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公共用房管理改革思路及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周挺[1](2021)在《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优化研究 ——以甘肃省L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晋兴雨[2](2020)在《协同学视域下我国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教师聘用制研究是高教管理的研究热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背景下,建立高校教师聘用制,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聚集制度,构筑更为高效的人才发展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介入全球人才竞争的根本保障。然而,高校教师聘用制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围绕高校基本用人制度持续构建和完善高校教师聘用体系,促使高等教育相关主体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办学合力,才能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尽管相关学者就高校教师聘用制已经开展了广泛而有价值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囿于宏观研究视角、质性研究方法以及“碎片化”研究倾向,鲜有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和完善高校教师聘用制及其相关问题。因此,从高等教育系统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聘用体系,化解我国教师聘用制的实施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以支配高等教育系统演进方向和进程的高校教师聘用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质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探讨我国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协同机制,主要研究工作由以下4个方面组成:(1)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的演进历程和实施困境。首先从渐进式改革创新的角度明晰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的政策演进先后经历4个发展阶段。进而提出教师聘用制已取代行政任用制成为高校的基本用人制度,并在全员聘用合同管理、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市场化人才定价等环节取得了实效。随后分析教师聘用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退出机制失灵、管理重心过高、信息不对称等现实困境。(2)高校教师聘用体系构建及其协同机制。首先在协同学视域下剖析高校教师聘用制相关主体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发现高等教育系统不但具有自组织性,而且还存在主导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接着分析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聘用管理信息系统符合序参量的特征,由此构建高校教师聘用体系,并从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减熵机制3个方面论证高校教师聘用体系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支配原理。最后建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序参量方程,研究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协同效应。(3)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序参量分析。从充分发挥教师聘用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聘用管理信息系统3个序参量作用机制的角度,系统地分析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重要作用和主要内容,并提出改进方向。(1)教师聘用制度主要包括行政审定岗位设置、竞争缔结聘用关系、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保障激励机制、行政解决职务履行争议、彰显高校学术性的延伸性制度等方面,需要按照“新增、衔接、清理、废止”的原则完善高校教师聘用制度。(2)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学科整合为导向的学部制、以效率提升为导向的大部制、以人岗匹配为导向的人事制度、以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以目标达成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并需要在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平衡学校资源投入结构、完善高校岗位管理制度等加强改进。(3)聘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确定系统建设的思路、路径和架构,需要重点化解聘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碎片化现象,并着力突破聘用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功能性瓶颈。(4)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完善路径及其案例验证。首先,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凝练出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优化路径,提出要持续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法规制度、构建校院两级绩效评价机制、并建设面向业务流程的聘用管理信息系统。接着,为了验证教师聘用体系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从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创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探索和聘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3个方面剖析S大学教师聘用体系改革实践。随后,运用DEA方法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考察高校教师聘用体系支配下S大学的绩效。
程晨[3](2020)在《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此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具体任务,“双一流”建设逐渐拉开了序幕。在此背景下,高校公共用房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房产资源总量不足,制约了学校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房产资源配置使用不合理以及调整工作难度大,导致房产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优化高校公共用房资源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事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和解决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本文以桂林市S大学为例,研究S大学目前公共用房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S大学在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对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首先,以公共用房管理的组织体系,管理手段,定额标准几方面为切入点对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公共用房资源的调整使用缺乏长久的规划;设计公共用房资源定额指标时未考虑到学科的差异化;管理分配资源的时候出现的利益私有化;公共资源无法共享以及信息化的建设不够健全。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顶层设计部门缺乏合理妥善的长远计划,资源分配制度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且无法有效地实现监督,共享理念缺乏以及“信息孤岛”等。其次,参考四川大学和南开大学在公共用房资源管理方面实践所得出的结论,作为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的经验理论。其中,包括合理完善的用房规划;进行定额分配,提倡有偿使用;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的进度。最后,对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例如:设定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对顶层设计进行完善,做好长远的规划;制定差异化的定额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构建用房共享机制以及做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等。
