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细菌B11的鉴定及其拮抗物质性质的研究

拮抗细菌B11的鉴定及其拮抗物质性质的研究

陈莉[1]2007年在《棉花生防芽孢杆菌A57、A178的抑菌机理、拮抗活性物质及防病、促生作用》文中提出本试验对拮抗细菌A57、A178进行了种的分类地位的鉴定,研究了拮抗细菌A57、A178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机理,初步研究了A57、A178产生的拮抗物质主要成分及拮抗物质的理化性质,同时初步研究了两株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和棉花立枯病、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室内防治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 A57、A178分类地位的鉴定通过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的分子序列同源性分析,16SrDNA测序结果在Gene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A57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s),A178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2 A57、A178的抑菌机理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发现A57、A178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拮抗细菌A57、A178的主要拮抗机理是通过产生拮抗物质造成病原真菌菌丝体断裂、扭曲、畸形,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造成孢子畸形。3 A57、A178抑菌物质的提取和拮抗物质的理化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硫酸铵盐沉淀法提取拮抗蛋白。以枯萎病菌作指示菌,结果表明A57、A178在70%的硫酸铵饱和度下粗提蛋白的拮抗活性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3.7%、22.3%。分别对A57、A178粗提蛋白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两菌粗提蛋白对热均稳定,对氯仿均不敏感,对胰蛋白酶均为敏感;A57、A178拮抗活性最佳pH值为pH5-pH7,强酸pH3和强碱pH9条件下仍具有部分的拮抗活性。4 A57、A178的防病、促生作用利用A57、A178无细胞滤液不同稀释度处理棉花种子对立枯病、枯萎病和黄萎病进行营养钵试验, A57和A178稀释10倍液对枯萎病的防效相当,分别是56.8%,54.4%;A178稀释10倍无细胞滤液对立枯病菌的防效最好,防效是63.1%。通过A57、A178不同稀释度无细胞滤液培养棉花无菌胚,发现无细胞滤液对幼苗均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其中A57稀释10倍液对胚根造成肿大、畸形现象;从无细胞滤液处理生长的幼苗提取浸提液,以枯萎病菌作指示菌检测拮抗活性,结果发现仍有一定的拮抗作用,A57、A178的抑制率分别为5.7%、7.6%。

彭好文[2]2002年在《拮抗细菌B11的鉴定及其拮抗物质性质的研究》文中提出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具有强烈抑制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生长并产生大量拮抗物质的拮抗细菌B11菌株。经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B11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养基种类、pH值、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该菌株产生拮抗物质有不同程度影响。选用YDC液体培养基,起始pH7.0-8.0,在40℃下培养12d产生的拮抗物质量最多且抑菌活性最大。 拮抗物质可用50%饱和度硫酸铵提取。粗提拮抗物质能耐125℃的高温(高压30min):它对蛋白酶K、RNase酶及紫外线基本稳定,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氯仿部分敏感;作用活性pH值范围为6.0-8.0。拮抗物质对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生菜菌核软腐核盘菌(Sclerolinia scleroliorum)、银杏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micotianae)、生菜灰霉病菌(Botrytis Sp.)、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香蕉灰纹病菌(Cordana musae)、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对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及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无抑菌活性。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的抗菌机制主要是 广西大学硕土学位论文造成菌丝畸形,细胞质浓缩,泡子不萌发或萌发异常。

蒙显英[3]2005年在《枯草芽孢杆菌B11菌株分泌的拮抗物质的纯化及基因文库的构建》文中提出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11菌株对西瓜枯萎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之一是产生拮抗物质。本研究对B11菌株分泌的拮抗物质进行纯化,测定其特性及抑菌机制,并构建B11菌株的基因文库,取得的结果如下: 通过煮沸、DEAE 52阴离子交换层析和氧化铝吸附层析,将B11菌株分泌的两种拮抗物质(拮抗物质A、B)纯化到薄层层析斑点纯。 两种拮抗物质对蛋白酶K和胃蛋白酶稳定,拮抗物质A对胰蛋白酶也稳定,但拮抗物质B对胰蛋白酶部分敏感。这两种拮抗物质均能耐高温,在121℃仍能保持活性不变。 两种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水稻黄单胞菌水稻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13751菌株、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P13菌株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均有较强烈的抑制作用,但拮抗物质A对水稻稻灰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没有抑制作用;而拮抗物质B对水稻稻灰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有较强烈的抑制作用。处理浓度为4.92μg/mL的拮抗物质A处理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120h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

