊口的野兽,而且看到和感知到了更多的物体,如太阳、月亮、河流、山川、森林,还有各种简陋的工具及有形的东西,人们开始对事物的整体形象有所认识,形成了关于事物的表象,逐步产生了“意向语言”和“形象语言”。如鄂温克语“图拉基”,字面意思是“张开嘴巴的乌鸦,实际意指“粗心大意之人”①,布须曼人说:“肚子杀死人”便是“饥饿”之意②。意向语言和形象语言的出现,与人的直接实践活动紧密相联,人们进行的是简单的劳动,由此决定了这时形成的语言和思维是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要特征,并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种反映事物形象,具有表象特征的语言已蕴含着日常语言的微光,并且它是构成日常概念的起点。

在意向语言和形象语言发展后期,神话思维比较发达,人们借助它以幻想、空想等形式试图去反映和战胜对之无能为力的现象。但原始的日常语言已在其中闪现,而且原始的艺术、宗教、哲学已孕育在内。随着氏族制度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的出现,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神话思维慢慢萎缩,而连贯——逻辑的思维逐渐扩展其优势。人们连贯、逻辑地去理解现实,不仅只反映事物的表象,而且能把事物的各种表象加以综合,日常思维开始了思维的崭新阶段。日常语言就是连贯、逻辑地反映、理解现实的第一个语言符号形式,人类的语言符号的发展从此发生了质变。

一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日常语言不断丰富,它不但能反映在表象中的事物特性,而且还能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并寻求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有限的字母、词汇、句法无限的运用和组合,推演着人类日常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原因、结果、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等基本的日常概念,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哲学的产生。

哲学思维是逻辑思维,哲学语言反映的是人类思维的基本逻辑因素,它提炼、概括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经验,从日常语言中“飞跃”再生。如“时间”一词,在古埃及那里,人们把尼罗河的泛滥和天狼星的偕起之日确定为一年的时间,这“时间”是具体的,其中虽有科学语言的隐含,但多以日常语言而出现。哲学语言中的“时间”,由日常语言而来,但它已不是具体的某一时刻,而是把它概括为“先天形式”,“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等,反映了人类高度的抽象思维。

日常语言是哲学语言的根基。哲学家们不断地从日常语言的复杂系统中“再创”哲学语言,正因人们有“下意识”的表现和表述,才有了弗洛伊德上升为“无意识”、“潜意识”的哲学概念和理论。哲学语言是日常语言多种专门化中的一种,在包含有各种语言符号的复杂的日常语言复合体中,哲学为了服务于对人类精神反思的目的超然而出,同时,说明哲学语言又在时时地切断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构造着自己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符号系统反映着人类最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反映了人类完整的逻辑思维结构。

(一)日常语言特性

日常语言是在人们平常生活与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日常语言既然是诸种专门化语言符号形式最基础的语言模型,那么,日常语言便渗透在宗教、文学艺术、经济、科学等领域当中。但它既不象文学语言那么抒情,又不象科学语言那么严密,更不象哲学语言那么高深,它具有强烈的可感知性,有其独自的特点。

1.社会性。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因素,而日常语言往往是通过个人的言语行为表达出来。人每天都在说话,“说”与“话”就是个人的动作、行为及其结果。因此,说话总属个人的,但“说话”所使用的词和语法规则是社会的。索绪尔就把这种语言现象区分为语言和言语。他认为,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在言语里没有什么是集体的;它的表现是个人的和暂时的”,语言则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个人本身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语言“以每个脑中所储存的印象的总和的形式在集体中存在着……”③。在这里,索绪尔指出了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只有在二者相互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实现各自的界说。没有在语言之外的言语,也没有抛开言语的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它还包括有文字,它表达的是集体艺术。丹麦语言学家布隆达尔在《语言学规则》中指出:“一种语言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存在物,一种关于个人的规则,一种言语在无限变化的方法中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符号结构。”这所谓“纯粹抽象物”,“不可少的符号结构”是集体的、社会的。在日常语言的运用中,或人们“说话”时,虽然,往往在词的使用上,句子的构造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了个人的言语行为,但是在它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性的特征。

