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论的哲学意蕴
许 博
(中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79)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一套哲学意蕴丰富、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阐释,指出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以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为精神旨归,以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品格为理论特质,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完成了马克思人民立场的当代建构。这对我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精准扶贫;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为一套哲学意蕴丰富、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是贯穿于这一体系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对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论进行整体上的哲学把握和解读,最根本的是开掘理论中的思想精髓即科学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并对青年黑格尔派做了彻底的清算。明确了唯物史观的实质: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明确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构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实际包括客观实际与主观实际。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从我国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给以准确定位。同时把握这一初级阶段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产生的。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宏伟而紧迫。虽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并不全面,许多农村地区仍处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针对这一特殊时期的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于2013年11月在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并于随后做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形成了一个意蕴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习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再次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建立在对解决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哲学,正确运用于扶贫工作中,坚持“实事”即基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或实事,做到“求是”即进行探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二、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
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区别的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论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贯穿始终,具体表现为:其一,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把认识和化解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解决中国农村脱贫工作的现实问题和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的发展。比如,在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中,现实中还有一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严重影响班子战斗力。面对这一矛盾和现实问题,全国各地纷纷选派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助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贫困村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对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并要求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派干部、人才到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部署任务,几乎都是讲问题,直奔主题、直面问题。
其二,坚持协调渐进,树立系统思维。自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3%,降低到2018年底的1.7%,全国农村贫困人口7年累计减少8 239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协调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开展学习“两个条例”活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主张坚持资金支持、社会动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相结合,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构一套完整有效的宏观系统。在建强基层党组织方面,总书记提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工作中实现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精准扶贫微观政策的紧密衔接。在坚持资金支持方面,总书记强调:“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扶贫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在坚持社会动员方面,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救济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面,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1]。”习近平将扶贫工作视为一个庞大有机的系统,既要在宏观上树立战略思维,又要在微观上协调推进系统内的各项工作。
马克思在评价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时这样说道:“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也同样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哲学的立场上否定了黑格尔的主体意识,确立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质。《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即从认识的实践基础、认识的辩证运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律,是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主体性依据。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是奠定唯物论基础。我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问题和矛盾的复杂是可想而知的,只有运用唯物论思想来科学的认识客观实际,才能避免形而上学的错误。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实践又到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认识论哲学基础。
三、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
其三,树立历史思维,善于从历史中获取智慧,从中国贫困治理机制发展历程中,思考新时代扶贫策略。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经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农村落后的经济形式决定了农民温饱问题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重点。毛泽东主席提出农民合作化和“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其目的是让广大农民不再缺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分别站在大时代背景之下,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出发,不断修订土地政策、调整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极大地缓解了我国一般性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1978—2012年,我国扶贫标准两次大幅提高,按照现行农村扶贫标准计算,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10.2%,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适当放缓,供给侧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革,全面脱贫工作也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和历史时期产生的,继承了过去中国在贫困治理中凝聚的智慧。在面对新时期“顽固性”贫困、“贫困陷阱”这样的问题时,总书记提出了“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的明确要求,指出必须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综上所述,我国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并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抢的“潜力股”,促使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国家奠定创新型人才基础,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其一,坚持实践第一原则,推进扶贫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总结改革新经验,形成规律,上升到顶层设计,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还不到十六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1]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探索、深化和推进,为后来的“精准扶贫”和“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战略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其扶贫思想的形成、深化和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
其二,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供了一个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基础。2017年总书记指出,“就全国而言,下一步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有障碍的问题......要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2018年,总书记提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2019年总书记在重庆市考察期间强调,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理论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扶贫理念和政策措施,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取得了成效。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充分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及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根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中国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间的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一方面,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反映在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滞后上。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许多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的最突出的“短板”。另一方面,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增长已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这表明有两亿农村户籍人口在城镇工作但未取得户口。“十三五”规划要求将有1亿已经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于2020年底落户城镇,这就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农业人口还不能落户城镇,将继续居住在农村,而这部分人群主体为老人、儿童和身患疾病的农民。解决好这个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的乡村都不可能被消灭,农民们也会继续守护在绿水青山中,担负着为14亿人提供粮食的历史重任。因此,只靠城镇化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不符合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也不符合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出现的新特征、新问题。
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当前的物流配送制度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保证农产品的最大价值。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配送问题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南充乡村地域广阔,存在路难行、距离远和道路不畅等客观问题,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物流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物流发展缓慢;物流配送系统没有经过系统整合,物流公司各自为政、独立经营,导致物流系统成本过高,无法形成组织合力。政府对物流企业进入农村、落户农村缺乏激励措施;当前农村收入状况、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不足以支持现代物流所需的吞吐量,企业难以盈利;同时,物流业中还存在着用工难问题。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要求哲学关注的对象应该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人,即“真实存在的人”,而非黑格尔那样抽象的精神或意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和根本目的。这里的“人民群众”并非费尔巴哈讲的感性的存在,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突出问题时,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说,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马克思人本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自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着重把农民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以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政策,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公平正义、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增进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论是对马克思人民理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应用,从现实生活中的农民群众出发,阐明农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马克思所构建的人民立场的宗旨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美好状态,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创造性发展,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始终,提出了精准扶贫理论要以实现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为精神旨归,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完成了马克思人民立场的当代建构。
左边的园里,雕塑着熊猫,两个大熊猫在长着山葱的草坪上玩耍,悠闲自得。梅花鹿在那颗沙果树的根部矗立着,很难让人发现,只有在八九月份,人们摘不到树上的沙果时,他才被用上。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西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倾斜过渡地带的沅江水系清水江上游,地貌类型包括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 222.2km2,其中岩溶出露面积1 005.1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24%。据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麻江县现有石漠化面积298.51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42%,占岩溶面积的29.70%。此外还有345.85km2的土地存在潜在石漠化趋势。该县石漠化程度在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中居第二位,严重的石漠化已成为全县生态文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一大制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131.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3]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525.
中图分类号: A811;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9-0001-03
收稿日期: 2019-07-15
基金项目: 2018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项目(2018GXDJ-QN011);2018年中国医科大学青年骨干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项目“人的主体价值视阈下的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研究”(QGRA1820007)
作者简介: 许博(1987-),男,博士,讲师,从事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