潘学斐[4](2020)在《基于共享理念的租赁社区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8年我国全面实行住房商品化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近年来在高房价与低收入的双重作用下,居民的居住差距进一步被拉大。受个人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城市中随之产生出一批买不起商品房,又与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无缘,只能租房居住的城市“夹心层”群体。为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国家在大力兴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在此情况下,部分城市区域凭借自身在政策、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客观优势,吸引了大批城市“夹心层”人群前来工作、学习和生活,以此推动了周边租赁住房的聚集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租赁社区和独具特色的聚居形态。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共享理念、租赁社区的发展、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出共享理念、租赁社区的相关实践和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作参考。其次从租赁社区的构成要素——租赁住房和城市“夹心层”群体入手,按租赁住房类型及社区组成形式,将租赁社区分为单一型、复合型和混合型三类。以此为基础对租赁社区现状和住户进行调研,归纳其特征、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与共享理念的契合度。最后针对租赁社区的各类问题和住户需求,结合共享优化方式,分别从城市、社区和建筑层面提出了适宜的共享优化设计策略;并从融资、建设、参与以及制度方面,提出了租赁社区共享优化的运营管理策略。作为政策推动和城市租房人口大规模聚集下的必然产物,租赁社区中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问题。通过引入共享理念,对租赁社区的内外环境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能够促进社区与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与社会相融,为租赁住房的发展以及城市“夹心层”人口的居住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肖冰玉[5](2020)在《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截止2019年底,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和城市都步入了老龄化的行列,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各地区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西北地区由于自身经济的不发达性,使得养老问题更为突出。2018年底,兰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达71.4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1.76%,高于全国、全省老龄化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当下兰州市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促进养老设施的合理化布局以及规范设计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话题。文章采取了调查问卷、走访、实地调研、定性分析、计算等多种方法,从养老设施的社区类型、服务对象、总体布局、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一、二章介绍了人口老龄化的背景、意义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并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对社区居家养老相关服务以及设施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系统性的了解。第三章,主要是对于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相关案例分析,从社区性质、空间布局、环境、服务等方面,总结出国内外养老设施在制度环境、规划环境、需求环境三个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案例中值得学习的地方,为后文的空间布局优化与可行性提供参考;第四章,通过对于现今兰州市社区养老设施的调研、人口调查、案例分析、得出现今兰州市社区的典型性特点以及典型社区中存在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整体以及各部分情况。对于案例的宏观空间布局、微观空间布局、临近医疗分析、供需比、可达性分析以及辖区内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设施的调查问卷,明确各典型社区中居家养老设施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最后经过分析整合出典型社区案例中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特点同时结合第三章优化策略,为后续安宁西路街道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手段;第五章,总结上文对于国内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相关安案例的分析研究、兰州市自有典型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对于安宁西路街道现有场地的考察,将上述优化措施可以借鉴的地方,整体性的应用于安宁西路街道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化当中以验证优化布局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完善安宁西路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最后希望文章所提出的相关方法和结论能作为基本单元映射整个兰州市社区内的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并为未来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建设提供价值参考。
