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层次结构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次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层次结构,也称教育程度结构,是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育系统内各级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教育按程度一般分为三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合理的教育层次结构有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等级的劳动力。否则,不但会浪费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还会使教育在对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上出现较大的偏差,造成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勿庸置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我国逐渐重视教育和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层次结构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层次结构,无论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对此,本文仅就我国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及其成因作些分析。
一、义务教育仍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及其子女求学的需要
义务教育是一种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给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义务教育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必须普遍实施,这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要求农村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所以,向所有农村适龄儿童、青少年提供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结构合理化的首要任务。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现状,却与这种客观需求相差较远,这既表现在数量不足方面,也反映在质量不高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将人口覆盖率95%以上地区普及小学教育,并在人口覆盖率85%以上地区基本普及初中教育的目标。(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报》,1996年4月22日。)但现实却很严峻,如1994年,全国小学五年级巩固率为81.08%,初中12~14周岁适龄人口中的毛入学率只有73.1%。(注:国家教委财务司、上海智力开发研究所:《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1995》,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如果仅以农村学龄人口为统计对象,则缺口更大。如1994年,全国农村有3000万6-14岁的适龄青少年没能在学校读书。(注:转引张力、曾天山《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若干国情分析》,《青海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再从质量上看,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图书、仪器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普遍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据统计,1996年全国农村小学共有危房面积多达1332.6万平方米,同年,全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9%,初中为75.7%,其中不合格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农村。(注:国家教委:《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1997年4月14日。)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台湾学者盖浙生指出:“教育配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量的配合,一是质的适度。”(注:盖浙生:《教育经济学》,三民书局中华民国74年第三版,第95页。)而要保证教育的质与量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育投资为前提。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及其子女求学的需要,根源在于义务教育投资短缺。而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分散型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加剧了贫困落后地区教育投资的短缺。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一种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的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分散型体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县和乡镇负责筹措和管理。(注:参见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181页。)由于地方财政特别是乡级财政收入的波动性较大,管理权的下放往往造成教育经费投入的不稳定。同时,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教育投入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样,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其一,不能适应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拉大了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1997年,我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275.06元,比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333.81元的平均水平低20%左右;农村生均公用经费为22.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3.97元低35%左右。若从地区差距来看,则相差更大,1997年从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来看,北京分别为1237.27元、296.21元;上海1804.11元、471.21元;广东为477.31元、57.59元;而贵州为186.20元、10.38元;陕西为198.48元、11.09元。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地区差距高达10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差距更是高达40多倍。(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报》,1998年10月8日。)由于生均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多少,是衡量教育投资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所以以上数字也就反映了地区间教育投资的差异。这表明把义务教育交给地方办理,不仅无助于逐步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反而拉大了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使得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其二,在现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分散型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不适应我国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的现状,缺乏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有效制约,从而不能保证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的合理运用。从现状看,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不少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水平比较低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行为可以说是相当不规范的。在这样的状态下,把教育的支出全部下放到地方财政,并由地方政府自主安排,自然不可避免地使教育投资失去不同程度的控制,难以有效地保证这笔经费的合理使用,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是损害。同时,一些地方领导者为了应付上级政府的检查,往往采用
乱推派、乱收费的办法来维持义务教育的实施。而对此,因缺少资金上的制衡力,在分散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下中央政府是无能为力的。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以上严重的缺陷与不足,无疑加剧了农村贫困落后地区教育投资的短缺。
