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财政形势恶化及其原因分析_税收论文

台湾财政形势恶化及其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形势论文,财政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陈水扁执政以来台湾的财政形势恶化:赤字扩大、负债累累

自从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的财政形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恶化状态。财政收支不平衡,赤字扩大,负债累累,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1、财政赤字急剧扩大。1999年台湾的财政赤字仅533亿元,自2000年陈水扁上台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财政赤字急剧扩大,每年都高达2500亿元(新台币,下同)左右,2000年为1425亿元,2001年赤字迅速增至2564亿元,较上年增长51.5%。2002年、2003年仍旧保持这样的规模。2004年度财政预算赤字更是有增无减,高达2574亿元。台湾统计部门表示,若依国际标准计算,目前台湾的赤字余额已占到GDP的40%,若仍以每年2000多亿元的预算赤字规模持续下去,5年内台湾的赤字余额就会达到GDP的50%。(注:新华网:《台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已占GDP四成》,http://www.xinhuanet.com,2003年1月9日。)

2、债务迅速增加。财政赤字的扩大只能靠发行公债来弥补。2000年以前,台湾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5%。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根据台湾当局的总预算数,台湾当局的累计未偿还债务总额,已由2000年度的2.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2003年的3.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到33%,这一比例大大超过新兴国家或地区债务平均数25%,离国际社会公认的34%的警戒线相当接近。民进党执政4年,债务累积的速度十分惊人,债务余额在短短的三年间增加了近8000亿,债务年增长2679亿,增长率11%,远高于经济增长率2%。(如表一所示)。在2004年的预算案中,收入和支出平衡后,短差的数额将达2590多亿元,其中2400多亿要靠举债来弥补不足。据台湾有关部门估计,到2004年底债务余额将继续上升至3.5万亿的规模,已接近40%的台湾“法定”举债额上限。如果依据全台湾所有家户数计算,平均台湾每户人家负担的债务高达50万元。此外,按照台湾的学者估算,3.2万亿或3.5万亿这样的一个规模实际上还不包括台湾“隐藏性”的公债、地方债务以及以特别预算方式发行的公债,如果加上各种“隐藏性”的债务,台湾实际的债务规模基本上要超过5.5万亿,台当局的债务累计总额占GDP比重应当在60%以上。(注:海峡之声网:《透视台湾财政问题》,http:/www.vos.com.cn,2003年8月5日。)尽管如此,陈水扁仍旧企图突破举债上限,多次重申“举债无害论”,提出所谓的“金鸡蛋孵出金鸡母”的观点,声称“台湾目前金融体系可贷资金超过2.2万亿元,放在银行里吃利息而没有充分利用,以目前‘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率只有33.3%水准,远低于日本、新加坡、德国和美国,证明台湾的资金充裕且财政体质健全,仍有很大的举债投资空间”。(注:《举债投资不会债留子孙》,台湾《经济日报》,2003年5月31日。)为其“举债无害论”寻找借口。

与日益扩大的债务规模相比,台湾的债务结构问题更加严重,已陷入“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之中。举债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公共投资,刺激景气,而台湾当局却反其道而行之。在2003年度台湾当局财政总预算的岁出分配中,用于经济发展的支出较上一年度减少逾二成,而社会保险与救助、退休抚恤与债务还本付息等的支出明显增加。社会福利的支出已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排挤效应”。台湾当局将举债的钱用来增加社会福利及其他经常性用途,而不是用于投资,最终反倒落入“以债养债”的困境。据统计,台湾平均每年发行的公债与赊借占岁出的比例超过20%,债务还本付息占岁出比例几乎都在20%左右。以2003年为例,“政府”每支出100元,就有21元是借的,19元要用来还债,再扣掉经常性支出与日渐庞大的社会福利开销,当局几乎没有财力去从事重大建设,如此的财政困境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表一:2000年—2003年台湾当局举债金额及债务余额 单位:亿元新台币,%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举债金额   1258

 

1536

 1896

 2338

债务余额   24804

27777

29336

32087

债务余额

占GDP比重

24

27.9

29

33

资料来源:转引自《台港澳情况》2003年第35期第37页

表二:2000-2003年台湾的税收状况

单位:亿元新台币

资料来源:台湾“财政部”:《财政统计月报》2004年第1期。

二、税收锐减、支出膨胀是导致财政恶化的直接原因

1、税收锐减。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主要部分,它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的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可以通过税率的变动或税收绝对量的变动对总的财政收入产生影响。目前台湾实行的是以所得税、货物税、营业税为主体的复合型税收制度。