李倩[6](2020)在《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校资产管理等相关工作中,房屋资产管理属于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以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同时,高校房屋资产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房屋资产管理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传统的决策分析理论中,通常都假设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互不交叉,但是在现实问题中,待评价对象所对应的各项指标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这些指标相互依赖、相互冲突,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关联情况。这种关联性在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鉴于此,本文将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对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以期为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新的管理思路,为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管理方法。本文以高校房屋资产为研究对象,运用三角模糊数、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査法、DEMATEL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等理论和方法,对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以及提升策略等展开研究:首先,从高校房屋资产的基本概念和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阐明了绩效评价的内涵,界定出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含义,并对其实施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査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成本控制能力、风险应对能力、资产配置效率、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五个方面设计调査问卷,通过专家调査法对调査问卷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炼出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然后,从指标关联性的角度,基于三角模糊数和DEMATEL等方法,提出了一种考虑指标关联的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并且构建了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评价模型;最后应用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同时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以及建议。
杨军凯[7](2019)在《我国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问题研究 ——以ZZ海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工作作为政府资产管理和后勤服务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事关党风政风,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党和政府形象。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颁布实施,各地积极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后的办公用房管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管理使用,必须在理论、制度、操作层面进行持续改革、创新。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缩小政府管辖空间和重塑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笔者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在对我国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及其管理历史进行概括梳理的基础上,以ZZ海关办公用房为例,梳理ZZ海关办公用房现状、办公用房改革过程,针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用具体的事实与数据来说话,加强对单位办公用房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ZZ海关办公用房存在违规使用、交叉使用、维修成本高、利用率低问题、闲置办公用房处置难问题,办公用房改革后又出现了办公不便及资源浪费等新的问题,这与ZZ海关存在产权权属不清、使用面积不统一、部分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通畅的原因、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具有较大关系,为此,笔者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加强办公用房制度建设、提高办公用房管理效率、创新办公用房管理方式、加强办公用房监督力度等措施来进行解决。
田磊[8](2019)在《基于雨水利用的成都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灰色斑块的数量与日俱增,城市原有的雨水调蓄能力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内涝频发。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密切,城市发展显着影响着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高校教育用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如何协调校园建设与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成都市降雨丰富,可集雨量和集雨区较多,雨水利用措施在城市公园、城市街区建设中得到较好了的应用,但成都市高校校园雨水利用建设仍较薄弱。加强高校校园雨水利用不仅能促进高校教育功能的发挥、提高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同时对改善校园内涝、净化校园水体、美化校园环境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普及和推广校园雨水利用措施亦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做基于雨水利用的成都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利用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雨水利用的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对成都市高校四类校园集雨区(建筑、绿地、水体、道路广场)的调研分析,厘清高校校园雨水利用现状,并以此提出了成都市高校校园雨水利用的景观设计策略;基于雨水利用的景观设计策略,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校园景观设计中提高雨水利用的具体景观途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成都市高校四类校园集雨区的雨水利用现状调研,明确了高校建立雨水利用体系的重要意义。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建筑屋顶绿化较少、建筑排水方式单一;校园绿地调蓄能力差、绿地土壤裸露造成二次污染;景观水体驳岸多为人工护堤,水体质量较差;道路广场铺装多采用不透水铺装,渗透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疏于日常维护和管理,校园中还存在排水不畅、污染物堆积、美景度下降等问题。(2)通过分析得出校园内各集雨区的面积比例、径流系数值、季节折减系数,经过计算得出校园年均雨水集蓄利用量大约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660576m3;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1512608m3;成都理工大学:801331m3;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267004m3;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595340m3;成都大学:958973m3。雨水集蓄利用量可以满足各学校大约1/4的年用水量。(3)构建了涵盖四类校园集雨区的雨水利用景观设计策略(STS)。STS是“源头处理—中端传输—末端集蓄”三者的有机结合,以生态性、经济性、美观性、可持续性为基本原则,在构建校园雨水利用体系的同时实现校园景观质量的提升。(4)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校园集雨区为基础对校园进行分区设计,利用STS景观设计策略对校园内10个建设点进行详细设计,构建了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雨水下渗、净化、储存、排放的雨水利用体系,实现了高校雨水利用体系建设和校园景观的协同发展。
