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以来高职教育研究现状分析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分析论文,高校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有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招生237万人,在校生597万人,[1] 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入。笔者着重对1999年扩招以来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

一、统计与分析

笔者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为统计源,对其2000-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进行初步统计,共检索了高等职业教育栏目研究论文4200篇。具体统计与分析如下:

1.论文发表的数量。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三改一补”政策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量迅速增加,以此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自2000年开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逐年增加,6年中,共发表论文4200篇。其中:2000年273篇,2001年393篇,2002年576篇,2003年900篇,2004年956篇,2005年1102。

2.论文发表的报刊种类及分布。4200篇论文分别发表在542种期刊和17种报纸上,其中各类杂志186种,高校学报356种,每种期刊平均发表7.5篇论文。从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高校学报和职业教育类杂志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者发表论文的主阵地,两类期刊共发表文章3076篇,占总数的73.2%。

3.论文涉及的内容。从研究的内容看,研究者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又能立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入手,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出谋划策。具体体现在:

第一,宏观上,着力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研究者的视角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的着眼点主要是讨论要不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问题,而从2000年以来,研究者则紧紧围绕如何发展高职教育展开讨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来源于高职教育办学的客观现实。大多数文章认为,在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要从科教兴国的高度找准定位,要服务小康社会,抓住入世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教大众化进程;在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上,则提出高职教育要构建高职立交桥,实施市场、特色、品牌和国际化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的统一,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高职教育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跨越,同时要从提高质量、产学研、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办学模式、拓展第二课堂等方面入手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完成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转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讨论各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协调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和宏观管理问题,研究政府如何发挥作用、规范管理,克服体制性障碍,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合作体制、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体制等制度构想。办学模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通模式、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沟通协调的模式、高职教育集团办学模式上,同时还研究了办学经费投入和助学贷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

其中,245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的认识误区,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功利倾向和生源数量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文精神缺失、层次结构局限、规模与内涵发展矛盾突出、发展过程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仅2003年就有28篇论文论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高职教育如何应对的问题。有60篇文章论述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二,中观上,力促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高校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动适应市场,立足服务地方经济,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高职教育类型涉及民办高职、成人高职、大学举办的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和两年制高职以及本科高职教育等类型。另外还讨论了我国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情况。区域发展主要涉及东北、西部、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广西与东盟等大的区域,大陆26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的高等职业教育,16个大中城市。内容涉及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区域互动的教育体系构建、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等。行业主要涉及机电、林业、公安、旅游、法律、民政、财经、建筑、纺织、商业、金融、旅游、医学、学前教育等行业。

表3 中观层次论文统计表

内容

区域发展各类高职产学研工作 合计

篇数 129 290 117

536

表4 微观层次论文统计表

三项改革 两大建设三项工作

内容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思想政治 招生就业合计

模式改革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建设

专业建设 工作 工作

学生工作

篇数 234

264 620 129

86 470 149

42 1994

教育部分别于2002年10月在湖南永州、2003年12月在湖北武汉、2004年2月在江苏无锡召开了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在三次会议上高职院校分别重点交流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和研究。这一时期,研究产学研结合的文章就有96篇,研究产学研管理和科研管理的文章有21篇。

第三,微观上,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与建设。研究者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着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机遇。6年来,研究者在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同时,始终关注微观层面学院内部的改革与建设,具体可归纳为“三大改革,两项建设,三项工作”。“三大改革”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学改革。“两项建设”就是师资队伍和专业的建设。“三项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就业工作和学生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主要从人才强国、职业岗位分类、先进制造技术、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目标等入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对技术型人才重新审视并分析目标要素及过程要素与人才结构的关系,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职业化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03年讨论产教结合模式、“两段式”模式;2004年讨论以就业为价值取向的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自助式人才培养模式等;2005年讨论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校本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培养模式、分类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尤其从特征、机制、操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讨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章中,主要讨论宏观课程改革和科目课程改革两个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则涉及学制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分制、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研究者尤其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予以关注,共有159篇文章专门论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其中涉及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实验实习实训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研究论文中,研究师资结构改善的56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20篇,师资素质提高和培训的49篇,兼职教师管理的4篇。

在专业建设和管理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专业调查、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等方面。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德育、人文素质教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改进“两课”教学等。学生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班主任工作、导师制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学生管理方法的改进等。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工作研究中,研究招生工作的38篇,就业工作的81篇,尤其有30篇文章对创业教育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研究意识。

二、存在的不足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职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①从研究内容看,对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不够,对教育技术和信息化工作、对教材建设和图书工作以及对学校内部管理的研究都相对较少。②从研究的质量看,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宏观研究多,对一些政策的诠释性研究多,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多,与其他类型教育研究的对话少,在核心期刊上的话语权少,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研究少。③从研究人员看,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专职研究人员和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见表5、表6)。

表5 高职教育基本问题论文统计表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

内容 目的 本质 体系 理论 思想 史技术 政策 经济 合计

篇数

6 2417275 4 132416136

表6 其他论文统计表

内容 学校管理 高职评估 图书 教材 体育 比较研究 其他 合计

篇数 5338 1 3511 24 86248

三、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

通过统计与分析,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研究。我国有组织的高校评估活动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其间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3年8月20日,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宣布,从2003年开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一些研究者对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如何实施评估进行了研究,发表了24篇有关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论文。随着此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也必将加强,尤其要对高职教育规律认识、对高职教育特色创建等方面加强研究。

2.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质量建设的研究。注重树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一些院校相继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并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不相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主要反映的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很少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特殊要求进行细化、拟定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没有提出严格的定量要求,教师缺乏探索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第二,与此相对应,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把重点放在教材知识点的掌握上,不重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2] 因此,今后将以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专业教学质量控制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要研究“谁来监控”“监控什么”两个基本问题。

3.应加强对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一个内涵十分全面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学制体系、法规体系、政策体系和模式体系。就学制体系而言,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会议上提出了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概念,这些概念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去理解和研究。”[3] 而以上这些方面,正是今后一个时期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有一个特色指标,要求申报优秀的院校必须有特色或创新项目,以此激励高职院校凝练自身的办学理念,固化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研究要在引导高职院校认识、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走内涵发展道路上发挥导向作用。

标签:;  ;  

高校扩招以来高职教育研究现状分析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