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至2010年厦门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外部环境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到2010年在厦门市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将对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就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厦门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制订规划提供依据。
一、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厦门的影响
规划期内国际经济环境对厦门的影响,总的来看是有利的,但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下面做些具体分析。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厦门的境遇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热战代替了军备冷战。克林顿宣布中国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表明其政策重心明确以经济利益为主;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经济的合作占主导地位,并且将保持较长的时间。这种形势将构造我国近百年来最稳定的周边环境,因而也是开展周边合作的最好时期。和平稳定的环境为厦门市经济起飞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国际政治局势和经济中心向多极化发展,与此相适应,区域性协作趋势日益加强。目前全世界有三大区域经济协作圈,即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英、法、德为主的欧洲共同体市场和以日本为主,包括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国家的亚太经济圈。每个区域内还有小协作区彼此相互重叠,如美洲经济圈中还有美加区、南锥区等。区域经济圈具有对内的互补性、互惠性和对外的一致性(包括一定程度的排它性)。随着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厦门市经济发展将具有较明显的受区域性经济、尤其是受港台经济的推动和制约的特征。
——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渡过了二战后科技革命及其生产性应用时期,自80年以来进入缓慢增长阶段,预计这个调整时期将持续到下世纪初。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1980-199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3.2%,低于1965-1980年15年间4%的增长。其中高收入国家由3.7%降至3.1%,中等收入国家下降幅度最大,由7%降至2.4%;中低等收入国家由6.3%降至2.5%;只有低收入国家从4.9%提高到6.1%。而90年代初期问题更为严重,进入了战后最困难的衰退和调整时期。其中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萧条,回升乏力;东欧国家面临政体和经济体制双重巨变,导致经济形势恶化;除中国等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外,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局动荡或经济环境和政策等原因,挣扎于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和生产力低下等问题的困扰中。
世界经济的总体缓慢增长是相对于在同期有较高速发展的某些国家的地区而言的,目前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经济热点。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厦门同期更高出4倍多。根据分析预测,“四小龙”1990-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将达6%左右,而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也将有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厦门处于亚太这样一个经济潜力很大的热点地区,且与之有密切的经济联系,所以必能借此契机得到迅速发展。
——亚太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世界性的经贸协作和产业转移,将以该区域中心而进行,而中国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该地区有最具竞争力的新兴工业现代化国家日本、新兴工业化的“亚洲四小龙”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将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正进行中的世界产业大转移过程的特征,主要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亚洲四小龙”向中国和东盟四国等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也存在发达国家向“四小龙”以外国家的转移。其中转移向中国的部分,主要投资于沿海重点开放地区,厦门作为一个政策和地理位置都较突出的城市,将成为其产业转移的一个热点。发达国家转移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四小龙”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相当规模的传统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转移的范围和层次将有所改变。一是欧洲等工业化国家开始注重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其资金和技术较密集的产业将以较大规模涌入中国;二是日本鉴于其本土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尖端领域竞争和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等原因,以消费类产品为主的较高技术产业将大量转移向中国;三是“亚洲四小龙”的产业也正处于升级换代阶段,部分劳动较密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将转向中国等国家。以上资金、技术较密集的产业一般会选择沿海地区,厦门由于政治、体制等“软”环境和地理、交通等“硬”环境较为理想,尤其是对台的优势突出,所以将成为这些产业投资的一个承受热点。事实上,1993年至1994年上半年短短1年半中,外商投资厦门合同金额共32.28亿美元,其中有林德叉车、松下音响、ABB公司等国际著名大财团。厦门的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已与外商签计60多个合同,目前开工43家,投资近3亿元,预计到本世纪末可开发117公顷土地,吸引投资额达50亿美元,产值上百亿人民币,利税15亿。可见,这种较高层次产业向厦门的转移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增长高于产业的增长,投资又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种形势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对厦门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吸引适应世界市场需求的产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融资,以此带动经济的起飞。出口加工业和进出口贸易是厦门外向型经济的两只轮子,引进国外资本是其基础。就出口加工业来说,厦门应避免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而要发展高技术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包括资本和技术较密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厦门作为中国大陆率先开放的特区,已经历了引进发展初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阶段。随着“三沿”地带的全面开放,厦门已失了这方面的政策和成本优势,因此,必须在技术和资本较密集的产业上有较大突破,才能保持自己的超前地位,才能保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从前文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厦门在这方面已有了较显著的成绩,但应该注意的是国际资本投资除直接投资外还有间接投资,即金融资本的流动。80年代国际银行净贷款占世界产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都增长了一倍,其增长速度大大超出后三者。虽然随经济形势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国际金融资本膨胀的势头有所减弱,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也有所减缓,但其规模仍很可观。对一个国家和国家内的一个地区来说,其经济增长的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方面不在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一般水平,而在于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构特点和地区分布。厦门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避免在劣热产业上与其他地区竞争。
