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华 广东省兴宁市叶塘中学 514500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敏锐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而“问题教学法”是学生依据对教材的理解,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来研究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探讨一下新课改下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一、推行“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更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而丰富情感、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即教师自认为讲了很多知识,分析了很多内容,对语文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学生学到的却很少,他们的情感体验严重不足。这种“投入”与“产出”存在着巨大反差(课堂效益不高)的现象是教育者必须正视的现象。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坚持践行新课改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找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运用好“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开展“问题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问题教学法”的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发展,课堂效率也必将取得重大的突破。下面谈谈开展“问题教学法”的几种策略:
1.应用联想法,让学生大胆假设,并积极求证假设的合理性。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历史事实、理顺了文章的思路、分析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果项羽采纳了范增的建议,项羽的历史结果将会怎样?”这个“虚拟性”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极强的探究欲望,能很好地诱导学生展开联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积极地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项羽统一了天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项羽最强的竞争对手就是刘邦,其他诸侯没有一个能够对项羽构成威胁,除掉刘邦,项羽就没有竞争对手了,他便可以顺利地统一天下,历史将会被改写。第二种观点是项羽不可杀掉刘邦,即使他杀掉了刘邦,还会有另一个“刘邦”出来,项羽依然不能走出历史的悲剧。因为项羽的真正对手不是刘邦,而是自己,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决定了项羽的命运。另外,是历史选择了刘邦,抛弃了项羽;并且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假设、积极求证,学生的辨别能力便得到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亦得到了提高。
2.应用补白法,通过再现背景,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学完《荆轲刺秦王》后,对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评价,学生意见不一,肯定荆轲的多,否定荆轲的少。其实,教师还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如设置“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将这一事件放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时,要为学生提供当时的历史背景,要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这样,学生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有效地解读文章的内容,最终明白: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从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看,荆轲刺秦王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学生的认识便可以得到提高。
3.应用对话法,通过师生对话,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
例如,在教《兰亭集序》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有的学生会说:“这篇文章情趣高雅。”然后教师可以说:“每一篇好文章都需高雅的情趣,这不是主要的。还有吗?”学生又说:“写出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出了人生的感悟,写得好。”教师又可以问:“能说得再具体些吗?”于是,学生便具体地分析。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哪一个答案最好?”这样,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更为深入,他们能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答案就是这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有了这种认识,学生的探究意识便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在不断的求根溯源中得到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问题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论文作者:朱兴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项羽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法论文; 能力论文; 刘邦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