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中国经济学的“学术结构”刻不容缓_经济学论文

调整中国经济学的“学术结构”刻不容缓_经济学论文

中国经济学亟需进行“学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学业论文,经济学论文,亟需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72X(1999)07—0003—02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学既要研究宏观经济问题,也要研究微观经济问题。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集中大量人力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研究硕果累累,其最突出和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在破解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引起世界的瞩目。而在微观研究方面,却冷冷清清,至今仍进展缓慢。形成了不合理的“学业结构”,既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制约了中国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因而,中国经济学亟需进行“学业结构”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并不是在它确立时就为大家所了解和掌握。实际上,中国的经济改革虽然从一开始就比较明确是以市场为取向,对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进行冲击,一个一个突破其阵线,到现在为止,在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已初步实现从计划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很好建立。最主要的,在于经济运行的主体,特别是其中起主导或骨干作用的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政企分开的市场主体。经济学家们曾经提出,要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改革运行机制包括宏观调控体系,而且要重新塑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清晰的微观经济主体。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才能实现。目前,宏观经济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参照制定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实施中,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推动宏观经济快速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那就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不足。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入进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并行发展,宏观管理体制的不断推进,这个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严重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这种实践,强烈地呼唤微观经济研究的突破,以指导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中国经济学也不是都没有研究微观经济问题,但那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研究微观经济问题。实际上,微观经济问题既受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更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仅仅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微观经济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而必须深入到微观经济领域来研究微观经济问题。

在当代中国,实业界对经济理论的要求不只是要我们再次揭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而是在向我们呼唤一种全新的实践方法以真正解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起点和出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只是由技术和资本来决定,更是由人才、管理、信息、决策能力、创新意识、领导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决定。企业作为一个高度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对外需要灵活多变的竞争力量,对内需要协调有序的组织性能。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从长远的观点看,内部机能的协调更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种协调可以向外扩展,把自身和更大的社会环境当作整体,从而可以使自己立足于更稳固的基地。企业的基本功能是生产,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用行政办法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统得过死,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需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按时完成生产指标就可以,企业无需有自己的决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企业能否获得自身的利益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就成了企业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经济学深入到企业这个有机整体里进行研究,将经济学原理转化为具体实践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理论、思路、建议。经济学一开始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它更依赖于现实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更应有问题基础,问题越尖锐越复杂,就越需要经济学的指导,经济学得到发展的可能就越大。当前,企业如何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迫切需要经济学的介入,并取得真正的突破和有影响力的成果。

经济学是致用的科学,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是它研究的出发点。而效益既包括宏观效益,也包括微观效益。因而,经济学既要研究宏观效益,也要研究微观效益。宏观效益是由微观效益组成。这样在经济学的研究人员中,就得有合理的分工,有人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有人研究微观经济问题,形成合理的结构。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人员多集中于宏观研究,从事微观研究的人很少。从目前报纸、期刊所发表的大量经济学文章看,绝大多数是研究宏观问题的,而真正有新观点、新思路、能够影响决策层的为数不多。这就出现了宏观研究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微观研究却十分短缺。这是不合理的“学业结构”。要形成中国经济学的有序的良性发展,必须调整这种不合理的“学业结构”。因为,宏观效益是由微观效益组成,微观效益是宏观效益的基础,没有微观效益就没有宏观效益;同时,微观问题是大量存在的,不仅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发展问题需要研究,还有更大量的农户和居民的投资与收益问题需要研究。因而,应该是少部分人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而大部分人则研究微观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学必须实现这种“学业结构”转换。这种转换应该与当前的产业结构转换相适应。我国目前之所以出现结构性过剩,除了重复建设造成的影响外,主要还在于企业对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这除了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了解外,还要经济学理论、思路,为其决策提供支持。以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在发达国家经济学发展中,这种“学业结构”转换早就完成。中国经济学只有尽快实现这种转换,让更多的人去研究微观经济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微观经济问题研究的突破。

经济学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成果的表现形式是观点、思路、建议等观念形态的东西,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经营,而必须通过决策者的决策,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其次,从成果的作用看,某些问题的对策、建议、思路可以被决策者采纳或部分采纳,但更多的则是作为综合的知识体系的思维工具影响决策或启发决策者的思路。经济学成果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深入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农户与居民的投资和收益领域普遍存在的共同性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思路;各经营者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将其精华转化为自觉的系统的实践行为。二是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农户与居民的投资和收益领域个别存在的特殊性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思路;由于每个企业的领导者、每个农户和居民的特点不同,决策的思维和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决定经济学理论微观领域或渗入的过程中也会因人因地因事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是任何一种真理转化为成功的实践的普遍规律。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中国经济学将呈现出个性化。

中国经济学在微观领域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济理论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经济工作者应当注意自身的知识更新,不但要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吸收现代科学的一些新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新经验,不断用各种新鲜的东西充实和丰富自己。同时,还要更多地深入实践,了解微观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从而,力求使自己具备能胜任现代经济科学理论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和才能。

收稿日期:1999—05—20

标签:;  ;  ;  ;  ;  ;  

调整中国经济学的“学术结构”刻不容缓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