以微电子和生物工程为核心的下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产业发展高潮期,预计在2010年以后才能出现,在此之前将主要是现有科技成就拓宽应用领域的过渡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先进工业化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往往占70%以上。所以,本世纪内世界经济从整体来说不会有高速发展,经济发展的高潮,将随下世纪的科技进步高潮而到来。当然,这不是说世界科技和经济在本世纪内就无所作为。当前,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力图借信息革命带动经济发展。但鉴于目前该计划庞大、复杂,关联性很强,在技术上只能主要依赖现有技术,在投资上主要靠私人企业,所以执行中难有顺利突破。美国在实施中已出现很大阻力,进展缓慢。所以在本世纪内不太可能带来经济大发展。到下世纪初,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宇航工程、海洋工程等在内的主导技术,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2010年后才能进入产业化阶段。科技水平的提高进度与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有着密切关系,这势必影响到厦门吸引外资和技术的规模和层次,我们应把握好时机,使厦门的产业发展与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二)与厦门未来经济较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展望
厦门未来16年将在发展中逐步完成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形成与各有关国家和地区较紧密的经济联系。下面就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
台湾与厦门 由于亚太特别是东亚新兴地区的崛起,给台湾经济的转轨提供了契机,也因为台湾原有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80年代中期以来台币升值,劳工短缺,工资上升等造成的外销成本增加的新情况,台湾当局提出建立“亚太营运中心”的构想,包括“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制造中心”、“人员培训中心”、“技术支援中心”、“经营管理中心”、“航海货运转运及分装配送中心”、“航空货运及旅客运转中心”、“货物快递转运中心”、“电讯传输中心”、“媒体事业传播中心”和“金融中心”等。由于两岸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大陆可以成为台湾最重要的经济腹地,可为台湾提供大量原材料资源和市场需求,提供优质、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等,同时也可作为台湾产业外移的最重要承接地,因此,台湾今后的大陆经贸政策势将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在更大程度上遵循市场法则,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建立两岸分工协作体系。
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有血缘相同、地缘相近、习俗相通、历史相传等人文条件,享有自由港某些政策、地方特别立法权、占有全国五分之三的台商投资区等政策优势,乃至较便捷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它已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最集中地。到1994年6月底止,台商投资厦门项目数1034项,合同投资金额20.8亿美元,分别占投资大陆总数1/20和1/10,已开业企业绝大部分都有获利。目前,台商投资厦门项目,已从中小型为主转为大、大型项目为主;从下游一般加工业为主转向以中上游资金、技术较密集的工业为主。例如,翔鹭化纤、正新橡胶和厦杏摩托等大企业都已进入厦门。台商投资看好的前景,势必对厦门产生极其有利的影响。
两岸关系前景对台厦经贸往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能否实现和什么时候实现“三通”。如果实现“三通”,势将使两岸经贸往来迅猛发展。厦门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在其中发挥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三通”后,台商选择余地更大,投资和贸易将分散向全国各地,这势必使厦门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三通”前,两岸经贸往来的规模受很大的限制,厦门当然也受到较大的影响,但厦门可利用自身优势,以经贸促“三通”。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厦门在当前两岸经贸关系中的地位是更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抓住这种大好时机。
东南亚与厦门 东南亚除文莱和新加坡外,其他国家目前都属于低收入国家。虽然他们在今后的10至20年内,经济将有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就目前而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这些国家对外投资规模并不大,投资的产业层次也不高,尚不致于构成厦门的主要竞争威胁。至于今后,这些国家势将成为厦门吸引外资的竞争对手。这是因为:
第一,这些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各自都不同程度地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内部资金奇缺,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资金外流;第二,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厦门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所面临的产业发展也相似;第三,这些国家一般具有土地和劳动力优势,资源丰富,且具有较好的港口等,这与厦门的优势雷同;第四,东盟正拟扩大到整个印支地区,并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区内国家间产品进口关税仅为0~5%,且具有减免税政策和配额优惠,这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向该区域;第五,台湾当局出于政治需要,推行南向政策,引导台资投向东南亚,这对于以台资为引资重点的厦门造成很大压力。
日本与厦门 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的两大事件促使其今后必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寻求广大市场。一是“平成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经济萎缩和通货膨胀,使国内需求严重不足;二是在美欧等国压力下,由外需主导型战略向内需主导型战略过渡,但因内需不足,而日元升值又造成出口金额的增加,所以对美巨额贸易顺差无法平衡。克林顿政府甚至准备动用“超级301条款”对日进行制裁,加之日本国内土地价格昂贵、工资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致使日本将投资和市场转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向市场所在地进行生产,具有打开市场和成本较低的优点,这导致日本企业纷纷将目标瞄准中国并付诸行动。由于金融萎缩,经济不振,日本对外投资虽因此而大幅度下降,但对华投资却一枝独秀。日本转移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都较高,又多已在我国拥有广阔市场的进口替代产品,所以厦门应注意吸引他们来投资。
亚洲“四小龙”与厦门“四小龙”中台湾已在前面述及,这里就“四小龙”的共性问题做些分析。
“四小龙”在70年代和80年代创造了超高速发展的奇迹,但至80年代末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主要出口国美、日等市场萎缩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原因,致使第一轮以低成本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产业高速增长期宣告结束,从而进入对原有产业进行调整的时期。在调整期,他们分别采取了在国内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而将原有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促进销售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努力完善基础设施等,以冀使经济在更高的发展层次上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有关资料预测,“四小龙”1991-2000年GDP增长速度为6.2%,2001-2010年为5.4%。“四小龙”的发展对厦门有特殊意义。这除了厦门在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与“四小龙”起飞初期极为相似外,更因为当前的厦门,是“四小龙”转移产业的适宜承接者。厦门可以利用“四小龙”的大量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和经验,并接收其产品和国际市场,使特区经济在未来20-30年间有个质飞跃,争取届时达到“四小龙”的发展水平。