2.灵活性。日常语言有其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同样要进行思维,同样也要触及到判断、推理、论证。但是并不象哲学思维那样,再现思维的每一个过程;也不象科学那样极其精确地使用概念,极其严密地按步骤进行逻辑推理,而是把某些环节、过程隐含于思维之内,并没有转化为语言。哲学语言要完整地表达严密的思维,而在日常语言中就无需一一再现,用词、句法不必极端严格,只要被“说话”人的对方理解即可。说明了日常语言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或然性。日常语言还表现出更大的或然性、不确定性。在日常语言中,人们使用“大概”、“可能”、“或许”、“估计”等这类词居多。而科学语言则把这些或然性的语词作出精确的定义,使之具有可证性。哲学语言则不运用这类语词,它寻求的是概念、命题和事理的确定性,从而进行定性、定量的哲学证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人们使用带有或然性语词的现象很多,并在词素或词的音和义的结合上有较为更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

4.习惯性。人们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固定下来了一些习惯用语,它们在日常语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格言、谚语,还有问候语、礼节语等。

5.丰富性。日常语言还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人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的词汇,在日常语言中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各民族的语言不同,世界各国的日常语言千差万异,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更为可观,各民族都用丰富的、多样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日常语言的丰富性上是共同的。

日常语言还有多义性、含混性、复杂性等特征。日常语言的这些特性使得它更具有生动性。

(二)哲学语言特性

哲学语言是关于世界本质及其关系的一般概括的语言符号。它反映的是世界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哲学语言是从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种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是对部分的日常语言的概括和深化,把日常的经验进行综合概括,再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以抽象的语言、概念表现出来。别林斯基曾说:“哲学家以三段论法说话。”故哲学语言把日常语言、概念升华到更高的等级层次。组成日常语言的元素(词、句)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而哲学语言是由那些带有最普遍性、最广泛性的范畴、命题、原理为主要元素的语言符号构成的庞大系统,它们是哲学语言特有的、不可或缺的语言元素。

1.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是指在一切哲学活动领域内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术语。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对象及其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对整个宇宙本质最一般的抽象。日常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等在自己所反映的领域内也有其特定的范畴、概念,但这些范畴、概念只能在它们各自的领域有其普遍性和有效性。而哲学范畴是从日常语言及他类语言中抽象概括而出,它是高于并指导各门学科、领域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概念,具有极大的普遍意义。在哲学活动领域中,有许多哲学范畴,它们都反映出了哲学问题探讨的深刻、普遍程度。哲学范畴可以成为不同思想体系建立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用语,是建立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哲学家们运用这些似“纽结”的“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哲学语言去认识整个宇宙。

2.哲学命题。哲学命题是由一系列哲学范畴组成,是对哲学范畴的初步具体的展开,是哲学理论体系中推断、论述的基础,反映出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可谓不同哲学思想体系之名言。通过这些哲学语言表明了各自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本质及其关系的基本态度。

3.哲学原理。就哲学命题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程度上而言,并非完全一样,其中有一个层次差度,然而更为基本、普遍、全面的哲学命题称为哲学原理。在哲学论证中它作为原始前提而出现。哲学原理揭示出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事物、现象的特征及其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构成某一哲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哲学语言的“元素”是构成哲学理论体系的骨架,这些元素是对于日常分散的、零碎的、不系统的语言凝炼上升之后,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而达到哲学语言的高度。因此,哲学语言在普遍性、一般性方面要高于日常语言及其他各类语言,从中反映出了哲学语言的独特作用及特征。

1.“反思”性。哲学语言是反思语言。哲学致力于探讨人类精神,人类思想发展的阶段、进程,考察人们对对象世界的认识,故使人们进入一种反思态。黑格尔认为,哲学重要的原则是反思,而这种反思只有通过“纯粹的”哲学语言、概念才可达到,所以说哲学语言是反思语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日常经验和各种具体学科成就及各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支托下,哲学语言基本上是从概念到概念,从而对人们的思想再认识,这是日常语言和其他类型的语言所不能及的。

日常语言中也曾用“反思”概念,如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等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只是对某一对象及其进程中得失的总结,并非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哲学上的反思是思想我们的思想,对认识的再认识。所以,日常语言中虽说反思,但不具有反思语言,哲学语言与之有严格的界限,不可混淆。