陈水扁上台后为兑现他的“竞选支票”,在执政四年期间实行不加税的财经政策。台湾当局无视剧增的赤字和债务,不断地扩大减免租税的范围,纷纷推出各项减税政策,对所得税、营业税、货物税、土地税等都实行减税措施。如综合所得税的免税额以每人全年6万元为基数,遇物价上涨时再加以调整;制造业新增投资可减免营利事业所得税,如投资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可享受5年免缴营利事业所得税:投资落后地区的可抵减20%;免征传统产业营业税;降低金融业的营业税,从原来的5%降到2%,并计划从2006年起,免征金融业的营业税:离岛居民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减半征收,减征期限延长至2005年初;2003年又通过了遗产税和赠与税的最高税率由50%降为33%。这些连番减税措施让税收严重流失,如台湾2001财政年度与2000财政年度的税收相比,总税收减少6711亿元,减幅达34.8%。其中减幅最大的是土地税,较上年减少56.8%,其次为关税减少41%,另外货物税减少39%,营业税减少37.2%,所得税减少21.6%。如此规模的大幅减税,导致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据台湾学者估计,陈水扁的所有这些减税措施造成现在台湾每年税收损失高达7000亿元。(注:郭文平:《“政府”身陷四大财政困境》,台湾《联合报》,2003年6月17日。)

自2000年陈水扁执政以来,台湾整体经济不景气,出现了50年来前所未有的衰退,税收的绝对量已经减少,再加上不断地减免租税,每年的税收都难以达到预算目标,至2003年台湾已连续5年税收未达到预计目标。如表三所示,从2000年到2003年台湾当局每年的赋税实征净额逐年衰退,4年来税收萎缩幅度已超过10%。(详见表二)2001年上半年实征税收较预算目标减少511亿元,2002年减少了912亿元;据台湾“财政部”初步估计,2003年短征的税收将会超过1000亿元,创下台湾50年来最大的衰退幅度。据台湾岛内媒体报道,台湾当局的税收短缺还不止账面上的数字,由于近年来岛内民众收入大幅缩水,许多人拿不出现金,纳税时就用实物或票据抵缴税金,因此税收短征的数额还要高。从1999年到2002年,台湾税收占GDP的比率从18.2%下滑到12.3%,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是27.7%,相比之下台湾平均租税负担率已经很低,未来已经没有减税的空间。税收占整体财政收入的比重已从原来的80%逐年降至2003年的60%左右,其余收入主要来自公营事业上缴的利润、出售官股和规费收入等等。(注:新华网:《台湾当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税收将亏欠600亿》,http://www.xinhuant.com,2002年9月11日。)台湾的赋税依存度(税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已从六七成降到五成,也就是说财政每支出100元,只有50元是靠税收。据台湾媒体报道,近4年来,台湾民众的租税负担减少了1个百分点,但民众没有税负减轻的感觉,因为每个人还多背了506万元的债务(注:邱金兰:《财政失控未见煞车还猛踩油门》,台湾《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0日。)。

2、支出膨胀。

首先,陈水扁执政以来,以“拼经济”为名,扩大了公共支出水平。2001年台“经发会”一开完,还没等所谓放宽举债上限的决议落实,台湾“经建会”便搞出了一个庞大计划,要在未来5年内每年再增加1000亿元用于公共建设投资,实施包括“大众运输振兴计划”、“台铁转型再生计划”、“捷运系统后续发展计划”、“智慧型运输系统建设计划”、“北部南部海空联港计划”、“中部国际机场兴建计划”、“都市更新计划”、“提供高品质与稳定之电力建设计划”、“开发科技园区计划”等22项大型建设计划。此后为所谓的“拼选举”又编了“9·21”灾后重建、基隆河整治、584亿元扩大公共建设、200亿元扩大公共服务就业、500亿元SARS防治与纾困等5个特别预算,涉及金额高达3600亿元;桃园机场捷运BOT项目收回自建,投资总额逾1200亿元;中小企业信保基金有5年500亿的扩大计划等等。以台湾目前的税收根本无法应付如此庞大的公共支出,根据台当局的总预算数,2003年度台当局支出总额占GNP比重已高达16.8%。2003年11月台湾“行政院”又宣布将进行5年5000亿元的“新十大建设”。“新十大建设”特别预算金额总计5年5000亿元,同时将引进2030亿元的民间投资,另外搭配855亿元的非营业循环基金,以及地方预算1316亿元与自偿经费281亿元,总投资额达9482亿元。

