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研究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研究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标准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3)13-0005-05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社会评价标准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含义与功能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含义

从理论上分析,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是对事物进行评价时两个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发展质量是一个远比单纯地发展数量更为重要的问题,发展质量是“本”,发展数量是“末”,本末不可倒置。从操作层面看,发展数量具有一定的简单性,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概念,而发展质量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应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落脚在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这个核心问题上。从“适应”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核心目的是全面反映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描述过程,即根据所收集的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为决策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本质是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具体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不是为了证明发展质量,而是为了改进发展质量。

要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是一个为决策者搜集、描述、使用信息,提供决策服务价值的过程。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一是关于办学条件的诊断,主要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如校园、校舍、教师、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二是价值判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是否被社会认可,是否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由学校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评价,而是由社会、由市场进行评价。凡是能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主体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高质量的。

2.决策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发展质量,优化发展决策。通过全面客观的社会评价,检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探讨适应各种挑战的政策。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具有咨询、建议、决策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不只是发现问题,而且还研究问题,及时调整和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既是衡量其发展规模大小,也是衡量其发展质量高低的决策依据。正因如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决策功能更显其重要性。

3.反省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发展状态和整体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发展结构。教育主管部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者和教育资源的主要支配者,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发展结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中,教育主管部门常常自觉和不自觉地反省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决策的正确与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反映出的问题,矫正失误,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

4.中介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服务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通过评价活动,不但使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性,而且通过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发布,在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氛围。中介功能主要表现在: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架设一座相互支持的桥梁;在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与市场建立一条信息沟通的渠道,使之接触更直接,更易收集社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信息、批评和建议。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既没有现成的体系可借鉴,也没有实践层面的经验可学习。更让人不易把握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寻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多学科理论作支撑。

支撑之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用教育学的理论诠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我国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评价标准既反映一定社会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受到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还应把面向未来、超前谋划、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贯穿其中。

从心理学理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落脚点在于发展质量,发展质量的核心体现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认识,它又需一种人才培养的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既要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又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既要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又要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必须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

支撑之二:系统论观点

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尽管条目内涵之间有交叉,但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因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必须对其质量系统的结构、内涵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整体同外部环境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价值判断时,必须对各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和发展质量的因素作出全面而整体的分析,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

支撑之三:教育哲学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实质是价值判断,因此构建价值判断的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适应性”这个关键问题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怎样,应当怎样,适应性的强弱,发展质量的高低,这些高等职业教育价值标准和价值观问题均属于教育哲学范畴。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无疑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灵魂。

支撑之四:教育经济学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发展效益等问题,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应以教育经济学理论作为构建基础,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问题。

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全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需要,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共性标准。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不平衡性,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贫富”差异很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既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共性要求,也要兼顾不同经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基础。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理想选择。一般来说,定量的描述是以定性分析为前提的,反过来,定性分析又是以定量描述为基础的。对一些抽象层次高、找不到典型价值事实的评价对象,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中的核心条目、发展理念和发展特色等,无法进行量化评价,必须采取定性分析。

(三)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服务

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服务,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质量评价不仅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方向,而且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提供预警预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全程服务。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原则,评价结果就可能会出现偏差。例如,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中,如果片面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而对发展质量重视不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

(四)客观性、可信性、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客观性指的是评价主体对被评价客体要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带有主观偏见;可信性指的是评价结论要可靠,要有说服力;有效性指的是评价结论能准确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动的程度。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实践中,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结论建立在客观、可信、有效的基础上,这样才真正具有说服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合理的评价结论。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框架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内容是构建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评价标准是评价内容的反映形式,是评价的框架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内涵分解为:发展条件、发展理念、发展规模与发展效益、发展结构、发展特色、资源持续利用、持续发展能力等。它们之间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视角较为全面地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一)发展条件评价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要的发展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评价的主要条目:校园、校舍、教师数量与质量、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经费投入等。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就无从谈起。

发展条件评价的核心指标:教师数量、质量与结构;经费投入比。

(二)发展理念评价

发展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整体也好,具体到某一高职院校也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某种特色,实际上是实践发展理念的产物。任何特色的形成,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作支撑。其他发展资源良好,而没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同样不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发展理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实在的。作为精神层面的发展理念,存在于广大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之中,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学院领导的发展理念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高职学院的发展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教职工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集体信念等,这是从精神层面进行评价的。从物质层面看,校园发展规划、建筑风格等,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领导发展理念的先进性程度。

