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巍
苏州市质监局 215031
【摘要】目的 比较PICC置管与外周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PICC置管患者及120外周静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保留时间及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ICC置管患者保留时间显著长于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PICC置管组患者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外周静脉置管组。结论 PICC置管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够保留较长时间,日常护理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患者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PICC;外周静脉置管;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322.1+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92-01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而临床中多数化疗药物需要静脉给药,反复多次给予患者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另外,化疗药物毒性较大,浅静脉穿刺容易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护理工作的难度,降低患者的满意度。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中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一种技术,可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避免药物外漏,且不影响血管周围的正常组织,可避免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形成,且操作简单,仅需进行日常护理即可,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1]。为比较PICC与外周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效果,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PICC置管患者及120外周静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230例需要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PICC组与外周静脉置管组,自愿进行PICC置管的110例患者为PICC组,自愿进行外周静脉置管的120例患者为外周静脉置管组,PICC组患者均符合PICC置管的手术指征,排除因机体过敏、存在感染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缺乏、皮肤黏膜损伤不耐受PICC置管等不适宜患者。110例PICC置管患者及120外周静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26 ~ 75 岁,中位年龄49.6岁。其中肺癌33例,淋巴瘤12例,妇科肿瘤13例,消化道肿瘤52例。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符合外周静脉置管的指征。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男63例,女57例,年龄27 ~ 79岁,中位年龄49.2岁。其中肺癌39例,淋巴瘤9例,妇科肿瘤12例,消化道肿瘤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理分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 置管及护理
1.2.2.1 PICC 置管
先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然后测量患者插管部位到上腔静脉的长度。进行皮肤消毒后,置管人员戴无菌手套并在患者臂下铺无菌治疗巾,以穿刺点为中心,碘伏棉球螺旋式消毒3次。然后置管人员更换无菌手套,用生理盐水冲导管及连接器并将导管侵入生理盐水中。在距离穿刺点12厘米左右扎止血带使血管充盈。穿刺静脉,见回血后向前推进插管鞘,使管鞘进入血管。然后将导管插入插管鞘,并逐步缓慢推进导管至所需长度。撤回管鞘,注入生理盐水后如果患者诉无不适,则再次消毒穿刺点,以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做胸部X 线检查,确认导管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位置,才可进行输液[2]。
1.2.2.2 外周静脉置管
选择患者手背或前臂处弹性较好、易于固定的浅静脉为置管静脉。在穿刺部位惊醒常规消毒,穿刺针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斜面朝上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降低持针角度,将软管送入静脉内后退出针芯,再次消毒穿刺点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采用12.5 U/ml 的肝素生理盐水溶液4 ml封管[3]。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保留时间、药物外渗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保留时间比较
PICC置管组患者置管保留时13-179天,平均置管保留时间89±5.8天,其中63例患者保留置管至化疗结束后拔出置管,21例患者保留置管至疾病进展死亡后拔管。外周静脉置管保留时间1-5天,平均置管保留时间1.9±1.2天。两组患者置管保留时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化疗所致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PICC置管组患者均为发生化疗所致的药物性静脉炎,也未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情况。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化疗所致的静脉炎,其中有5例患者由于药物外渗,导致严重静脉炎,患者需要中止化疗进行静脉炎的治疗。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由于不能耐受药物刺激血管或静脉炎而后进行PICC置管。两组患者均为出现静脉血栓。两组患者化疗所致的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所用的多种化疗药物对血管具有较大的刺激性,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药物外渗、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导致患者局部组织的溃烂甚至坏死,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甚至影响患者化疗的正常进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比较了PICC置管和外周静脉置管患者在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的效果及不良反映发生情况。结果显示,PICC置管患者保留时间显著长于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大多数PICC置管组患者置管后置管可一直使用至患者化疗结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PICC置管组患者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外周静脉置管组。
综上所述,PICC置管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够保留较长时间,日常护理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患者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Lee AY.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4(1):312-317.
[2]梁慧芹.PICC 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25-26.
[3]张均凤.PICC 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5(24):728-729.
论文作者:刘巍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炎论文; 静脉论文; 血管论文; 导管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两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