其次,福利支付大幅增加,包括社会福利、贫困救济和补助的支出。陈水扁执政以后,为兑现其竞选时开出的支票,大幅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如所谓的“三三三专案”:一是年满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拨给生活津贴3000元;二是3岁以下的儿童看病不要钱;三是首度购屋者低利贷款,年息3%。有统计指出,执行此专案第一年将近300多亿元,其中仅老人生活津贴这一项,完全符合领取条件者42万人计,一年需支付150亿元:首度购屋者的贷款利息补贴也要150亿元,且这两项目对象人数逐年增加,经费也须逐年递增。此外,陈水扁还承诺10年内增加科研经费,以及设立“9·21灾民重建信保基金”等等。前“立委”赖士葆根据陈水扁2000年竞选期间提出的“政策白皮书”估算,陈水扁提出的各项竞选支票,所需经费达2683亿元。2003年,因选举临近陈水扁的“拼福利”力度又日益加大。在短短数天内,陈水扁就送出多项福利政策,编列近50亿元的预算处理教师退休金问题;对中低收入户提供零利率的就学贷款补贴:将老农津贴从每月3000元增至4000元,为此每年将增加80多亿元的支出;将中低收入、身心障碍者生活补助费每人每月提高1000元,经费约需27亿元;增列30亿元将退抚基金提拨率提高1%;提高公务人员优惠存款利率补贴等等。在税收减少的同时,支出过于庞大是财政恶化的重要原因。