赵凯[4]2006年在《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抗菌物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青枯病是由茄青枯拉尔氏菌[Rala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al.]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其防治十分困难。植物内生细菌作为病害的生防菌有一定的优势。芽孢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拮抗物质抑制或杀死病原菌,是植物病害生防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试验以番茄青枯病的内生拮抗细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来了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的控病效果且能高产抗菌物质的菌株TR03-081,并对拮抗菌TR03-081抗菌物质的产生与积累的条件、抗菌物质的稳定性以及类别、抗菌谱进行了研究,并对拮抗菌TR03-081进行了菌株鉴定。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1、经平板抑菌试验,从供试的10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了5株抑菌带宽在5mm以上的菌株01-144、01-189、TR03-108、TR03-081和TR03-124;温室控病试验表明,筛选出的5个菌株的去菌发酵液的控病效果总体好于其菌悬液的控病效果,其中01-189、TR03-108、TR03-081去菌发酵液的防效分别达到了53.85%、65.38%和50%。通过拮抗菌去菌滤液的平板抑菌试验得到了其无菌发酵液能够在NA平板上对番茄青枯病菌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TR03-081。 2、通过对TR03-081产生抗菌物质的稳定性的研究发现,该抗菌物质对热不够稳定,在100℃的水浴条件下30min即可失去抑菌活性;对光强为800Lx的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光照处理36h后,其抑菌活性仍保持在88.62%;对酸碱具有部分稳定性,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不够稳定,在弱酸条件下能够部分影响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TR03-081的无菌发酵液对蛋白酶K有一定的稳定性。 3、通过对抗菌物质的产生过程以及培养条件对抗菌物质产生和积累的影响的研究发现,TR03-081产生的抗菌物质是在细菌生长后期生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先降后升,最后稳定在7.5左右。TR03-081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的初始pH为7.0,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8h,培养液体积与发酵容器之比为2∶10,最适合抗菌物质产生的培养基是枯草芽孢杆菌专用培养基。 4、通过对抗菌物质类别的初步鉴别得出,TR03-081产生的抗菌物质为水溶性的抗菌蛋白,溶液中硫酸铵饱和度为60%时最利于该抗菌蛋白的析出。

闫敏[5]2003年在《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枯萎病对四川蔬菜的严重危害情况,从黄瓜栽培种的根围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大量对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检测,筛选出对病原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研究了菌株的抗菌谱、生理生化特性、促生性以及最佳发酵条件等生物学特性,确定了其在微生物学上的分类地位,并应用发酵产物进行了田间防治黄瓜枯萎病试验,进一步从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到对枯萎病病原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抗蛋白质,通过蛋白质测序,测定了多肽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 从黄瓜根围土壤中,共分离获得100多株对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通过对峙法测定,筛选出了拮抗作用强、具代表性的3株细菌A54、L37、Y11。其在PDA平板上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带宽度分别为:9mm、10mm、8.5mm。 2 抗菌谱的测定结果表明,3株细菌对供试的11株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具有强烈拮抗效果,其抑菌带宽度均达到10mm以上。 3 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确定了其微生物分类地位。A54为施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tutzeri;L3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11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4 对3株拮抗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显示,其生长曲线符合细菌的典型生长特性。其生长状态受到培养基种类、温度、酸碱度、供氧量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其拮抗活性相关。 5 通过田间小区防效试验,测定了在黄瓜苗期和成株期,菌株的不同施菌浓度、施菌时间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接种病原菌后3天施菌和施菌浓度达到10~8cfu/ml时,防治效果最好。A54、L37、Y11的防效分别可达52%、55.36%、48.24%。 6 对黄瓜苗期促生性实验结果表明,3株拮抗细菌的发酵产物处理的植株在所测定的3项生理指标和5项形态指标上较对照均表现出显着的促生作用。其中,在用发酵产物对胚根处理试验中,株高、株干重、株鲜重促进效果明显,且不同的菌株处理的促生性存在显着差异。 7其中,较好,大田防效试验表明,生防菌对黄瓜两大病害即霜霉病和白粉病均具有防治作用。A54对黄瓜霜霉病的效果较好,病情指数下降12.3%;而L37对黄瓜白粉病的效果病情指数下降了20.8%。8运用硫酸按沉淀发酵产物获得了具有对病原菌具有拮抗特性的粗蛋白,对拮抗粗蛋白进行柱层析以及SDS一PAGE,结果显示拮抗蛋白达到电泳纯。共获得拮抗蛋白叁种,分子量分别为43kD、32kD、15kD。并对拮抗蛋白进行了N·末端氨基酸测序分析。 9对拮抗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显示:拮抗蛋白对蛋白酶对温度表现活性稳定,对有机物溶剂处理表现活性下降,但仍具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蛋白质。从拮抗蛋白对病原菌的致畸性检测中看出,拮抗蛋白对菌丝的正常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致使菌丝体严重扭曲、断裂;菌丝中部或端部膨大呈球形,且细胞壁干瘪、皱缩,内含物外泄。