美国与厦门 美国是世界第一号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但影响力已逐渐削弱。预计它对中国大陆的经贸关系,在短期内难有质的突破,原因在于:其一,经济问题。美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从1986年以来几乎年年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并从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1990年国内经济陷入衰退,直至1994年初才开始复苏,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却难以指望有高的增长速度。其二,政治原因。美国出于当世界霸主的目的,始终企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中国,这必将成为长期困扰两国经贸关系的阴影。虽然如此,经济规律毕竟是不以美国某些政客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和广阔市场,驱使美国许多企业纷纷来华投资。这些企业一般实力雄厚、技术水平较高,厦门如果能积极引进,将对我市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
西欧与厦门 西欧自7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经济不景气状态,展望今后10-15年,因为它仍被一些问题所长期困扰,预计也难有较大的起色。一是工资成本过高;二是社会保障负担过重;三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使得这些老牌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回升乏力。但西欧在一些传统的技术、资本密集行业,如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等行业仍有一定优势,并且他们也看中中国市场,大财团已陆续进入,如林德公司、ABB公司等都已在厦门落脚。其中林德叉车是德国对华的最大投资项目,它将建成东南亚最大的叉车生产和营销基地。
二、国内形势对厦门的影响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的层次发展,形势喜人。中央明确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此相适应,国家陆续采取或拟议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换职能,三年内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企业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把区域性市场构建和培育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体制;按照国际惯例管理对外经贸;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等措施。这些无疑地为厦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条件。
——迄今为止,中央陆续给予厦门经济特区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计划单列、副省级行政规格、地方特别立法权和设立3个台商投资区等优惠政策。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央能给予地方的重大优惠政策几乎都给厦门了,这就是厦门的政策优势。90年代中后期到下个世纪初期,是两岸“三通”、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关键时期。厦门应该也可能充分利用本市对台的区位优势,扩大对台经贸交流,在促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使自己的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将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因为:首先,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根据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看,初期工业化的国家,一般都出现有20年的时间保持在10%上下的高速增长速度;其次,我国具有一个超级规模、层次丰厚、尚未完全开发的国内市场,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力资源;其三,我国有较高的储蓄率以支撑较高的投资率。所以,预计我国在“九五”至2010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将有可能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开始由地区倾斜向产业倾斜转变,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沿海地区与内地、特区与非特区的政策逐步拉平。内地挟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与沿海展开激烈竞争,同样,一般沿海开放地区也与率先开放的特区展开竞争,特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老化”,竞争乏力。
——“复关”对厦门将产生较大影响,近期弊大于利,远期利大于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弊将转化为利。有利方面主要是:有利于厦门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技术改造;有利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利的方面主要有:厦门企业将直接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产业结构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国际收支状况可能暂时恶化;引进技术的费用增加。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阶段。从一些国家的发展过程看,这阶段一般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升级;二是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化;三是成功的经济起飞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
——农村大规模城镇化。预计到2010年,城市总人口将增加5亿人以上,这还不包括大量的民工入城(目前这个数字估计接近5000万),这在给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
以上分析表明,国际国内形势的交错发展,对于厦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根据厦门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机遇,制订对策,迎接挑战,力争发展。
三、厦门在规划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鉴于上述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认为厦门在发展规划中应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寻求厦门经济发展的最佳道路与对策。
——世界科技革命及其产业化,在2010年前看来尚不可能掀起新的高潮,世界经济的缓慢增长的态势,这在客观上为厦门创造了一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平衡性,实现经济起飞,争取在这个时期跨入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
——要做好足对台经贸协作的文章,大量吸纳台资,并力争成为对台“三通”的首选口岸。
——要善于在多极世界的环境中寻求各种机遇。考虑建立厦门一台一港紧密经济圈,厦门与亚太国家特别是日本、东南亚之间的松散经济圈,并力争加强与美欧等国的协作。
——鉴于贸易和投资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厦门要在这两方面争取再有个大的突破,带动经济增长。
——注意选择引进产业的档次。至少在岛内和三个台商投资区,不应再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考虑到厦门产业发展的技术、资源来源等条件限制,目前可大量发展传统技术密集型工业,并争取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
——要注意增创新优势,在更高层次上提高特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总量,以缓解优惠政策在区域间拉平所带来的冲击,要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才、体制等诸方面形成优势。
——厦门正处于向大都市化迈进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在低水平劳动力大量涌入的形势下,要重视技术人才的培育和训练,并注重大力延揽高科技人才。
——注重发挥腹地作用。要将腹地的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转化为厦门的优势。
标签:产业转移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