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商务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陷阱论文,商务论文,网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时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网上营销等网上商务活动日渐兴起。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既孕育着无限商机,同时也潜伏着这样或那样的陷阱。这在客观上损害了企业正常电子商务的开展,阻碍了电子商务向更广范围的推进。
最近,在美国由网上交易软件供应商塞伯索斯与网上咨询公司迈德沃夫联手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网上交易中的欺诈行为已呈愈演愈烈之势,网上欺诈已成为众多商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美国政府为此专门筹建了一家互联网欺诈投诉中心,该中心运行后的前6个月里共接到2万起投诉,投诉损失总金额高达1230万美元。其中信用卡及账户欺诈占5%,未送货欺诈占22%,网上拍卖欺诈占6%。频频发生的网上欺诈案,使得许多网民对整个网络产生了戒备心理。而一旦失去了网民的信任,网络经济将无从谈起,电子商务更是一句空话。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总结出了时下一些较为“流行”的网络商业欺诈行为:①网络拍卖及低价售卖欺诈。不法商人以虚拟市场为诱饵,放出大量的拍卖或低价售卖信息。在消费者付款后,他们得到的往往是价值较低或假冒伪劣的商品,或者什么也没有;②接入服务欺诈。网络服务商(ISP)以免费(如送多少免费时间和送你现金、支票以支付前期上网费用)为诱人上钩的手段,使你与他们签订长期合同。如果你要解约或提前终止合同,那就必须支付高额罚金;③国际电话欺诈。你在浏览某类网站时必须下载某个特别的浏览和拨号软件,在使用这些特别软件后,你的调制解调器也许将被中断,电话线就被接入了国际长途;④免费网站欺诈。可免费使用个人网站一段时间而无须承担任何支付义务。结果是消费者没有超时使用,也会收到电话账单;⑤网络传销欺诈。与传统传销的诱饵一样。通过发展下线来赚钱。消费者一旦入网,即被套住;⑥网络创业欺诈。骗子提出宏大的商业创业计划,保证你能得到高额回报,但完全是子虚乌有。等等。
就以上6大骗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办法①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夸大其词和潜在盈利承诺,在签约前仔细研究合同。②注意商家的所有文字和所有链接,骗子往往利用浏览者的粗心,在文字和链接中有意识地“隐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③注意隐私条款,如果商家未提供或含混其辞,一定要放弃交易。④对所有未在网站上提供其详细住所、营业地址、电话的保持高度警惕。
但从这些措施中我们看到,它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美国互联网投诉中心董事会一位成员对记者表示:“电子商务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我们必须帮助消费者和企业对他们所选择的这种交易技术充满信心。”这一论断也适合电子商务正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商家来说是一个消费潜力不可估量的新兴市场。这里就隐含了两个方面:其一,市场潜力巨大,商家们都想钻进去捞个盆满钵满;其二,一个新兴市场中总会出现一些想浑水摸鱼的人,他们不顾道义与秩序,让欲通过电子商务改变生存状态的善良的人们成为了他们贫婪的牺牲品。
如何规避甚至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从而在一种极为宽松的网络商务环境中任意驰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立法,认为这一个个的网络陷阱都是因为没有更全面的法律护佑造成的。但通过大量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案例,我们发现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防范。困为传统商务往来尽管有着严密法律看管仍时有违法现象发生。
对商家来说,网上电子商务的开展应该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在低下的市场信誉中尤其要保持高风亮节的商业品质。美国戴尔公司近年来高速发展,创出连续8年年均销售增长54%,从一个小公司挤入全球500强企业的惊人业绩。它的超常发展,主要得力于网络经营、创造出重“卖信誉”的“网络直线整合”销售模式。另外,网上购物与电话购物或邮购类似,是一种“信用卡免出示”交易,销售中的被欺诈风险应由商家承担。
近一年来,各大网站也开始加强防范措施。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商家也正在采取措施与欺诈行为作斗争。对于消费者而言,有专家警告说,网上购物首先要确认被拍卖者或销售者的身份,看有没有确切的地址。对只有邮政信箱的销售者要格外小心,尤其是对那些价格特别低廉的商品要保持高度警惕。可以打电话咨询各地主管商业信誉的机构。专家还提醒消费者,大多数网站都设有客户评价网页,消费者应注意查找对有关产品和厂家的评价。网上购物之后,一定要把销售者的地址和电话记下。出现问题,要及时向网站的举报中心投诉。因为打击网络诈骗离不开消费者的配合。从目前的情况看,对网上购物兴趣日渐变浓的中国,在消费者中普及网上拍卖和购物方面的知识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