薛磊[6]2012年在《棉花黄萎病生防链霉菌的抗病促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土传性病害,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寻找合适有效的防治途径是目前解决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内外关于棉花黄萎病防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抗性品种选育、改善栽培措施、化学农药等。由于抗病育种无重大进展,其他措施效果不佳,探索新的防治途径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土传根系真菌病害而言,生物防治具有化学农药所不具备的优点。在生防微生物中,放线菌可产多种抗生素、胞外酶等活性物质,且孢子抗逆性强,在土传病害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上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从土壤微生态修复需要出发,对拮抗大丽轮枝菌的放线菌进行筛选和鉴定,系统研究放线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病促生效果、生防机理,以及生防放线菌与大丽轮枝菌、棉花植株的互作机理,为棉花黄萎病防治提供高效多功能生防放线菌菌株,并为后期生防放线菌活菌制剂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本研究室保藏的分离自我国新疆、青海、陕西、西藏和黑龙江作物根区土壤中的712株拮抗放线菌中,通过琼脂块法拮抗性和发酵液抑菌活性逐级筛选,得到11株对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放线菌;入选放线菌及其发酵液可有效的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并能利用酚酸类棉花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没食子酸)作为唯一碳源生长。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聚类分析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11株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蓝微褐链霉菌(S. cyaneofuscatus)、卡那霉素链霉菌(S. kanamyceticus)、娄彻氏链霉菌(S. rochei)、黄叁素链霉菌(S. flavotricini)和弗氏链霉菌(S. fradiae)。2.供试11株链霉菌对NaCl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培养基中NaCl含量在15g·L~(-1)以下时,11株链霉菌均可以生长,含量在7g·L~(-1)以下时,对菌株正常菌落形态及拮抗活性影响较小,表明供试链霉菌可用于新疆等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中施用。在NaCl含量为3g·L~(-1)的高氏1号培养基上,供试链霉菌垂直传代15代后,其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及抑菌活性均优于普通高氏1号培养基。3.以大丽轮枝菌菌体为唯一碳能源时,可诱导供试生防链霉菌同步合成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及蛋白酶6种细胞壁溶解酶;当菌体添加量为10g·L~(-1),28℃培养7d时,上述诱导酶活性可达峰值;链霉菌粗酶液对大丽轮枝菌菌丝有溶解作用;供试生防链霉菌菌丝均可缠绕在大丽轮枝菌菌丝上,并在缠绕处使病原菌菌丝溶解;以大丽轮枝菌菌体为碳氮能源时供试链霉菌能产生活性较强的抑菌物质;当菌体添加量为20g·L~(-1),发酵液稀释5倍时菌株B49所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最大抑菌率达95.7%。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培养基pH、盐分浓度与种类及链霉菌发酵液对病原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最适pH为7.0,偏酸或偏碱会抑制菌落生长。但培养基偏碱可显着促进微菌核形成,当pH值为8.0时,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受抑制较小,同时微菌核区面积较pH为7.0时增加22.6%。盐分浓度影响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随培养基NaCl浓度增加,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面积和菌丝面积均逐渐减小,但微菌核形成量却显着增加;当NaCl浓度为10g·L~(-1)时,微菌核区面积较对照(NaCl浓度为0)增加40.7%。不同种类盐分对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均有影响。氯化物(NaCl和KCl)和硫酸盐(Na_2SO_4和MgSO_4)均随盐分浓度增加而促进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而CaCl2则显着促进菌丝生长并在浓度大于7g·L~(-1)时抑制微菌核形成。11株链霉菌的无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菌核形成和微菌核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菌株B49和D184的5倍稀释发酵液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率达100%。并且,将经链霉菌发酵液处理后丧失形成微菌核能力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接至不含发酵液的PDA培养基,连续传代至第5代,其仍然不能恢复形成微菌核的能力。微菌核在含有菌株D1845倍稀释发酵液培养基上培养168h时,微菌核萌发率仅为38.3%。5.播种时向灭菌土壤中接种生防链霉菌,棉花幼苗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的防御反应能力及抗逆性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棉花叶片、根系的防御酶活性,二元酚及木质素含量在温室培养6周后显着提高。在毒素处理后,棉苗的保护性反应在24h内即可迅速响应。大丽轮枝菌毒素的毒害作用减轻;其中丙二醛(MDA)在棉苗叶片及根系中的积累减少,棉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含水量的下降幅度减缓。最终,接种链霉菌减弱了毒素在棉苗上的毒害作用及致萎作用,72h时生防效率最高,为68.2%。6.生防链霉菌单独接种或与病原菌混合接种时,供试链霉菌均可有效提高棉花植株不同生长时期的诱导抗病性。生防链霉菌可显着提高棉花叶片、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加棉花叶片内单宁、二元酚、木质素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减少棉花叶片中MDA积累,减缓根系活力和叶片含水量的下降幅度。7.生防链霉菌可制成活菌粉状制剂,并可采用种子包衣或土壤接种的方法施用链霉菌菌剂。在苗期、盆栽和田间病圃试验中,生防链霉菌菌剂对棉花黄萎病均表现出良好、稳定的抗病效果,有效降低了黄萎病病情指数及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其中链霉菌X4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效果总体表现最好,苗期、盆栽和田间病圃中的最高生防效率分别达到59.3%、59.2%及51.4%。8.生防链霉菌具有产吲哚乙酸(IAA)的能力,培养17d时,无菌发酵滤液中IAA含量可达47.56~56.19μg·mL~(-1);用发酵滤液浸种可促进棉花种子发芽和棉苗胚轴及胚根的生长。在盆栽、田间试验中,生防链霉菌菌剂接种可显着提高棉花植株高度和根茎直径,促进总生物量、地上部分、根系和棉铃重量的增加,并对叶片绿色度和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其中链霉菌X4对植株高度、总鲜重、根鲜重、棉铃鲜重及净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总体表现最好,最高增幅可分别达24.4%、62.4%、107.7%、45.1%及31.9%。9.生防链霉菌可在棉花根区、根表土壤中有效定殖,其中链霉菌X4在盆栽和田间病圃根区土壤中的最高定殖量分别为2.85×10~6和2.44×10~6CFU g~(-1)干土。生防链霉菌可有效改善棉花根区、根表土壤的微生物生态,降低真菌总数量和比例,增加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总数量和比例,促使棉花根域土壤微生物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当生防链霉菌与病原菌混合接种时,链霉菌X4对棉花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总数量的增幅分别为40.6%、32.1%,而真菌总数量则降低64.6%。