发展理念评价的核心指标:发展理念的先进性程度。

(三)发展规模与效益评价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增设新校来实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规模与效益并未明显提高。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现状考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5000人左右为适度规模。到2001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386所,在校生76万人,校均规模1970人。以江苏省为例,其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4&所;在校生107774人,校均规模为2250人;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17所,校均规模约600人,在校本科生10000人。根据我们的预测,2005~2010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将保持在55万人左右,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应控制在55所左右才较为合理,不能再大规模增设新校。用发展的观点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过程,使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规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因此,在规划长远发展战略时,必须把发展规模与效益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从江苏实际情况看,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增长主要不是以学校数量的扩张为导向,而是以挖掘现有学校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扩大现有学校办学规模为目标,盘活高等职业教育的“存量”,使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增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总体规模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发展规模与效益评价的核心指标:规模效益;数量扩张的形式。

(四)发展结构评价

区域、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的内容和效益。发展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程度的直接反映。

1.专业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未来5~10年,江苏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电子信息、纺织、机械、汽车等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依据产业发展重点,高等职业教育仍以发展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为主,但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也会有一个大力发展过程。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会有一个改造提升的过程,使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

专业结构评价的核心指标:专业设置覆盖区域产业结构的程度。

2.层次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由我国的政治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方向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构成。根据江苏的基本省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仍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逐步形成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层次结构。就苏南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因此,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应以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按照需求配置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资源,适度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

层次结构评价的核心指标: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例。

3.形式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形式结构涵盖了高职院校教育和高新技术培训两部分内容。

过去我们主要以院校教育为主,形式很单一。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既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又要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需要的时候提供能满足其转业、转岗要求的学习机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视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也要重视高新技术培训的发展,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岗转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的发展道路,以满足不同支付能力的个人需求。

形式结构评价的核心指标:学历性高等职业教育与非学历性高等职业教育之比。

4.布局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我国社会、经济、人口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职教育机构主要布局在中等城市,这是由高职教育突出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的特点,为生产一线和广大农村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办学目标所决定的。在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时,应坚持按照学区配置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以避免资源的浪费现象。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按照区域和人口划分学区,每50万人口居住范围内设置一所高职院校。依据这一观点,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重心下移,主要向中等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县级城市发展。

布局结构评价的核心指标:高职院校布局结构的合理度。

(五)发展特色评价

什么是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评价:一是职业本位特色。职业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二是人才培养质量特色。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质量高,不仅体现在使“产品”符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规格,更重要的体现在社会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三是实践教学特色。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的两大体系,实践教学学时占理论教学的50%。四是“双师型”教师特色。江苏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现代化的校内工业技术训练中心,“双师型”教师培养既立足于企业,更立足于学校自身,把“双师型”教师的工程师素质培养放到训练中心进行。

发展特色评价的核心指标:特色的定位和社会认可程度。

(六)资源持续利用评价

1.存量资源的有效利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评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但可利用高等教育的丰富资源,借船下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是充分利用重点高校的品牌资源,积极发展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提升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二是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仪器资源,为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盘活了存量,又扩大了增量,提高了利用率,同时,还可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期间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存量资源有效利用评价的核心指标:存量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面。

2.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用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需的学习准备,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是一种教育类别,只是层次高低而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效益最大化”原则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充分体现,是节约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使有限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有效路径。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不以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为主要生源,势必要耗费大量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普通高中生源弥补职业技能匮乏的不足。有限教育经费的占用,无疑影响其他办学条件的改善,进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优化和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有效利用评价的核心指标:中职资源被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用率。

(七)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1.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有序协调

如何协调,其标准是以经济发展速度与集约化程度作为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参照。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都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与结果,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这个核心问题。从适应江苏省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看,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应走内涵发展为主,适度外延发展的混合式道路。

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有序协调评价的核心指标: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2.弥补性增长向适应性增长发展

弥补性增长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较低的水平上,为弥补与其他类型教育发展的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而通过行政手段所采取的急速增长方式。适应性增长是指进入工业化时期和新兴工业化时期,不受外力干预,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序增长。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目标分析,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前仍处在弥补性增长的高级阶段,开始进入适应性增长的初级阶段。从江苏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看,弥补性增长将成为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弥补性增长是手段,适应性增长是目的。适应性增长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核心,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的最终选择。

弥补性增长向适应性增长发展评价的核心指标:适应性增长的质量。

标签:;  

高职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研究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