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类教育探析(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事物归入类别,即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行幼儿分类教育,既有利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为此,要把握好幼儿分类的特点,端正幼儿分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优化的分类教育措施。
一、幼儿分类特点的测查与分析
1.测查的内容与结果(见表1、表2)。
表1 动物分类
表2 用品分类
2.对测查结果的分析
(1)各年龄段幼儿的分类特点。
3岁半~4岁半
4岁以前的幼儿基本不能进行理性分类,表现为对分类要求不理解,茫然不知所措。尽管主试将要求重述多次,被试者仍不知怎样操作、怎样回答,最后,有的如实说“不知道”,较多的则是情景性的分法与说法,即由情景的一些偶然因素触发的联系、联想,如“把牛分出来,因为牛用角顶人”“把猪分出来,因为我是属猪的”“猫在找妈妈,把猫分出来”(图上的猫是回头看的姿势)……这种因情景因素促成的分类,是盲目性的、随意性的,是对事物不能进行本质的分类的反映。
4岁~4岁半的幼儿开始有了对事物进行初步分类的能力。测查结果表明,该年龄段有近1/3的孩子能按某些个别、外显的感知特征将事物分类,如按颜色分动物(黄的分在一起,不是黄的分出来)。
4岁半~5岁半
该年龄段的幼儿开始有了浅层次的分类意识,主要是依据对事物感知的特征分类,这些特征是外在的、显著的,如“分出牛,因为牛的个子比它们(指猪、猫、鸟)大”“分出鸟,因为只有鸟是黑色的”“分出茶壶,因为茶壶是有盖子的,别的没有盖子”……5岁以后幼儿的分类意识有较明显的进展,他们开始意识到一些类别的本质特征,如“把牙刷分出来,因为牙刷不是用来喝水的”等,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
5岁半~6岁半
该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形成初步的类别概念,能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能有依据地说出分类理由,逐渐摆脱表面的、具体情景的影响,做出靠近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他们能按功用分出茶具,“因为它们都是喝水用的”;能按外形特征分动物,“牛、猪、猫是四条腿的分在一起,鸟是两条腿的分出来”等。另一方面的明显进展是,语言对该年龄段幼儿进行分类的作用越来越大,表现为能较快地理解分类的要求,能较清楚地表述自己分类的依据,并能运用类别的一些概括词汇,如“茶具”、“家畜”、“家禽”。
(2)影响幼儿分类的因素。
以上情况说明,幼儿分类活动的发展,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一,与相应的知识经验有关。分类是对分类对象本质属性、特征的概括,因此分类的概括必须有对相关事物认识的基础,认识得越清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分类的概括。小年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认识能力差,对分类对象的认识模糊、肤浅,所以对分类的对象难以进行分析,其分类的操作就是茫然、盲目、感性、随意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逐渐丰富,认识能力随之提高,对分类对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确切,因此,由不能分类逐渐发展到能依据外在,显著的特征分类,再发展到能依据接近本质的特征分类。其二,与思维能力有关。因为分类不仅是对分类对象的具体认识,而且是在具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类别的概括,需要从一般中进行归纳,从具体中进行抽象。小年龄幼儿的思维非常具体,抽象能力很差,难以完成类别的概括。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较快地发展,特别是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萌芽,所以5岁以后,分类的概括水平就明显提高了。
二、幼儿分类教育的指导思想
1.关于幼儿分类教育的着眼点。这个问题涉及幼儿分类教育的宗旨,从根本上来说,进行分类教育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其具体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有关的知识经验,形成有关的概念;二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其对事物的积极情感。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依托、互为表里的。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各实施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分类教育只盯住分类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概念的接受;有的分类教育侧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发展幼儿的智能;有的分类教育以知识为载体,着力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分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不同的着眼点是从不同的指导思想出发的,有不同的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所以,虽然都是进行分类教育,却做法各异。从知识教育出发的,多是满堂灌、注入式,把分类的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简单地转移到孩子的头脑里,以幼儿会记忆、会重述这些知识为目的。而从素质教育出发的,必定要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探索式的做法,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主体的努力,获得有关的认识,形成有关的概念。显然,后一种做法符合幼儿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幼儿的学习是启蒙性的、准备性的、基础性的,这些分类的知识,幼儿入学后还会系统地学习。幼儿分类教育不是要提前进行系统的分类知识教授,而是通过分类教育进行早期的智力启蒙,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和积极的情感。这样做对于幼儿当前和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2.关于分类的基础。分类是对分类对象共同属性、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在掌握分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动物归类的前提是对有关动物特征习性的掌握,图形归类的前提是对有关图形特征的认识等。要奠定好基础,必须尊重幼儿的知识特点。幼儿的思维是紧紧依靠感知展开的,所以归类应从感性入手,使幼儿首先获得对分类对象充分的感知体验,以利于幼儿从具体中进行抽象,从感知中进行归纳。例如,进行昆虫分类,不能只进行抽象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必须先让幼儿获得对昆虫的大量感性认识,为此,要开展有关昆虫的多样性感知活动,让幼儿大量接触、摆弄、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昆虫,从而获得对昆虫的感性认识。如认识昆虫的两对翅膀,有的是硬翅,有的是软翅;认识昆虫的触角,有的很长,有的很短;认识昆虫的六条腿,有的小而细,有的长而粗;认识昆虫分节的身体,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了这些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能引导幼儿顺理成章地概括出昆虫的共同属性,而这样的认识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对昆虫的归类,而且能促进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发展。
3.关于分类的概括。分类的概括有不同的层次,幼儿分类的概括主要是具体的、感知的概括,其目的在于启蒙,不可能也不必要强求掌握科学概念性质的定义,更不能满足于幼儿只是表面地、机械地对科学定义记忆与重述,这样做实际上是教师代替幼儿进行概括,无益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凡幼儿进行的概括,都应是幼儿有体验的、能分析的,其概括的高度与深度应是幼儿“跳一跳够得到”的,不强求全,不强求深。适宜的做法如下。第一,就事论事进行具体的概括。例如,“两对翅膀”“一对触角”的特征,在昆虫中不是都很明显的,有的昆虫产生了变异,可以避开这些幼儿难以掌握的昆虫学知识,让幼儿对那些具有这方面明显特征的昆虫进行具体的概括——“这些昆虫都有两对翅膀”“这些昆虫都有一对触角”。第二,突出典型特征的概括。所谓典型特征,是类别特征中最明显、最突出、最普遍的特征。例如,“六足”是所有昆虫无一例外都具有的特征,既很明显,又易辨认。因此,可突出这一昆虫的典型属性,作为归类的依据,“只要是六条腿的虫子就是昆虫”,并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来验证这一特征,归纳这一特征。这样,幼儿就能主动地、清楚地、顺利地进行昆虫类的概括。(未完待续)
标签:昆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