左莉[9](2019)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指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高原”持续性逼近,养老服务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愈显乏力、机构养老步履维艰之时,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托底性保障的作用日益凸显。从“十二五”以来,国家对养老体系建设的关注度逐年上升,2017年发布文件集中、达到高潮;关注级别由部门上升到国家和国际,可参考和借鉴的政策选择更加多元、权威;关注要点也从体系、制度建设逐步精细化,居家养老向社区服务的延伸是重点,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改革是落脚点。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指标,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差异性比较、政府进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短板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国家各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和权威期刊中学者们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梳理城市社区养老投入、过程、产出各个阶段的服务和行为,初步设计了对应的评估指标,分析其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及设计目的。然后选取一定数量的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于初步设定的指标框架及具体测量的各级指标进行评分、检验和优化。最后选择武汉市江汉区的富豪社区、单洞社区、贺家墩社区三个社区样本进行评估表的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构建了评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指标量表,包括4个维度下的12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第二,探索了基于投入-过程-产出思路的指标维度设计,包括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设备、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与人员、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与行为、社区养老服务结果与绩效。第三,在关键指标评估表中,1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为新设指标,比如“组织参与度”等;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为改造指标,比如“日间照料设施”等;7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为原有指标,比如“人员数量”等。据此,为更好地使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评估量表,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探索以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排序,根据不同城乡社区调整指标权重及数量,创建社区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及社区数据库,采用第三方评估主体进行排序及评估。
林婧怡[10](2019)在《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项目的建设量猛增。涉老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保障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的手段,也是获取设计认知的途径。然而近年来涉老建筑标准逐渐暴露出一定问题,对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当约束,也造成了设计认知的片面性。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推进及国家标准体制的改革使标准的发展定位亦面临转变。在这些背景下,涉老建筑标准应如何做出应对调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症结所在,探索对现有标准的改进方法,以使其在养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的回溯,分析了在标准体制及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涉老建筑标准呈现的发展定位及特征。然后通过对四个养老项目设计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及问题,探讨了设计人员对标准的使用方式及需求。进而又通过对两项涉老建筑标准修订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及问题,探讨了利益相关方对现有标准的意见及改进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形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以及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使涉老建筑标准长期以来呈现出体系架构平行化、制定方式单一化、编写模式指令化的特征。标准合规方式的唯一性,造成其难以应对当前养老项目差异化的建设条件或运营需求,并影响了设计结果的合规性;标准的技术依据不充分、执行目标不明确影响了设计人员使用标准的意愿,降低了标准的使用率。养老项目各利益方的需求因标准制定过程中协调机制和意见处理方式的不完善,而难以得到有效协商和落实。研究进一步归纳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六项核心诉求作为改进目标。在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当前具备的改进基础与面临的难点,最终从体系内容重构、制定方式优化和编写模式转型三个方面,给出了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与具体方法。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涉老建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可为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二、高校公共用房管理改革思路及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公共用房管理改革思路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协同学视域下我国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赢得全球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国家人才制度体系 |
1.1.2 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 |
1.1.3 建立教师聘用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高校教师聘用制研究 |
1.3.2 高校外部关系研究 |
1.3.3 高校内部关系研究 |
1.3.4 协同学应用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研究的基本概念 |
2.1.1 高等学校 |
2.1.2 教师聘用制 |
2.1.3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
2.2 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研究的基本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高等教育功能理论 |
2.2.3 组织设计理论 |
2.3 协同学理论 |
2.3.1 平衡相变和非平衡相变 |
2.3.2 自组织现象 |
2.3.3 涨落 |
2.3.4 序参量与支配原理 |
2.3.5 协同学理论基本方程 |
2.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2.4.1 C~2R模型和BC~2型 |
2.4.2 Malmquist指数 |
2.4.3 绩效业绩的滞后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的演进和困境 |
3.1 高校教师聘用制的政策演进 |
3.1.1 基于行政任用的职务聘任制(1985—1999 年) |
3.1.2 框架式的制度体系设计(2000—2005 年) |
3.1.3 精细化的岗位聘任制(2006—2013 年) |
3.1.4 统筹协调的教师聘用制(2014 年至今) |
3.2 高校教师聘用制的实施情况 |
3.2.1 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全面推进 |
3.2.2 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深入实施 |
3.2.3 市场化人才定价机制凸显 |
3.3 高校教师聘用制的现实困境 |