2.综合性。哲学语言具有极高的综合性、概括性。哲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标记就是以哲学语言符号形式对感性世界的材料及各类语言、概念进行高度综合、抽象、概括,达到终结于解释世界的本质、关系和方法的语言,是反映哲学家们的世界观、信念的语言符号。

日常语言中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即使有理性思维的渗入,但往往是具体的,不具有哲学概念的综合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日常语言中人们使用的“感觉”概念,一般所言的是某一具体的感受,而哲学语言中的“感觉”表明的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人们的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它把日常经验中的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了综合、概括。

3.批判性。哲学前进之船,离不开“批判的风帆”。哲学要求的是交流、讨论、论证,从中对某一理论以至哲学方向性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批判。这种批判精神付之于哲学语言符号的具体形式之中,正是在这种“批判”中哲学才不断前进。

哲学语言对日常的感性素材及日常语言进行筛选、提炼,其本身就是一种批判。

在哲学发展的三次转向中,可见哲学语言的批判性所在。从古典哲学对世界本质论证的确立,到近代哲学对“认识”世界的探索,又到现代哲学对方法论的寻觅,从“存在”、“思维”、“理念”,到“感觉”、“知性”、“理性”,再到“实证”、“真理”、“意义”等这些概念、范畴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说明:后者皆不能完全脱离前者,超然而立,但后者又都不断地否定前者,批判前者,由此而发展。康德用主体的能动性批判了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而黑格尔又用能动性批判了康德的能动性,重建于他的相似于“理念论”的“绝对观念”的体系之中。故在哲学语言中暗含着强大的批判力量。哲学家们运用哲学语言(概念、命题)相互阐释、分析、批判,以明示自己的观点。康德的批判哲学更加突出了哲学语言的批判功能。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对于人类“知识”、“理性”作了彻底的“批判”考察,在理性范围内规定了人认识世界的界限。而理论(思想)本身要认识世界只能通过语言,于是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又规定了思想表达的界限只能在语言范围内,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故抛开思想,首先要审视语言,因而“全部哲学是对语言的批判”,以致出现了语言分析哲学。他们信奉的是说明思想的语言应清晰明了,通过对语言的批判,避免造成哲学上的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哲学语言的批判性。实际上各种哲学思想都在哲学语言的相互批判中有序地发展,固定成型。

4.歧义性。哲学语言的歧义性与批判性相联。这种歧义不是日常语言或从语言学角度来谈的一词多义,而是哲学家们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来理解、阐释同一语言符号,从他们不同的解释中,反映出不同哲学理论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出哲学家们不同的世界观和信念系统。这种歧义性不仅表现在语言外部结构,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结构“内面”,即哲学思维乃至哲学理论的差异。哲学上的“存在”范畴,有的哲学就解释为客观物质世界,有的哲学就理解为“感觉的复合”。哲学家们用着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同一语言符号,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着表达其意的哲学语言去阐释、说明各个哲学概念、命题、原理,面对与己相对或相近的每一种哲学理论,从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态度,故在哲学语言、概念的理解上必然发生歧义。它既是现实的,也是允许的。哲学语言中排斥“独断”的语言,它不象科学语言,科学语言的特性决定着它要消除歧义,面对一个符号只赋予一个意义。而哲学语言不但不可消除,还要创造歧义的程序,这样才能使多样哲学存在,从而创造出新的综合的哲学。

日常语言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存在,但与反映世界观和信念这一高度的多元的哲学语言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各有其特性,认清其差异和对立,使哲学语言不是“回归”,而是发展,从一个方面引导哲学思维以至哲学的前进。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强调哲学所关心的是语言的反省,认为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是语言,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卡尔纳普)。对世界本体的讨论为哲学的“迷乱”,哲学的任务应澄清思想,澄清语言(维特根斯坦),因此要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语言分析哲学(以理想语言学派为代表)试图创立一种人工语言或形式语言,将在哲学上建立起一套专门术语,以消除哲学表述中的含混与歧义,避免哲学上的无谓之争。一些哲学家常被使整个语言重新形式化的梦想所迷住,从莱布尼茨到罗素的《数学原理》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时期都在为之而奋斗,但都不能成功。语言分析哲学(以日常语言学派为代表)试图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使哲学概念的混乱自动消除,医治“形而上学”这种精神病症的语言。因为形而上学违反了日常语言的规则,什么“时间”、“物质”在日常语言中的意义是清楚的,所以,哲学应按照日常语言的规则去讲话,不要脱离用途,而追求其绝对意义,这样可使哲学所使用的语言清晰。语言分析哲学家们也往往使用来自日常生活的例子,努力避免哲学名词、术语,用日常经验的素材为其深刻目的服务。但为澄清语词或概念的细小差别,也常常弄得枯燥无味或陷入繁缛的境地。