刘永锋[7]2006年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916胞外抗菌蛋白质的纯化及其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枯草芽孢杆菌Bs-916是我们自行分离的一株拮抗菌,目前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该菌株表现出广谱的抑菌活性。本文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s-916及分泌液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蚕豆枯萎病菌(Fusanum oxysporum Schlecht.f.fabae Yu et Fang)、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tiforme Sheld.)、西瓜枯萎病菌(Fusanum oxysporum(Schl.)f.sp.nieveum(E.F.Smith)Snyderet Hansen)、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Zoo)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Dowson)的抑菌活性,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s-916及其分泌物对上述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性的特点。同时,采用丙酮沉淀、PEG沉淀、等电点沉淀和超微浓缩,发现沉淀物和截留物都有抻菌活性,提示枯草芽孢杆菌胞外存在蛋白质类抗菌物质。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枯草芽孢杆菌Bs-916胞外抗菌蛋白质,共获得8个蛋白质粗提物,其中硫酸铵饱和度为40%~50%和50%~60%提取的粗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说明该抗菌蛋白质在硫酸铵饱和度为40-60%时就可完全沉淀。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铵饱和度40%~50%和50%~60%提取的粗蛋白质浓度分别为17.261μg/ml和18.899μg/ml,上述两者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没有抑菌活性;当温度高于40℃时抑菌活性均降低,但在120℃时仍有部分抑菌活性;对pH值适应范围较宽,在pH值为13.6时抑菌活性均丧失;经蛋白酶K、蛋白酶E、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均下降。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916能分泌多种蛋白质。采用了层析技术分离和纯化了枯草芽孢杆菌Bs-916胞外的抗菌蛋白质。利用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后获得3个蛋白质吸收峰,其中B峰具有抑菌活性,将B峰收集液过疏水层析柱Phenyl Sepharose 6 F.F.后获得2个吸收峰,其中第E峰具有抑菌活性,再将第E峰收集液过羟基磷石灰石柱层析后得到了2个蛋白质吸收峰,其中第G峰具有抑菌活性,经SDS-PAGE检测后为单一的蛋白质条带(暂定名:Bacisubin),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41.9kDa。研究了胞外抗菌蛋白质(bacisubin)的抑菌活性。发现抗菌蛋白质(Bacisubin)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s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甘蓝黑斑病菌(Ahernaria oleracea)、白菜黑斑病菌病菌(A.brassicae)、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辣椒炭疽病菌(C.capsici)和水稻恶苗病菌(F.moniliforme)均有抑菌活性。尤其对Alternaria属的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毒力。结果显示抗菌蛋白质Bacisubin具有广谱、高毒力的特点。抗菌蛋白质(Bacisubin)对水稻纹枯病菌、灰霉病菌、甘蓝黑斑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的EC_(50)分别为4.011μM、2.740μM、0.087μM和0.055μM。枯草芽孢杆菌Bs-916胞外抗菌蛋白质(Bacisubin)的抑菌机制是造成病原菌菌丝营养吸收困难,致使菌丝顶端膨大,分支增加,胞壁加厚、断裂,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同时该抗菌蛋白质具有凝集素活性和核糖核酸酶活性。枯草芽孢杆菌Bs-916胞外抗菌蛋白质(Bacisubin)无蛋白酶活性和蛋白酶抑制活性。利用生物质谱技术鉴定了枯草芽孢杆菌胞外抗菌蛋白质。胞外抗菌蛋白质(Bacisubin)经过胰蛋白酶消解后,经基质协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获得22个质荷比峰(M/Z),Matrix Science数据库检索未发现显着相关的蛋白质。再经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后(Q-TOF2)后获得五个肽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分别为VTIVDEKGR,FSDSDVMNR,VYIADSTNFK,ELPISENLASVNMR,EAEWAYMITGK。经鉴定,该蛋白质和一种枯草芽孢杆菌的草酸盐脱羧酶和地衣芽孢杆菌的草酸盐脱羧酶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关于草酸盐脱羧酶的抑菌活性和其他生物活性未见报道。