3.3.1 退出机制失灵 |
3.3.2 管理重心过高 |
3.3.3 信息不对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教师聘用体系构建及协同机理 |
4.1 高等教育系统特征分析 |
4.1.1 高等教育系统具有自组织性 |
4.1.2 高等教育系统存在序参量 |
4.2 高校教师聘用体系构建 |
4.2.1 高等教育系统序参量特征 |
4.2.2 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序参量 |
4.2.3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序参量 |
4.2.4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序参量 |
4.2.5 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建立 |
4.3 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协同机理 |
4.3.1 序参量方程确定 |
4.3.2 协同机理分析 |
4.3.3 结构功能有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序参量分析 |
5.1 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重要作用 |
5.1.1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行政法属性 |
5.1.2 教师聘用制兼具行政法和劳动法属性 |
5.1.3 聘用合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
5.1.4 高校教师的公共雇员地位 |
5.2 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
5.2.1 行政审定岗位设置 |
5.2.2 竞争缔结聘用关系 |
5.2.3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保障激励机制 |
5.2.4 行政解决职务履行争议 |
5.2.5 彰显学术性的延伸性制度 |
5.3 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改进方向 |
5.3.1 配套政策落后:新增与衔接 |
5.3.2 配套政策落后:清理和废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序参量分析 |
6.1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 |
6.1.1 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治理模式 |
6.1.2 高水平大学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 |
6.1.3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6.2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
6.2.1 以学科整合为导向的学部制 |
6.2.2 以效率提升为导向的大部制 |
6.2.3 以人岗匹配为导向的人事制度 |
6.2.4 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
6.2.5 以目标达成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
6.3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改进方向 |
6.3.1 健全校院两级管理机制 |
6.3.2 平衡学校资源投入结构 |
6.3.3 完善校内岗位管理制度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序参量分析 |
7.1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
7.1.1 减少高等教育系统的不确定性 |
7.1.2 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集约化水平 |
7.2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
7.2.1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思路 |
7.2.2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路径 |
7.2.3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
7.3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方向 |
7.3.1 化解系统建设碎片化现象 |
7.3.2 突破系统运行功能性瓶颈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的完善路径 |
8.1 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法规制度 |
8.1.1 深化高校教师聘用体制改革 |
8.1.2 完善高校教师聘用管理机制 |
8.2 构建高校校院两级评价机制 |
8.2.1 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供给 |
8.2.2 优化校院两级资源配置机制 |
8.3 建设面向业务流程的聘用管理信息系统 |
8.3.1 加强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 |
8.3.2 实施业务流程信息化再造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S大学教师聘用体系构建与绩效评价 |
9.1 S大学教师聘用体系改革实践 |
9.1.1 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创新 |
9.1.2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探索 |
9.1.3 聘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9.2 S大学绩效评价 |
9.2.1 绩效评价指标 |
9.2.2 绩效评价分析 |
9.2.3 绩效评价结论 |
9.3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研究 |
2.国内高校资产管理研究 |
3.高校公共用房管理对策研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图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高校公共用房概念 |
2.高校公共用房的特点 |
3.高校公共用房资源优化 |
4.高校公共用房资源管理概念及内涵 |
(二)公共物品理论 |
1.公共物品的概念 |
2.公共物品的特点 |
3.公共物品的分类 |
三、S大学公共用房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S大学概述 |
1.S大学简介 |
2.S大学公共用房的基本情况 |
(二)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现状 |
1.公共用房管理组织结构 |
2.公共用房调配流程 |
3.二级教学单位的用房定额标准 |
4.其他公共用房管理细则 |
(三)S大学公共用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
1.公共用房调整缺乏长远规划 |
2.定额指标未考虑学科差异性 |
3.管理过程中利益私人化 |
4.公共用房资源缺乏共享 |
5.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顶层设计部门缺乏长远规划 |
2.分配制度不合理 |
3.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
4.“部门私有”造成共享“玻璃墙” |
5.“信息孤岛”阻碍信息化建设 |
四、国内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的先进经验及其启示 |
(一)国内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的先进经验 |
1.四川大学公用房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 |
2.南开大学公共用房定额核算办法 |
(二)对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优化的经验启示 |
1.构建合理的公共用房管理机制 |
2.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
3.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
4.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
五、优化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长远规划 |
(二)引入差异化管理,科学制定各类用房面积定额标准 |
(三)规范工作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
