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预防及护理干预论文_柯晓晖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摘 要】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ICU收治的100例行CVC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执行集束化干预策略(Bundle)和给予常规CVC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入住ICU时间和留置导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CRBSI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34.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ICU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进一步规范CVC置管操作流程和护理方法,对预防CRBSI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ICU;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集束化干预策略

中心静脉导管(CVC)具有使用方便、导管留置时间长、安全性系数高等优点,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疗期间也易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这种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均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1]。目前临床对CRBSI的预防处理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有必要对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循证支持。我院2014年6月以来,将集束化干预策略(Bundle)应用到CVC管理过程中,开展CRBSI的目标性监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ICU收治的行CVC的10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37~74岁,平均年龄为(52.4±6.2)岁,其中恶性肿瘤10例,AKI 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2例,冠心病8例,肝硬化6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52.3±5.7)岁,其中恶性肿瘤10例,AKI 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3例,冠心病7例,肝硬化6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住ICU后,均实施24h监护,对照组给予常规CVC护理,观察组执行Bundle,结合CRBSI发生危险因素,落实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为:①准备阶段。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高ICU医护人员CRBSI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对相关护理工作的重视度,制定规范化导管使用及维护流程;利用信息系统,严格落实置管时CRBSI的优先预防策略,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严格置管指征,明确是否需要留置CVC;置放导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最大化无菌铺单(1.8×1.5m),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皮肤消毒剂选用2%洗必泰,置管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②置管后护理干预。对置管情况进行评估,加强导管维护,观察导管固定、通畅、渗液等情况,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注射药物前,先对导管周围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在输血、肪乳剂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因病情需要长期留置导管时,改为PICC。③置管监管与问题反馈。加强质控,制定质控标准,通过信息系统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记录置管时间,置管超过7d,提醒医生更换;成立静脉输液小组,定期对中心静脉固定、换药等执行情况及操作流程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留置导管时间及CRBSI发生情况,CRBSI诊断标准为:置管部位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导管培养为阳性,患者有发热表现且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未见其他明显感染灶,CVC血样本菌落数为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的5倍[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率(%)表示CRBSI发生情况,行卡方检验,以标准差( ±s)表示入住ICU时间和留置导管时间,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入住ICU时间和留置导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本组100例患者,出现CRBSI 21例,CRBSI事件26起,其中肠外营养19例,长期血透1例,置管在2次以上18例,存在耐药菌定植6例,存在器官功能受损18例,平均住院时间为(66.7±39.1)d,CVC留置时间为(19.4±19.2)d。其中观察组出现CRBSI 4例,发生率为8.0%(4/50);对照组出现CRBSI 17例,发生率为34.0%(17/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CVC现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肠外营养等治疗环节中,由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对具体操作及相关护理管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ICU应用CVC患者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相关感染也在增多,受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弱等因素影响,更是增加了该类病症发生的危险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由CVC引发的菌血症在ICU中占到70%以上,基于这一现状,对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尤为必要,这也成为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关键[3]。CRBSI是CVC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高发生率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给患者带来了很大困扰。CRBSI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除与患者自身状况有关外,还会受到无菌消毒观念、置管操作熟练程度、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影响,护理工作主要是对可控因素进行预防,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及查阅相关文献报道,CRBSI危险因素主要有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次数、无菌操作、手卫生、肠外营养等,对此应从无菌技术观念及操作与导管穿刺处皮肤、输液接口及输液管道护理两个方面入手,即在置管、输液以及配液过程中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在充分考虑舒适度、无菌状态等情况基础上,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通过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将感染控制到最小限度,重视输液接口及管道的护理,留意穿刺点周围皮肤,护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保证护理干预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有关集束化护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多,葛学顺等[4]对179例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的试验组患者与未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对照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对照结果分别为3.3%vs9.4%、(6.2±1.9)d vs(10.1±2.3)d,集束化干预策略的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证实;黄英[5]在同类研究中,得出相一致的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对照结果为11.4%vs3.9%,认为加强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有助于防治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本次研究中,选取的100例行CVC危重患者,出现CRBSI 21例,CRBSI事件26起,分析认为,CRBSI的发生与肠外营养、长期血透、置管次数(2次以上)、存在耐药菌定植、器官功能受损、住院时间和CVC留置时间有关,其中执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观察组50例患者,CRBSI发生率为8.0%,而给予常规CVC护理的对照组50例患者,CRBSI发生率8.0%高达3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平均入住ICU时间和留置导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证实在ICU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可提高CVC置管管理水平,降低CRBSI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ICU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对于规范CVC置管操作流程和护理方法、预防CRBSI,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中加以推广,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李安,王小莉,杨晓红.综合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监测及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5(6):3599-3601.

[2]吴晓琴,李林,郭晶,等.ICU护士对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0(8):4888-4890.

[3]周小玲,杨锋,张倩,等.集束化护理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4,4(8):295-297.

[4]葛学顺,陈维开,蒋福云,等.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2(6):422-424+421.

[5]黄英,付群春,过小兰,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2013,12(5):102-103.

论文作者:柯晓晖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浅谈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预防及护理干预论文_柯晓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