杜毓博[8]2012年在《梨黑星病拮抗菌FJ1的筛选及拮抗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是我省仅次十苹果的商业果品,栽培面积近百万亩,已形成了规模化产业。但近些年随着梨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梨种植过程中主要的几种主要病害如梨黑星病、腐烂病、锈斑病等对梨果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梨果的品质和外观,给我省梨产业造成极大的威胁。本研究的目的是自梨根际土壤、牦牛粪、蚯蚓粪等样品中分离细菌,并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管碟法通过对这些细菌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出对梨黑星病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FJ1,然后对该菌株依次进行菌株的分类鉴定、发酵条件优化、拮抗机理研究和大田防治试验等研究,以期揭示拮抗菌株FJ1对梨黑星病病原菌的主要拮抗机理,并以此为依据开发出绿色、高效、安全的梨黑星病生物防治新型微生物菌剂。对采自不同梨园梨根际土壤、牦牛粪、蚯蚓粪等多个样品进行筛菌实验经分离纯化得到55株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这些细菌进行初筛得到13株对梨黑星病病原菌具有一定拮抗效果的菌株。并进一步采用管碟法对初筛菌株进行复筛得到一株对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FJ1,菌株FJ1发酵液对梨黑星病病原菌抑制率达到64.1%。通过对拮抗菌株FJ1的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的测序实验,确定菌株FJ1属于芽孢杆菌属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拮抗菌株FJ1的菌株生长量和拮抗活性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对菌株FJ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菌FJ1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氯化铵,拮抗菌FJ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起始pH7.0、摇瓶培养装液量为60ml/250ml、培养时间30-36h、温度28℃。对FJ1菌株的拮抗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产生的拮抗蛋白对不同温度和pH有一定稳定性,对部分蛋白酶敏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实验进一步明确了FJ1菌株拮抗蛋白对梨黑星病病菌的菌丝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以FJ1发酵液进行喷雾防治可以有效减少梨黑星病的发生,且对易感品种鸭梨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发酵液中有效活菌数可达108/ml,可在枝叶、果实表面形成优势种群,发挥拮抗作用,抑制黑星病病原菌的生长。同时,拮抗菌在植株表面的生长可以提供长效且稳定的拮抗作用,不像化学杀菌剂的防效随着时间流逝而下降,稀释的FJ发酵液中依然含有较高活菌数,能够维持较好的防效,节省防治成本。