1.规范公共用房管理各项业务流程 |
2.建立公共用房考评机制 |
3.建立公共用房巡查机制 |
(四)构建公共用房共享机制 |
(五)加强大数据建设,完善公共用房信息化管理机制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共享理念的租赁社区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共享理念 |
1.2.2 城市“夹心层” |
1.2.3 租赁社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5.1 论文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共享理念与租赁社区概述 |
2.1 共享理念概述 |
2.1.1 研究综述 |
2.1.2 研究总结 |
2.2 共享社区实践 |
2.2.1 实践分析 |
2.2.2 实践总结 |
2.3 租赁社区研究概述 |
2.3.1 研究综述 |
2.3.2 研究总结 |
2.4 租赁社区实践 |
2.4.1 实践分析 |
2.4.2 实践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租赁社区的类型特征 |
3.1 租赁住房的类型与特征 |
3.1.1 租赁住房的类型 |
3.1.2 租赁住房的基本特征 |
3.2 城市“夹心层”群体的聚居 |
3.2.1 城市“夹心层”的类型与特征 |
3.2.2 聚居形式 |
3.3 租赁社区的类型与特征 |
3.3.1 形成原因 |
3.3.2 租赁社区的类型 |
3.3.3 租赁社区的基本特征 |
3.3.4 与其他社区的区别与联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租赁社区的实态调研 |
4.1 实态调研设计 |
4.1.1 调研思路 |
4.1.2 调研目的 |
4.1.3 调研对象 |
4.1.4 调研方法 |
4.2 租赁社区的现状调研 |
4.2.1 单一型租赁社区 |
4.2.2 复合型租赁社区 |
4.2.3 混合Ⅰ型租赁社区 |
4.2.4 混合Ⅱ型租赁社区 |
4.2.5 租赁社区存在的问题 |
4.3 租赁社区的住户调研 |
4.3.1 住户的基本特征 |
4.3.2 住户的行为特征 |
4.3.3 住户的空间使用 |
4.3.4 住户的社区评价 |
4.3.5 住户的共享需求 |
4.4 租赁社区的共享性解读 |
4.4.1 共享的必要性 |
4.4.2 共享的可行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租赁社区的共享优化设计 |
5.1 租赁社区共享优化的内涵与目标 |
5.1.1 优化内涵 |
5.1.2 优化目标 |
5.2 租赁社区共享优化的基本原则 |
5.2.1 经济性原则 |
5.2.2 适应性原则 |
5.2.3 人性化原则 |
5.2.4 可持续原则 |
5.3 租赁社区共享优化的设计策略 |
5.3.1 共享优化的方式 |
5.3.2 城市层面的共享优化设计 |
5.3.3 社区层面的共享优化设计 |
5.3.4 建筑层面的共享优化设计 |
5.4 租赁社区共享优化的运营管理策略 |
5.4.1 多渠道融资 |
5.4.2 合作建设运营 |
5.4.3 统一组织管理 |
5.4.4 人人参与管理 |
5.4.5 制定奖惩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会议及课题 |
附录 B 租赁社区住户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5)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老龄化的特点 |
1.1.2 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
1.1.3 兰州市老龄化情况 |
1.1.4 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构建情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对象及思路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及研究特色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养老模式与养老设施等相关概念 |
2.1.1 相关概念 |
2.1.2 养老模式 |
2.1.3 养老设施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理论 |
2.2.2 空间可达性理论 |
2.2.3 两步移动搜寻法 |
2.2.4 其他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3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案例分析 |
3.1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案例分析 |
3.1.1 美国养老社区 |
3.1.2 英国社区照顾 |
3.1.3 日本社区居家养老 |
3.2 国内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案例分析 |
3.2.1 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 |
3.2.2 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 |
3.3 国内外社区养老环境差异 |
3.3.1 制度环境 |
3.3.2 规划环境 |
3.3.3 需求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4 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调查研究 |
4.1 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现状 |
4.1.1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总体分布特征 |
4.1.2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构成 |
4.1.3 不同类型社区的居家养老设施 |
4.2 兰州市企事业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调查研究 |
4.2.1 企事业社区养老设施特点 |
4.2.2 企事业社区养老设施典型案例调查 |
4.2.3 企事业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总结 |
4.3 兰州市综合型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调查研究 |
4.3.1 综合型社区养老设施特点 |
4.3.2 综合型社区养老设施典型案例调查 |
4.3.3 综合型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总结 |
4.4 兰州市农转非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调查研究 |
4.4.1 农转非社区养老设施特点 |
4.4.2 农转非社区养老设施典型案例调查 |
4.4.3 农转非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总结 |
4.5 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方式归纳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5 兰州市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优化——以安宁西路街道为例 |
5.1 安宁西路街道社区现状 |
5.1.1 场地选取及划定 |
5.1.2 安宁西路街道设施发展现状 |
5.1.3 安宁西路街道社区服务设施调查 |
5.2 安宁西路街道现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构建 |
5.2.1 人员调查 |
5.2.2 制度与政策 |
5.2.3 模式 |
5.3 安宁西路街道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
5.3.1 设施分级 |
5.3.2 设施布局原则及方法 |
5.3.3 案例社区养老设施布局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
6.2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发展的展望 |
6.3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与进一步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指标关联性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2.1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 |
2.1.1 高校房屋资产概述 |
2.1.2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的概念 |
2.1.3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的作用 |
2.2 绩效评价 |
2.2.1 绩效与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
