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对社会主义财富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财富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566(2003)04-0006-03
十六大对社会主义财富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围绕有关财富创造的若干深层次问题展开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新思想。
一、关于财富创造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层、广大农民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阶层的状态和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状态来看,社会阶层由稳定性向流动性转变。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人和农民的身份相对稳定;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工人加入到了失业人员的队伍中,部分下岗分流人员开始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民离开了土地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人和农民的身份不再是固定不变而是流动可变的现象。从社会阶层的构成来看,社会阶层开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阶层相对单一,主要是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阶层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不但有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型社会阶层。对于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问题,传统经济理论没有给予理论上的正确回答,而是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视为体制外的力量而加以排斥,甚至将这些阶层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异己力量。从现实来看,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这些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在使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做出了贡献,他们所依存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六大报告指出: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大报告从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度,评价和界定了新型社会阶层在创造社会财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创新的贡献在于明确了这些特殊社会阶层的人员和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样,都是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生力量。
二、关于财富的源泉问题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否定其他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和价值中的作用。这种理论的认识根源是马克思100多年以前提出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源泉,都在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科技要素是生产生产力的要素,技术要素是提升生产力的要素,二者都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具有比一般劳动更为重要的作用。资本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一的体力劳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资本、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管理,在今天是完成不了生产活动,也创造不出社会财富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劳动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因为马克思所指的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主要指简单劳动而非复杂劳动,主要指工人的劳动而非资本家的劳动。报告同时指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可见,我们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和束缚我们的深层次认识问题,明确了财富源泉的多元化。这一理论创新,必将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必将推动我国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
三、关于财富的组织形式问题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主要载体,歧视甚至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否认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财富中的巨大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财富创造、吸纳就业、活跃市场、激活竞争等方面显示着巨大的作用。基于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位的理性判断,十六大报告对财富的组织形式做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规定: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态度如此坚决地表明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一次明确地界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姓公与姓私问题。这一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使财富的创造建立在多元、平等、竞争的平台之上。
四、关于财富的分配问题
传统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价值理论,反映在分配理论上,只承认按劳分配的合理性,不承认其他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长期以来,人们对非劳动收入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非劳动收入是不劳而获,是剥削,甚至是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可见,我党的分配理论承认了按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和以法律来评价收入的合理性的分配制度,是对传统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明确和发展。它有利于普通居民积淀的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入;有利于激活庞大的非公有资本投向生产领域;有利于国有资本投向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海外资本;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归根到底,有利于各种要素所有者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力的挖掘,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关于财富的评价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于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简单地把是否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即无产者比有产者光荣、少产者比多产者光荣,似乎财富成了落后与反动的象征。在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建设党的情况下,必须对这一观念进行变革,否则,中国共产党就很难担当起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基于对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的重新认识,十六大报告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可以看出,我们党突破了把财富和先进与落后等同起来的错误认识,给财富还原了本来的面目,“财富本无错”这种认识上的突破,将激励人们去创造财富、追求财富,实现幸福生活。
六、关于财富的保护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财富的曲解特别是对私人财富的歧视性认识,立法上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法律规范种类单一,难于操作,实践上侵犯私人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象,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这种认识上的突破让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吃了一粒定心丸。
总的来看,十六大报告整篇渗透着关注财富创造的浓厚气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树立了经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创新体系的理论起点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各民族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提高,核心内容是围绕财富主体、财富的源泉、财富的依托、财富的分配、财富的评价、财富的保护这一互相联系的问题,形成了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的思想体系。之所以报告是又一次经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是因为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价值理论、阶级理论、剥削理论、分配理论,进行了新的判断、新的总结,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