薛梦林[9]2006年在《拮抗菌对冬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冬枣采后保鲜效果为前提,以生物防治冬枣采后病害为宗旨,研究了冬枣采后病害的发生,并对其主要病原物进行了鉴定;随之以引发采后主要病害的病原物为靶标,在枣果上进行了拮抗菌的筛选;拮抗菌分类地位的鉴定;进一步对拮抗菌抑制冬枣采后病害的效果开展了研究,并对其产生的生防潜力进行了拮抗机理的初步探索。结果如下:本研究以不同地区枣果主栽区的冬枣为试材,在2004-2005连续两年对其采前和采后侵染病果进行了多批次分离,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通过对不同致病菌株及其近源属种的核糖体5.8S rDNA及其侧翼ITS1和ITS2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的方法,发现引起冬枣采后病害的病原物主要有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多隔镰孢霉(Fusarium decemcellulare Brick)、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和美澳核果褐腐串珠霉(Monilia fructicola)。冬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以主要病原菌细交链格孢为靶标筛选拮抗菌。基于拮抗菌在生境位的适应能力和有效定殖,从枣果面和伤口分离和筛选拮抗菌。通过活体(in vivo)的方法,筛选到4种对A. alternata有较好生防效果的拮抗菌,其中一种为拮抗细菌B501,另3种为拮抗酵母菌XY103,XY201和XY801。拮抗细菌和拮抗酵母菌分别依据核糖体16S rDNA和26S D1/D2及ITS区核苷酸序列的比较,结合表型特征的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B501被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拮抗酵母菌XY103, XY201和XY801分别被鉴定为梅奇属(Metschnikowia)酵母的3个新种Metschnikowia sinensis sp. nov., Metschnikowia zizyphicola sp. nov.和Metschnikowia shanxiensis sp. nov.由于这4种拮抗菌都是首次从枣果表面分离,特别是酵母菌为3个新种,因此对其生防潜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枣果刺伤接种和浸泡接种两种方法,对成团泛菌B501和梅奇酵母新种M. zizyphicola XY201进行了抑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成团泛菌B501以低的浓度1×107 cfu mL-1可有效控制由细交链格孢引发的冬枣病害,其发病率控制在20%以下,显着地好于浓度为1×105cfu mL-1和对照;梅奇酵母种XY201以浓度1×10~6cfu mL-1或1×107 cfu mL-1使用时,可使该病害的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与浓度为50μg mL-1的化学杀菌剂扑海因防效相当。同时发现,梅奇酵母种XY201对冬枣采后其它病原物多隔镰孢霉(F. decemcellulare Brick)、扩展青霉(P. expansum)和美澳核果褐腐串珠霉(Mon. fructicola)都有显着的抑制效果。这表明梅奇酵母种XY201是一株有效的广谱性拮抗菌。这两种拮抗菌的生防效力可以通过改良剂氯化钙而得以提高,而且与

