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论文_张国军

高层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论文_张国军

广东天信电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目前,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应运而生,这些建筑物结构体系,多为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及其组合等形式,建筑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是型钢+ 混凝土等材料。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高层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

1工程概况

某办公楼为地上 13 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楼电梯间局部出屋面层,地下1层,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台基础,现浇楼板,建筑平面近似弧形,两端对称布置,框架柱基本呈矩形布置,东西1~13 轴总长 94.0m,南北向 B~J轴总长 27.0m,建筑总高度51.9m,建筑面积约 31000m2,7度抗震设防,建筑场地类别Ⅲ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框架抗震等级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基本地震加速度0.1g,特征周期0.45s,设计使用年限50年。该工程经过地质勘察,设计图纸经过审图单位审查合格,水泥、钢材、混凝土及砂浆试块等检测报告均显示符合设计要求。

2现场检测

2.1地基基础

本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已完成质监验收,综合上部结构检测及荷载情况综合判断地基基础安全性满足要求。

2.2上部承重结构

2.2.1结构布置及构造

现场依据设计图纸对该建筑上部结构布置、结构构造等进行了详细检查。从结构平面布置看,框架柱平面基本呈矩形对称布置,梁柱节点通常呈中轴对称布置。从建筑立面布置看,自地下室至地上13层立面布置基本规则。地下1层外墙为混凝土剪力墙,地上除东西两端、楼电梯四周砌筑砖墙外,外围护结构为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内部大空间结构。检查结果表明该建筑结构布置与图纸基本相符。

2.2.2构件损伤及外观缺陷

承重外观构件主要包含混凝土梁、板、柱,地下室因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环境,梁柱多处表面因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涨裂,地下室外墙局部渗水,部分地下室顶板出现裂缝,地上1~6层现浇楼板多处出现贯穿裂缝。

2.2.3构件尺寸

抽检的梁柱截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各层随机抽检楼板厚度,其中部分楼层实测板厚偏差低于设计(120mm)要求,具体如下:4层楼面抽检的4块楼板平均板厚分别为95mm、104mm、105mm、106mm;5层楼面抽检的4块楼板平均板厚分别为 132mm、100mm、103mm、109mm;12层楼面抽检的 4块楼板平均板厚分别为109mm、105mm、108mm、104mm。

2.2.4混凝土碳化深度

随机抽检部分混凝土梁柱,检测碳化深度,部分构件在取芯试件上直接滴定检测,其他为现场凿开滴定溶剂检测,碳化深度通常在8~20mm,结合凿开验证框架柱箍筋表面基本未出现明显锈蚀迹象。地下室梁柱碳化深度部分超出箍筋保护层厚度,小于主筋保护层厚度。

2.2.5钢筋、楼板负弯矩区钢筋保护层厚度

设计现浇楼板设置双层钢筋,其中上层钢筋为全长拉通设置,抽检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柱钢筋数量及直径均符合设计要求;每层选择部分楼板,检测支座边缘负弯矩区楼板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普遍在40~50mm之间,设计保护层厚度为15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6混凝土抗压强度

随机抽取部分框架梁柱,共钻取31只芯样,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切割、磨平处理,待干燥后进行抗压试验,其中27#芯样表面有一钢筋,且芯样侧面有孔洞,不符合要求,应予剔除。31只芯样强度在32.2~56.6MPa 之间,基本满足设计要求。设计强度等级 C35。

2.3 围护系统承重结构

该建筑围护系统承重结构主要包括围护墙体、屋面及幕墙等,因后期重新装饰需要拆除原有外立面幕墙,因此,本次检测不包含外立面玻璃及石材幕墙。内围护墙体为240mm厚九五多孔砖墙,墙体未见渗水、变形等异常,粉刷层外观基本完好。采用贯入法检测砂浆强度,检测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现浇平屋面,目前整体使用情况良好,板底未见露筋、变形及渗漏等异常缺陷。

3抗震性能

3.1场地、地基和基础

本工程场地不属于危险地段,该建筑场地非条状突出山嘴、高耸孤立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按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4.1节,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本工程建筑为7度区丙类建筑,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按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 4.2.2 条,可不进行其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3.2上部结构

3.2.1抗震承载力验算按照前述计算参数,根据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 6.3.10条,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并结合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抗震复核验算,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1)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为 1.619 7/1.896 1=0.85,满足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5条)要求;(2)在各种工况荷载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为 1.03,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比为 1.02,均满足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5 条)要求;(3)x向最小刚度比 1.058 9、y向最小刚度比1.217 0,满足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5.2条)要求;(4)在各种工况荷载作用下,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422,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层间位移角最大限制为1/550的要求;(5)计算结果显示 x向最小刚重比23.20、y 向最小刚重比 23.02,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4.4条)要求的结构最小刚重比 10,故该结构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6)计算结果显示 y向楼层最小剪重比为 0.019,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5条)要求的y向楼层最小剪重比 0.016,故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符合规范要求;(7)底层楼、电梯四周4根框架柱最大轴压比0.69~0.72,满足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 6.4.2 条轴压比限制(0.75)要求。

3.2.2 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通过上述抗震措施鉴定,该建筑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柱加密区箍筋肢距、砌体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楼梯间周围墙体不符合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 C 类钢筋混凝土房屋的要求;作为办公楼使用,经抗震承载力验算,抗震计算结果满足 C 类钢筋混凝土房屋的要求。综合以上两点,按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判定该建筑不满足C类房屋抗震鉴定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检测鉴定过程中,应根据委托要求采用相应的检测鉴定规范、标准,对抽检的不符合项应扩大检测范围,确保检测结果的判定能全面、真实反映结构现状,对鉴定结论中不符合事项给出安全、经济的处理方案,便于后期处理时供加固设计单位参考。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张国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  ;  ;  ;  ;  ;  ;  ;  

高层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论文_张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