2.2.2 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2.2.3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
3.1 绩效评价的流程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构建方法 |
3.3 基于多种形式评价信息的绩效评价方法 |
3.3.1 多种形式评价信息的处理 |
3.3.2 指标关联问题描述 |
3.3.3 评价方法原理与计算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算例分析: H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
4.1 实例背景分析 |
4.1.1 H高校简介 |
4.1.2 H高校实施绩效评价的意义 |
4.2 H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基于文献分析初步建立评价指标 |
4.2.2 基于调查问卷筛选确定评价指标 |
4.3 H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7)我国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问题研究 ——以ZZ海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加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的重要性 |
1.1.2 加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的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简述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相关概念 |
2.1.1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 |
2.1.2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3章 我国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以ZZ海关为例 |
3.1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政策演进 |
3.1.1 办公用房管理的探索期 |
3.1.2 办公用房管理的发展期 |
3.1.3 办公用房管理的改革期 |
3.2 ZZ海关办公用房管理概况 |
3.2.1 ZZ海关办公用房发展历史 |
3.2.2 ZZ海关办公用房使用情况 |
3.2.3 ZZ海关办公用房管理机构 |
3.3 ZZ海关办公用房管理改革 |
3.3.1 ZZ海关办公用房管理改革过程 |
3.3.2 ZZ海关办公用房管理改革成效 |
3.3.3 ZZ海关职工对办公用房管理改革评价 |
第4章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存在的问题 |
4.1.1 办公用房违规使用 |
4.1.2 办公用房交叉使用 |
4.1.3 办公用房维修成本高 |
4.1.4 办公用房利用率低 |
4.1.5 闲置办公用房处置难 |
4.1.6 办公用房改革不彻底 |
4.2 党政机关办公房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产权的权属不清 |
4.2.2 使用面积不统一 |
4.2.3 思想认识不到位 |
4.2.4 沟通协调不通畅 |
4.2.5 监督管理不到位 |
第5章 完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办公用房管理制度 |
5.1.1 建立办公用房权属管理制度 |
5.1.2 建立办公用房建设管理制度 |
5.1.3 建立办公用房配置管理制度 |
5.1.4 建立办公用房使用管理制度 |
5.2 提高办公用房管理效率 |
5.2.1 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建设效率 |
5.2.2 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管护效率 |
5.2.3 引入市场化机制盘活闲置资产 |
5.3 创新办公用房管理方式 |
5.3.1 建立办公用房管理服务平台 |
5.3.2 创新办公用房集约化使用方式 |
5.3.3 加大办公用房精细化管理力度 |
5.4 加强办公用房监督力度 |
5.4.1 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 |
5.4.2 落实常态化监督机制 |
5.4.3 建立长效化问责机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基于雨水利用的成都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城市化发展与高校建设问题 |
1.1.2 高校校园灰色基础设施局限性 |
1.1.3 海绵校园建设契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成都市高校校园雨水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
2.1 雨水利用现状分析 |
2.1.1 建筑区 |
2.1.2 校园绿地 |
2.1.3 景观水体 |
2.1.4 道路广场 |
2.2 用水方式现状 |
2.2.1 雨水利用措施建设问卷统计分析 |
2.2.2 用水方式 |
2.2.3 用水来源 |
2.3 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
2.3.1 雨水利用优势 |
2.3.2 雨水利用潜力分析计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成都市高校校园雨水利用景观设计策略体系构建 |
3.1 以源头处理的设计策略 |
3.1.1 建筑集留和排水 |
3.1.2 雨水渗透选择 |
3.1.3 高位花坛及公共广场 |
3.1.4 雨水滞留设施 |
3.2 以中端传输的设计策略 |
3.2.1 植被浅沟 |
3.2.2 旱溪 |
3.3 以末端集蓄的设计策略 |
3.3.1 水体驳岸 |
3.3.2 湿地湖泊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雨水利用的成都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实证研究 |
4.1 设计区域概况 |
4.2 设计原则 |
4.2.1 生态性原则 |
4.2.2 经济性原则 |
4.2.3 美观性原则 |
4.2.4 可持续性原则 |
4.3 分区设计方案建议 |
4.3.1 建筑区 |
4.3.2 校园绿地 |
4.3.3 景观水体 |
4.3.4 道路广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9)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分析及框架构建 |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 |
一、城市社区 |
二、社区养老服务 |
三、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
四、关键指标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社区能力理论 |
二、绩效评估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框架构建 |
第二章 关键指标的设计及计算方式 |
第一节 服务设施与设备的评估指标 |
一、社区日间照料设施配置率 |
二、社区安全出行设施配置率 |
三、社区医保文体设施配置率 |
第二节 服务组织与人员的评估指标 |
一、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参与度 |
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数量 |
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资质 |
第三节 服务过程与行为的评估指标 |
一、社区养老服务可及性 |
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 |
三、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 |
第四节 服务结果与绩效的评估指标 |
一、社区养老服务效果性 |
二、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率 |
三、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 |
第三章 关键指标检验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关键指标的检验方法 |
第二节 指标检验结果分析与处理 |
一、专家评分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
二、指标筛选与处理 |
三、关键指标的基本构成 |
第三节 社区样本的实证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排序赋值方法 |
二、社区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三、排序结果讨论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