于婷[10]2009年在《短小芽孢杆菌BSH-4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及初步分离》文中提出为进一步了解短小芽孢杆菌BSH-4菌株的拮抗作用机制,以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为指示菌测定了该菌株抗菌蛋白的抗菌活性,优化了发酵条件,对抗菌蛋白进行了抗菌谱测定、理化性质分析,初步研究了抗菌蛋白的分离条件,从而为进一步生防应用打下基础。1.为明确BSH-4菌株及其抗菌蛋白的抑菌谱,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平板打孔法分别测得此菌株及其抗菌蛋白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此菌株及其抗菌蛋白对黄瓜菌核病菌、黄瓜猝倒病菌、黄瓜蔓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立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病病菌、茄子绵疫病菌等8种常见蔬菜病原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且经多次转接后,此菌株的抑菌活性基本不变。2.为提高短小芽孢杆菌BSH-4产生抗菌蛋白的能力,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对BSH-4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及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此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2 %,酵母浸膏2 %,CaCl2 0.4 %;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摇瓶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37℃,初始pH值6.0,接种量6 %,装液量25 mL(50 mL叁角瓶)。在此优化条件下,BSH-4经发酵产生的抗菌蛋白的浓度为16.8μg/mL。3.为明确短小芽孢杆菌BSH-4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研究了温度、pH值、紫外照射、有机溶剂、金属离子及蛋白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并以不同培养基为底物对该蛋白的功能进行初步判断。结果表明,该抗菌蛋白粗提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100℃处理1 h后仍具有对照活性的90%左右;对酸碱较敏感,在pH值6-9时活性较高;对紫外线稳定,在紫外光下照射10 h以上时,其活性基本不受影响;对乙醚、丙酮、乙酸乙酯和氯仿不敏感,其活性基本不变,而对甲醇较敏感,其活性下降20%以上;对重金属离子敏感,浓度为10mmol/L的Ag+、Cu2+、Zn2+能够降低活性的40%左右;对蛋白酶较稳定。底物特异性试验表明该蛋白不是几丁质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1,3-葡聚糖酶。4.初步研究了短小芽孢杆菌BSH-4抗菌蛋白对核盘菌的抑菌机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的毒力,及其对菌丝形态、菌核形成、菌核萌发和菌体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抗菌蛋白粗提物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10.13μg/mL,明显低于对照药剂乙霉威及腐霉利;经此抗菌蛋白处理后,菌丝形态出现黄化、畸形等现象,但尚未发现细胞质外渗;菌核形成的时间有所延长,数量有所减少,且重量略有降低;在此抗菌蛋白粗提物浓度为250μg/mL时不能完全抑制菌核萌发;对菌体细胞膜渗透势的影响不大。5.BSH-4菌株抗菌粗蛋白经Sephadex G-100分子筛柱层析后得两个活性洗脱峰,取活性高的组分进行浓缩,SDS-PAGE电泳检测蛋白纯度得两条电泳图带,分别将条带切下,缓冲液提取后平板打孔法检测,其中一条小分子带有抑菌活性。

参考文献:

[1]. 棉花生防芽孢杆菌A57、A178的抑菌机理、拮抗活性物质及防病、促生作用[D]. 陈莉. 新疆农业大学. 2007

[2]. 拮抗细菌B11的鉴定及其拮抗物质性质的研究[D]. 彭好文. 广西大学. 2002

[3]. 枯草芽孢杆菌B11菌株分泌的拮抗物质的纯化及基因文库的构建[D]. 蒙显英. 广西大学. 2005

[4].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抗菌物质的研究[D]. 赵凯. 西南大学. 2006

[5]. 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 闫敏.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6]. 棉花黄萎病生防链霉菌的抗病促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薛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7].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916胞外抗菌蛋白质的纯化及其鉴定[D]. 刘永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8]. 梨黑星病拮抗菌FJ1的筛选及拮抗机理研究[D]. 杜毓博. 西北大学. 2012

[9]. 拮抗菌对冬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D]. 薛梦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10]. 短小芽孢杆菌BSH-4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及初步分离[D]. 于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  

拮抗细菌B11的鉴定及其拮抗物质性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