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文龙巷小学 310003
摘 要:品德学科中,良好道德行动力的强弱至关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采用“自主学习、学科渗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其次,品德教育应当充分回归生活,寓“生活、开放、活动”于一体,以此增强孩子们的道德行为体验与意识。在此基础上,经多方合力,内化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儿童道德行为执行力。
关键词:教学 学科渗透 行动力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此,笔者认为,品社课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良好行为意识和习惯的人。那么,良好道德行动力的强弱则显得至关重要。
行动力,顾名思义,就是指策划战略意图,具备超强的自制力,同时能够突破自己,实现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或者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制定计划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实现。
本文拟从提高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行动力的角度出发,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体验、初步习得、内化与执行等方面进行反思,做出如下探讨:
一、深化品社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在教品社的一年时间里,孩子们常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德育土地上只剩一片虚无。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策略一:自主学习,自感自悟
灵感来源:笔者老家的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室四周都是黑板,学生分组学习或自学之后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黑板上书写、讨论,老师基本不干涉。一段时间后,部分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道理只有一个,理解可以有千万种。自感自悟的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际效果,有效地保护了孩子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策略二:学科渗透,深化体验
1.阅读与品社的交融
品社课作为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份子,有着丰富的信息量,非常需要学生们进行课内外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二上《我爱秋天》
本课拟通过了解秋天的景象、秋天的收获等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课本中除两首诗歌外,几乎没有文字。因此,在学生看图感知之后,我让孩子们阅读有关秋天的文章,以此加深孩子们对秋天的认知,从而爱上秋天。有些孩子提到了语文书上有关秋天的文章,如《秋天的图画》《欢庆》等,有些孩子更为细心地在刚下发的《小学生时代》中找到了与《欢庆》相类似的诗歌,更有孩子自己写诗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2.体育与品社初相见
曾经看过一篇有关体育活动的文章,作者建议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身体的狂欢,他认为“野蛮其体魄”才能“强健其精神”。笔者对此非常赞同。其实,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就是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言传身教和模仿是其教育的主要手段。孩子们看到大人在努力学习生活技能时,可能就会受到感染。在体育活动中,德育不仅仅是教室里的“高谈阔论”,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活课本”。
二、“理来理去”,提高终极行动力
1.加强反思,从自己做起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品社课上完之后,孩子们看似获得了某种良好行为,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孩子们的行动力变弱了。课上所说的会变成真正的大道理。偶然看到《青年博览》里面提到:“在法国,很少听到诸如学生考试迟到而抱怨天气或者堵车。法国人认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强调客观于事无补,而这时应该扪心自问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犯错误。”法国人民长期奉行的自我检错习惯非常值得学习。的确,只有加强自我反思,才能更好地拥有良好的行动力。
2.相互制约,共同前进。
良好的道德行动力不仅需要自己的反思,还需要借助外力,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为人师时,我常常对孩子们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个别教育。然而暑假重新翻看教育书籍时,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让我恍然大悟。再教育孩子时,他没有总感觉自己是被动的教育对象。同时,通过好朋友的转达让他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也相信,他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人,进而影响班集体。
3.回归生活,“理来理去”
品社课上的德育只是一小部分,生活中的道理则是层出不穷、变化常新。在品社课上和孩子们探讨了集体的重要意义,而生活中“爱集体”可以有很多内容,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临时组建的旅游团都可以成为集体。所以,德育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让道理来到课本,又回去生活。借助学生父母、老师、社会三方合力才能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经过一年的品社教学实践与研究,我总结了以上策略。学生良好的品德行动力只有在获得较深的情感体验后,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集体、自己、父母等合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生活中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增强良好的道德行动力。
论文作者:王楚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孩子们论文; 秋天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孩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