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潆溪高级职业中学 637541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时期,怎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并且物理知识非常广泛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行为要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自觉地深入探索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将有关做法和体会整理出来,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创设融洽的氛围。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快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可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教师要努力做好物理教育研究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类脑力大解放、大开发的时代。而物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一块重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主体创新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社会要求未来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不断求知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学钻研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以至于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习惯,抑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过分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的层面来实现上述种种要求,指的就是物理教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上的有效性。要使学生在素质、能力等方面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担负起最多的责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做相关的教育研究,多做正确的、深入的、对学生发展适用的研究。要以本地学生为研究对象,制定有效的研究计划,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方面全面收集材料,从根本上了解和认识本地中学生特殊的发展历程。
最后,要从学生的特殊性出发,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物理教学工作,避免物理教学的盲目性,逐渐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恰当的检测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把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落到实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要通过具体的检测,因此恰当的检测方法对学生来讲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教师,为了落实检测内容,讲课时就要突出重点,同时根据检测情况也有利于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具体检测方法是当堂检测。在课前要设计好练习的水平级,设计好记忆型练习、理解型练习、扩展型练习等,同时要注意练习内容的代表性、练习总量的分散性。每节课都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练习,练习的题目围绕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力求达到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视、检查,根据反馈的情况、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论文作者:胡松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学生论文; 物理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有效性论文; 物态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