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的实践进路
马 静
【摘要】 面对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浪潮的渗透与冲击,红色文化教育面临话语语境相关性式微、话语内容生活性不足、话语交往平等性欠缺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运用体现现实性与网络化的时代话语,使红色话语宣传更有底气;自觉运用体现微观叙事性与通俗性的生活话语,使红色话语富有生气;主动运用平等互动式和情感交互式的对话话语,使红色话语更接地气,从而更好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 红色文化教育 话语转换 话语自觉
随着红色文化赖以形成发展的社会存在的持续变化,原有的革命话语、政治话语、传统话语都需要进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话语内容和方式理应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如此才能更好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学校在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并没有根据校园内行车的需要对道路尽心规划,使得道路较窄。比如,多数校园道路的设计局限于疏散人流的单一功能,并且人为地限制了车辆的同行。这使得学校内虽然有大量的道路,但是多为狭窄的销路,并且拐弯很多,一旦有大量的车辆进入校园,就很难有足够的空间行车,再加上路窄无法掉头,因此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体系转换,应构筑具有内蕴底气的话语体系
时代话语是在传统抽象、纯粹、普遍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形成的聚焦时代主题、体现时代风貌、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型话语。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需要坚持“不忘传统”与“说新话”相统一,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话语体系。为此,必须结合当今中国伟大实践与时代发展要求,增强红色话语阐释力,使话语传播更加有底气、有分量。
林泰安性子强,爱打抱不平,村里人打官司写状纸老找他。也真怪,别人写状纸,官司打输了,再请他重写状纸,官司一准能打赢。
第一,要善于运用体现现实性的时代话语。红色文化话语只有与时代同行、与现实社会同步,彰显话语的“当下时态”,才能实现与时代语境、教育对象的无缝对接,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红色文化教育者必须不断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汲取符合红色文化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并且能够体现时代精气神的话语、思想、理念。比如,革命岁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话语可以转化为致力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话语。新时代孕育的新表达、新话语,抒写这个时代教育对象的思想、精神、心理等。运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话语阐释红色文化、传播红色基因,能够使红色文化教育更有针对性。
对话致力于追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精神交流与意义共享。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必须构建充分发挥教育者主导性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对话话语体系,改变传统单向的灌输模式。通过建构平等互动式与情感交互式的对话话语,助推话语“传播”与“接受”之间的有效对接,促进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有感召力。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应构筑生动鲜活的话语体系
生活话语立足于当下,连接着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能够使人们在具体话语情境中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要求红色教育活动必须从“抽象王国”回归生动鲜活的现实世界,这就需要构建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的话语。将红色文化宏大叙事与教育对象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推动红色教育从宏观叙事走向微观叙事,促使红色话语更有魅力、始终富有旺盛生命力。
其次,要善于运用微观叙事性的生活话语。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体,现实的个人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与生活习惯中主动传播话语,能够保持话语意义的有效性、通用性与连贯性。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要采取生活化的微观叙事方式,“用生活中的事实与道理去进行阐释和对接,用受教育者喜欢的话语方式或可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展现生活叙事的多变性、灵活性、即时性和场域性。这就需要将抽象的红色文化所内蕴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浸润在具有一定生活情节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典籍之中,使原本理性、悠久、宏大的红色文化通过故事、口述史、案例的话语方式变得感性、现实、具象,使教育对象感同身受。比如,由近百位老红军完成的大型口述文献记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为红色文化教育的话语转换树立了典范。
首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话语资源。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既要结合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实践性与鲜活性,反映社会生活、直面现实问题,从生动形象、感性直观的现实世界汲取思想精粹,彰显话语的生活气息和话语解释现实世界的强大魅力,还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生活进行价值构建,使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充满浓郁的红色气息,使红色文化内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核心元素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丰富其精神世界,进而为教育对象自觉涵化红色文化精神奠定深厚基础。
最后,要善于运用体现通俗性与大众化的生活话语。红色文化教育要协调好理论抽象性与语言通俗化的关系,善于将少数人掌握的理论话语转换为教育对象熟悉的、愿意听的通俗话语。要深切关怀教育对象的生存发展与基本需求,积极构筑与教育对象生活背景、知识水平相一致的分众话语和分层话语。灵活使用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口语传播红色精神,使人人都能够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传播和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红色话语趣味性与灵活性不断提高、话语传播力不断增强。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应构筑接地气的对话型话语体系
第二,要善于运用体现网络化的时代话语。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点赞”“蛮拼的”等网络流行语,引起广大群众和青年的情感共鸣,彰显了精湛的话语艺术与宣传技巧。全媒体、智能化时代,红色文化教育者理应养成话语自觉意识,积极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发展要求,以开放包容的气魄与胸怀汲取全媒体话语体系的有益材料,科学研判并系统分析当下网络流行语背后蕴含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找准红色话语与网络流行语之间的契合点,用教育对象喜爱的话语方式宣传红色文化,促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达成“视界融合”与“意义共享”,不断拓展红色话语的发展空间。
一是要善于运用平等互动式的对话方式。红色文化宣传者要在话语传播中充分把握教育对象的异质性、多样性与个性化,尊重教育对象作为话语接受者的主体地位,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利益诉求、表达习惯、接受心理等因素采用多样化语言,以便寻找无序之中的有序与差异之中的共识。红色文化教育者还应当善于和勇于换位思考,积极打破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身份藩篱,努力构建与教育对象进行平等、真诚和民主交流的红色话语空间,在互动交流中增进红色教育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二是要善于运用情感交互式的对话话语。有思想、有情感是人的天性。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中国大地上才形成了融先进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属于我们党自身的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情感共鸣。红色文化教育者应善于将积极的情感因素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善于用表情、肢体、语调等辅助方式和富有情感的话语内容传播红色文化,通过调动和唤醒教育对象的内在情感共鸣,使教育对象从情感的高度理解和领会红色文化,切实消除对红色文化的偏见与误解,从而实现主体间的思想共鸣与心灵沟通。唯有构建面向教育对象、交往互动式的对话话语体系,才能增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鲜活性、趣味性、感召性,增强红色文化话语的底气。
根据中国木材及木制品流通协会首席专家朱光前的介绍,2018年中国进口锯材合计3 739万m3,增长18.7%,其中加拿大占据第二的市场份额,仅次于俄罗斯。中国快速增长的建筑及家具行业对木材原材料有着广泛和持续的需求,加拿大预计明年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木材供应量,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加拿大木材出口的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①高良坚:《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话语的当代转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期。
②《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③彭国柱:《用好红色文化 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人民论坛》,2019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学习运行模式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项目编号:TJSZZX17-012)阶段性成果】
标签:红色文化教育论文; 话语转换论文; 话语自觉论文;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