(2)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义务教育生均事业费投入过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若以总量结构为度量指标,以国际比较数值为参照系,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比例基本上是合理的。但若考虑到各级教育的规模,从三级教育生均事业费比值,或三级生均事业费指数为度量标准,以国际比较数值为参照系,表明我国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极不合理。从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生均费用之比来看,1990年我国小学、中学、大学的年生均费用之比为1∶2.28∶29.34;1993年为1∶1.73∶17.93。(注:国家教委:《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4年)。P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而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为1∶1.7∶8,发达国家为1∶1.1∶1.3。(注:参见张光喜:《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中小学管理》1993年第5期。)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0年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5∶0.15∶1.93,同其它一些国家相比(见表1),是相差最悬殊的。虽然生均经费大学生要高于中、小学生,但差别之大,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投入的过少,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短缺,使得义务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及其子女求学的需要。
(3)农民个人教育投资力仍然十分低下。按照恩格尔定律,一国国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可以反映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总收入中食物支出比例越高,说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家庭内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3,即被认为属于贫困的范围。(注: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据统计,1997年我国农村家庭的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55.1%,(注:张新民、唐平:《改革20年农村居民收支与变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1期。)在贫困水平之下。值得说明的是,对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理解,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节俭的民族,农村尤其如此,节衣缩食一向被视为传统美德;二是农村人口的食物消费,主要是未经加工的农产品,其相对价格在我国是偏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恩格尔系数仍高达55.1%,足见我国农民平均购买力之低下。所以,目前我国农民从总体上说仍是相当贫困的,这就决定了农民对教育消费的支付能力,或者说其教育投资的能力必然是十分低下的。如果农村义务教育不能实现免费的理想,那么对许多农民及其子女而言,对义务教育的需要只能是一种主观的需要,而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二、高中阶段教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熟练劳动力和中等专门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教育应是既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新生,又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熟练劳动力和中等专门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采取了基本稳定普通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结构依然不合理,无论从教育供给方或需求方来看,普遍存在重视普通高中,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熟练劳动力和中等专门人才仍然得不到及时培养。导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动力不足,而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复杂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经济上客观需求的动力。我国是一个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技术的和自然的原因,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我国的农业却成了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分,成了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这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生产工具十分原始,农业生产率极为低下,其结果是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普遍贫困。这种状况就严重限制了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需要,导致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又主要是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消耗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数量扩张来进行的。这种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实际上也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缺少技术创新,忽视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经济上客观需求的动力。
(2)二元社会结构的并存与冲突,是使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经济社会需求动力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居民由于经济地位的悬殊而导致社会地位的悬殊。它主要是指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粮食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具体制度将中国切成了泾渭分明的城、乡两大板块。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少年要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大城市,获得正式市民的身份,只有通过教育,进入城市高校或中等学校,改变农村户口。就是对城镇青少年来说,由于就业压力,要想谋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获得较高的报酬,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但这里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普通中小学教育,而非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对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进入普通中学后考大学是首要目标,上职业技术学校不过是无可奈何、退而求次的选择,这样,就容易形成对普通教育的需求过度膨胀,而对职业技术教育需求不足,从而不可避免地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缺乏社会需求的动力。
(3)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教育价格,未能反映供求关系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人们对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需求的不平衡。
西方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个人为了获得在现代化部分就业的机会,必须产生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程度的大小和以下四个变量有关:一是现代化部门(M)和传统部门(T)之间的工资所得差异,这种差异越大,则对为进入现代部门作准备的普通教育需求越大。二是预测可以顺利获得现代化部门就业机会的概率(PM),概率越大,则教育需求越大。三是私人的直接教育成本(C1),其中主要是学杂费,C1越小,则教育需求越大。四是私人的间接教育成本或者说个人机会成本(C2),C2越小,则教育需求越大。(注:参见Edward and Todard,"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Nations",in 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Nations ed-ited by E.O.Edward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PP.313-319。)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理论,对我国普通高中供求与职业高中供求存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作如下归因:一是由于选择上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是决定今后在现代部门或传统部门工作的分水岭。而如前所述,我国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工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所以,人们愿意选择为考大学,进入现代部门作准备的普通高中;二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能考取大学的概率较小,但这对毕业生来说是可能进入现代部门工作的途径,而上职业高中几乎不存在这种就业可能,因此人们仍然愿意冒险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三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教育价格不合理。显而易见,在上述三个方面,唯有教育价格是比较容易调控的,应成为调节这两种类型教育供求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职业高中的学杂费反而高于普通高中的学杂费,见表2。
这种价格关系,加剧了人们对这两种教育供给需求的不平衡,如图1、2所示:
在图1、2中,S、D分别表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供给与需求曲线,Q1表示现有水平下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饱和规模。在图1中,S与D达到均衡时的价值为PE,假设为800元,而实际价格为190.96元,所以存在Q1、Q2数量的人满为患,这部分人想入普通高中读书却不得不被拒之门外;图2所示的情形与图1正好相反;S与D的均衡价格为PE,假设只有150元,而实际价格为287.94元,所以存在Q1Q2数量的招生不足,即职业高中实际在校生数与其饱和规模之间有一个Q1Q2数量差额,这种差额的存在,表明职业高中的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可见,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价格的不合理性,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普通高中的过度需求和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不足,从而一方面使普通中学供给更为紧缺,另一方面使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资源被大量闲置,从而导致了教育无效供给的形成。
所以,由于受诸多经济变量的影响,加之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文化观念束缚,人们在对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这两类教育要求上,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从而导致高中阶段教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熟练劳动力与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仍然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原有层次结构比较单一,在1949年到1981年的33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专科在校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重不到10%,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本科层次。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层次增加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等。1997年全国招收研究生6.3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科生570.97人,招收专科生420.07人,本专科生招生比例为1∶0.73。(注:教育部:《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1998年4月13日。)这样,普通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上已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体系。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高等学校层次不清,各类型学校都试图培养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高等教育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未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的教育层次结构,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多样化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多样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因为现代经济、社会及其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分化;科学技术与生产日益紧密的结合形成多梯度的人才需求,以适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同阶段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市场对受教育者的选择性和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选择性,教育只能以其自身的多样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尤其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生产过程和人类生存方式的条件下,为适应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既不断变化,同时又是多向的,如此等等。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大大扩展,教育同就业的联系相对弱化,这都将增加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有高层次的学术型教育、有中间层次的技术型教育、也有普及型的实用型教育。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世界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是必然的趋势。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是按照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和学术型、技术型、操作型等人才的不同规格,分设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同时承担研究生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校,主要承担本科教育,其中部分适当承担研究教育;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种高等学校类型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提高办学效益。但我国长期以来对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划分不清,尤其是以科研和教学两项工作为中心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和只以教学为中心的一般高校分类不清,这样必然导致各高校办学层次不清,各类型学校都试图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人才,出现了一些重点高校在招收大量专科生,而专科学校则有不少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等途径在招本科生的现象。这使得各类高等学校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降低了办学效益。例如,当前专科教育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把专科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的教育。笔者认为对这种现象应作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学校情况是不相同的,对于独立设置的专科学校来说,绝大部分学校很清楚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办学的方向是“立足专科,办出特色”。问题恰恰出在一些本科院校所办的专科层次的教育中,在我国的本科院校中,专科生所占比例过高,就是一些教学科研型的重点大学也不例*
外,据有关部门1994年对国家教委所属35所院校的统计,专科生占本、专科学生的比例达到17.3%。(注:孙毅颖:《对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的几点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7年第2期,第25页。)大部分本科院校所办的专科教育是本科压缩型或不完整型,专科教育的教材、大纲、教学内容越来越向本科靠拢,在培养规格上与本科趋同,办不出专科教育应有的特色和水平。使得专科教育办学特色不明显,社会所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性强的专科生不见增多,从而形不成有效供给。近几年我国专科生就业难不能不说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未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结构相对的层次结构。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却只有中专或职业高中——大专,而无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无疑,在我国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历史阶段,把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在中专、大专是必要的,因为生产现场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但是,高科技的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都已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就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平行的,两者只有教育的类型差别而无层次的差别,台湾的职业技术高中或专科毕业生可通过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一直读到博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招收研究生,其生源可以来自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本科,也可以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职业技术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相互沟通和衔接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现在只是把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落榜生”的渠道,显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型并存的现状,也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从人的发展来看,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适于朝高级工程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而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却没有给他们提供这种机会。同时,我们的职业技术大专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又缺乏沟通和衔接,加之职技院校教学内容又过于职业化,缺乏继续深造的理论基础和后劲,致使职业技术教育难以向高层次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标签:普通高中论文; 大学论文; 生均经费论文; 中国教育报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经济学论文; 职业高中论文; 经济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