三、陈水扁处心积虑“拼选举”是财政恶化的根本原因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不景气时,官方实行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尤其是内需不振时多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为经济的复苏需要一个综合的环境。而陈水扁执政以来,不仅没给岛内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反而在制定财经政策上更多的则是政治的考量,名为“拼经济”实为“拼选举”,使台湾财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0年陈水扁竞选时公布的“财政白皮书”曾针对预算制度、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租税制度等,进行全面的检讨,并提出了具体的主张,然而陈水扁执政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台当局无视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打着“拼经济”的旗号,不计成效地不断减税,争取选票,不但对高科技产业减免税,也对传统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企业营运总部及离岛居民减免税。2003临近选举,又降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税率,降低教师所得税中教育支出的免税额度,还将减税对象扩及文化产业、观光业等,并成立基金为这类产业提供融资。大范围减免租税的结果是该收的税不收,不该减的税猛减,岛内租税负担率降到只有12.3%,导致台湾财政收入连年不足。台湾当局企图以租税减免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但实际上减税所能发挥的边际效益极为有限,付出的代价反而更大,因为与租税减免相比,台湾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是良好的、稳定的投资环境,加强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提升产品的品质来面对挑战,而不再是从成本面来提升竞争力,因此减税并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四年来台湾的内需依然不振,台湾的财政因此而入不敷出,对经济建设支出产生排挤效应,反而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在财政支出方面,制定庞大的公共建设计划,名为“拼经济”,实为“拼选举”。陈水扁执政以来,台湾经济陷入困境,台湾当局就急于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成立各种财经小组与举办大小型的财经会议,且一再强调财政支出扩大内需的功能,制定了许多庞大的公共支出计划,从“绿色矽岛”、“8100台湾启动”、“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到“加速推动公区建设方案”、“五年5000亿新十大建设”等等。实际上,这些计划由于未做严谨成本效益评估及周详财务规划,最终流于口号而疏于执行,岛内的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依旧低迷,根本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沦为其“拼选举”拉选票的工具。2002年台湾公共建设经费预算的经费有4000多亿,实际执行的数额只有3700多亿,还有500多亿的差额没有执行;2003台湾当局推出了一个500亿的SARS紧急特别预算,这个方案非常粗糙,里面的用途都没有详细的规划,随着SARS疫情过去之后,它的执行被各界质疑:又如2003年台当局匆忙通过的500亿元扩大公共建设项目,事先并没有完整的效益评估和规划,而是由台湾各地方上报的建设项目简单汇总而成,过程十分粗糙。从项目落实的情况看,这些项目由陈水扁当局发放给对已固桩、选举有利的地方县市,地方县市则用这些钱对一些门面性的项目进行修修补补,几乎完全沦落为地方项目的补助款。这些数目巨大、计划庞大的经建计划,主要是吸引大企业和地方县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大搞公共建设,即使起不到刺激景气的效果,也可以营造“拼经济”的名声,笼络中间选民和工商界。(注:张冠华:《扁当局高筑债台只为选举》,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2003年8月8日。)与此同时,陈水扁也不忘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性买票”,提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由原来100亿增加到500亿,又设立3500亿的专项贷款,协助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范围增加到无形资产(商标、企业形象,信誉品牌)、知识产权(版权与著作权)等,若能提供无形资产及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可获得信用保证基金最高85%的高额担保。同时,规划将未上市上柜的中小企业债权通过证券化商品形式出售,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负债与融资问题。以期吸引广大中小企业的支持。为拉选票,2003年7月底民进党当局宣布,明年将直接补助乡镇市150亿元的小型工程款,而且不必经过县市政府直接拨款,这是民进党最为典型的收买“桩脚”的贿选做法,显然,陈水扁四年来大把撒钱大兴建设,根本无力改变台湾现在的经济状况,相反由于其造成的财政危机对将来的经济发展亦是后患无穷,他之所以不惜债台高筑进行公共建设,归根结底就是其利用手中的执政权力和公共资源进行“政策性贿选”,使“拼经济”成为“拼选举”的工具。2000年陈水扁就开出了一系列的杜会福利支票,四年来台湾的保健及社会安全与福利支出这两项高达1.8万亿元之多。2003年下半年,由于陈水扁执政四年来其政绩乏善可陈,为了求连任,又开始故伎重演,大肆借债“拼福利”,进行“政策性买票”,推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此次陈水扁当局的“政策性买票”,不仅推出时间短、力度大而且范围广、金额高,据不完全统计,为2004年的“大选”,陈水扁开出的社会福利津贴与税费减免支票的总额已高达新台币1.2万亿元,岛内平均每人要负担5万元之巨,对台湾未来的财政、台湾的经济发展来说可谓是后患无穷。1、减免学费,增加创业贷款,以争取青年与学生的支持。减免中低收入户与残疾学生的大学学杂费;出台2003年度失业劳工与农民子女助学金奖励办法;增加青年创业贷款额度,而且缩短兵役期限。2、提高老农津贴,争取农渔民支持。从2004年1月1日起将老农津贴由现行的3000元提高到4000元:陈水扁又承诺由“农委会”补助6000万元兴建高雄大型物流中心;出资4000万元兴建农渔会超低温冷冻仓库;决定自2004年起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每年编列250亿元,以达到1000亿元的基金规模,以稳定农民群体的支持。3、增加残障津贴,争取弱势群体。决定大幅提高残障人士的福利津贴,将中低收入户的身心残障人士的生活补贴提高1000元。4、通过提供项目或经费,争取客家与原住民的支持。成立客家电视台,并决定在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连续编列三年共12亿元的经费,以支持客家电视台的营运与发展。陈水扁许诺上任后动用960亿元推动兴建苏花高速公路等工程。此外,台湾当局通过开放外国专业机构投资股市,吸引外资,刺激股市,以及计划释放公营企业上千亿元的股票收入,拉拢股民与投资者的支持:通过电价等民生服务价格的调降,争取市民支持;为稳定教师支持,避免出现去年教师队伍掀起庞大的抗议游行活动,陈水扁当局承诺编列300亿元特别预算,解决中小学教师的退休金问题。

陈水扁执政以来,名为“拼经济”,实为“拼选举”,为拉选票大幅减税,造成税收严重流失,而支出却急剧膨胀,造成财政入不敷出,赤字扩增,为弥补赤字则大量发行公债。然而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未清偿债务会逐渐累积成巨大的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了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可观的部分。赤字的增长如果仍是通过债务融资予以解决,则利息支出又会增加,使赤字进一步扩大。因此,赤字增加引起债务增长,债务增长引起利息负担增长,使赤字进一步扩大,如此循环往复,使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过度举债,而财政收入仍旧无法增加,台湾财政已陷入了“以债养债”的困境。而且,一旦形成这种恶性循环则难以在短时期内摆脱,不仅成为加在当代人身上的负担,而且还会成为下代人的负担,因为老债往往是用发行新债来偿还的,因此,公债的债务负担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将会造成“债留子孙”的恶果。因此,未来台湾的财政危机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台湾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标签:;  ;  ;  ;  ;  ;  ;  ;  ;  ;  ;  ;  

台湾财政形势恶化及其原因分析_税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