语言分析哲学低估了,或说抛弃了哲学理论的重要性,离开了背景,离开了世界孤立地研究日常语言的词汇、句法,如奥斯汀,对日常语言进行了精细的分析,他的分析完全是孤立的,不与其他任何事物相联。语言分析哲学脱离了理论,孤立地谈“概念”,甚至搞文字游戏,因而也失去了历史感。哲学家使用的语言反映着个人的意图、信念,也有使用其语言的背景。他们忽视了哲学语言、概念符号形式的“内面”是哲学思维方式,故不可脱离开哲学自身的理论,脱离开历史孤立地分析语言。如果这样,想建立起所谓的“精确化”、“形式化”的语言便会适得其反,如此也失去了哲学的意味。

事实上,要使哲学语言完全达到精确化是不可能的。哲学语言不是孤立的、凝固的,它在运用上永远处于一种变化状态,其词汇的意义不是恒定的。再者,文字的精确也是次要的,关键是一种新的综合哲学的出现,能够正确地运用它去指导实践,这种新的哲学正是对多元哲学的综合而至。同时,新的哲学思想的刚一问世必然是模糊不清的,结构不甚严谨,其语言必定是含糊不定的,因为它要打破正包围于它周围的语言和思想,与现存的哲学概念、命题发生歧义和冲突。某些语言分析哲学家也不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他们说要对新学说作语言的清理,才可知道其学说是何等模样。哲学史上有的“新学说”违背了日常语言概念(如弗洛伊德理论),但我们对历史上众多哲学家的理论不去作语言的清理,其贡献仍在(包括弗洛伊德理论)。同时也说明了哲学语言难以也无需“精确化”。

语言分析哲学并非毫无意义。(1)它作为一种分析技巧有永恒的价值,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哲学工作者深受其影响。我们需要把这种灵巧的方法与哲学自身的理论结合起来,考虑到语言内在的背景、世界和哲学家的意图、信念,避免在孤立系统中探讨语言的意义。(虽奥斯汀也看到了“语言可谈论现实”,但他更关心的是澄清日常语言的分析技术。)(2)语言分析哲学看到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关联。有些语言分析哲学家认为弄清日常语言的用法是哲学研究的起点,这是值得肯定的,的确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分析哲学把哲学探索扩展到新的领域。(3)语言分析哲学给我们一个启示:哲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要明晰。哲学要挖掘日常经验的复杂性,用这种复杂性代替晦涩,哲学是复杂的,就需注意语言的运用,使语言更加清晰。当一种新理论基本成型之后,对于如何使其语言、概念表述更加清晰,更加忠实于哲学家们的意图和哲学理论的原意的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以上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另文再作探讨。)

对于哲学语言的研究是研究哲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它的探讨并不是要推翻“过去”(“形而上学”),重建一套“精确”的哲学专门术语,似乎才成为其“哲学语言”,而是要自觉地通过定性、分类、比较借鉴,从而发展它。哲学语言在哲学的沿流中,被哲学家们已做出了“无言的”规范,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局、形式。它以日常语言作底部支撑升级到了终于宇宙直达“理性世界”的高度。哲学语言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我们必须不断地推动它,发展它,以促使“时代精神的精华”更加升华。

注释:

①参见阿尼西莫夫:《原始思维的历史特点》,列宁格勒1971年版,第58页。

②参见克里克斯:《醒悟的思维》,莫斯科1983年版,第108页。

③参见岑麒祥:《语言学概要》,第255页。

标签:;  ;  ;  ;  ;  ;  ;  

哲学语言与日常语言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