1.1.2 当前涉老建筑标准呈现一定问题 |
1.1.3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环境发生转变 |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1.2.4 问题提出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相关概念辨析 |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4 研究思路 |
1.4.1 建筑学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
1.4.2 标准化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
1.4.3 概念框架与研究路径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6.1 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 |
1.6.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6.3 研究资料的收集时间 |
1.7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2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
2.1 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概况 |
2.1.1 标准体制发展背景 |
2.1.2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进程 |
2.1.3 重点的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回溯 |
2.1.4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状况小结 |
2.2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分析 |
2.2.1 体系与内容架构特征 |
2.2.2 制定方式特征 |
2.2.3 编写模式特征 |
2.3 影响涉老建筑标准发展的因素分析 |
2.3.1 标准体制的影响 |
2.3.2 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与问题 |
3.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
3.1.1 案例的选取方式 |
3.1.2 资料收集方式 |
3.1.3 案例信息及特征梳理 |
3.2 标准使用状况统计分析 |
3.2.1 分析要素的确定 |
3.2.2 标准的整体使用率分析 |
3.2.3 设计结果的合规性分析 |
3.2.4 标准的使用情况小结 |
3.3 影响标准使用状况的因素分析 |
3.3.1 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识别 |
3.3.2 不同项目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
3.3.3 不同条文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
3.3.4 降低标准使用率及合规性的原因剖析 |
3.4 对标准的使用需求探讨 |
3.4.1 希望明确标准的底线要求 |
3.4.2 希望了解标准要求背后的目的及原理 |
3.4.3 希望有更充足的依据和说服力 |
3.4.4 希望标准的表述更严谨 |
3.4.5 希望标准要求更为灵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与问题 |
4.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
4.1.1 案例来源及背景信息 |
4.1.2 资料收集方式 |
4.2 标准制定流程及参与人员分析 |
4.2.1 标准制定流程梳理 |
4.2.2 参与标准制定的人员构成分析 |
4.3 标准制定过程中各方意见内容分析 |
4.3.1 意见征集情况汇总 |
4.3.2 意见内容分析方式说明 |
4.3.3 意见内容统计分析 |
4.3.4 对标准的需求小结 |
4.4 影响意见内容的因素分析 |
4.4.1 各利益方的意见关注点不同 |
4.4.2 意见单位来源及地区分布不均 |
4.4.3 现有意见征集方式不完善 |
4.5 标准制定过程中意见落实情况分析 |
4.5.1 意见落实情况统计分析 |
4.5.2 意见落实过程与结果 |
4.6 影响意见落实的因素分析 |
4.6.1 缺少明确的意见协调机制 |
4.6.2 意见落实过程中核心利益方的缺失 |
4.6.3 标准的既有定位使其难以做出有效回应 |
4.6.4 技术要求的调整缺少有效依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探讨 |
5.1 涉老建筑标准的核心诉求 |
5.1.1 底线诉求 |
5.1.2 目标诉求 |
5.1.3 明确性诉求 |
5.1.4 灵活性诉求 |
5.1.5 协商性诉求 |
5.1.6 配套性诉求 |
5.2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思路借鉴 |
5.2.1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思路 |
5.2.2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5.3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基础 |
5.3.1 技术法规层级的明确 |
5.3.2 团体标准地位的确立 |
5.3.3 养老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 |
5.3.4 养老项目实践经验的累积 |
5.4 涉老建筑标准的总体改进思路 |
5.4.1 体系内容重构 |
5.4.2 制定方式优化 |
5.4.3 编写模式转型 |
5.5 面临的挑战与难点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方法 |
6.1 体系与内容架构的改进方法 |
6.1.1 底线目标的确定 |
6.1.2 技术内容的层级落位 |
6.1.3 行业间标准内容的协同 |
6.2 制定方式的改进方法 |
6.2.1 利益相关方的确定 |
6.2.2 标准编写及意见征集方式的优化 |
6.2.3 标准意见协调环节的优化 |
6.3 编写模式的改进方法 |
6.3.1 编写模式与技术内容的适应 |
6.3.2 编写模式与条文编排形式的配合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涉老建筑标准条文编写模式分析表(摘选) |
附录B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访谈记录(摘选) |
附录C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及结果分析表 |
附录D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内容变化分析表 |
附录E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
附录F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
附录G 涉老法律法规中对养老服务与设施环境的要求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高校公共用房管理改革思路及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优化研究 ——以甘肃省L高校为例[D]. 周挺.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协同学视域下我国高校教师聘用体系研究[D]. 晋兴雨. 上海大学, 2020
- [3]S大学公共用房资源管理优化研究[D]. 程晨.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共享理念的租赁社区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潘学斐. 湖南大学, 2020(08)
- [5]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D]. 肖冰玉.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高校房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 李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我国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问题研究 ——以ZZ海关为例[D]. 杨军凯.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基于雨水利用的成都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 田磊.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指标研究[D]. 左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D]. 林婧怡. 清华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