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护理干预的方法与价值分析论文_王凤云

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护理干预的方法与价值分析论文_王凤云

王凤云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邳州 221300

【摘 要】目的:剖析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和价值。方法:择取我院起于2012 年10 月,止于2015 年9 月,接收入院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计112 例。采取随机数字分表法,将112 例患者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应用常规住院护理。全面观察并剖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0.96±3.72)天,对照组为(33.85±3.94)天。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3 周内的“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法,并将其用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干预;应用价值;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110-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 年10 月开始,到2015 年9 月结束,接收入院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随机择取112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都经MRI 确诊。借助随机数字分表法,将112 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 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5 例;年龄在30 至59 岁的范围之内,平均(45.21±4.93)岁;2 次及以上出血者,共9例;首次出血者,共47 例。本组56 例患者中:脑叶出血者,共8 例;基底节出血者,共30 例;丘脑出血者,共13 例;其它部位出血者,共5 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34 至65 岁的范围之内,平均(47.52±5.38)岁;2 次及以上出血者,共10 例;首次出血者,共46 例。本组患者中:脑叶出血者,共7 例;基底节出血者,共32 例;丘脑出血者,共14 例;其它部位出血者,共3 例。两组在出血部位以及年龄等方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均不具备任何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1.2.1 近期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1.2.2 无法判定疗效的患者。

1.2.3 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方法观察组56 例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1],其内容具体如下:1.3.1 降低颅内压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将其床头适当提高,使其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保持在15 至30 度的范围之内,利于颅内静脉回流,20%甘露醇快速静脉注射,减轻脑水肿。持续或间断给氧,以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适当限制输液量,注意保持水电平衡。

1.3.2 控制发热[2]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 摄氏度的范围之内,如:佩戴冰帽、使用冰毯。取氯丙嗪适量,并以静滴方式,对患者进行给药,以维持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注:静滴时,需严格把控输注的速率。

1.3.3 便秘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指导患者多进食粗纤维蔬菜、水果等。进行腹部顺时针环形按摩,必要时开塞露低压灌肠。

1.3.4 皮肤护理给予患者气垫床,防止压疮,也可在病床两侧增加护栏。

协助患者翻身,并周期性的对其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降低压疮的发生率。通常,翻身的间隔周期为2 至3 小时,且翻身时,还需严格注意两点,即:1)保护头部,辅以叩背操作,动作轻柔得体。2)避免输液管扭曲受压,避免脱、拉、推等动作,用温水早晚对患者进行洗脸、擦浴,以保持皮肤干燥及清洁度。

1.3.5 气管护理[3]密切监测患者气管创口的恢复情况,并检查其有无出现皮下血肿、出血亦或者是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每日对气管创口上的敷料以及内套管进行及时的更换,以防止感染。更换内套管时,需借助纱布,对其管套口进行科学的覆盖,避免灰尘进入。于患者病情稳定后,拔除插管,并在创口上覆盖消毒纱布。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通常情况下,室温最适为21℃,湿度最适为60%左右。

1.3.6 饮食干预。

发病后3 日内,暂禁食。此时,为保障患者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需给予其静脉营养支持。3 日后,若患者未出现呕吐或者胃出血等症状,可对其实施胃管鼻饲,鼻饲期间口腔护理每日3 次。结合患者病情与用药情况,合理为其安排每日的膳食。注:患者每日的饮食,需遵从4 个原则,即:高蛋白;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

1.3.7 康复护理[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语言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关节旋转;屈伸;内收。每日4 至6 次,利用热毛巾,对患者的关节部位进行热敷,每次30 分钟。

1.3.8 用药护理[5]。

视患者病情状况,合理为其调整输液的顺序以及滴速。于输液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实时的观测。若发现患者有异常状况,需立即停止滴注,并告知相关医师。

对照组56 例患者行常规的住院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病情监测。

1.4 临床观察指标于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第1、2 及3 周,选取“MESSS 评分法[6]”,分别对两组实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体为:1)轻型,8 至15 分。2)中型,16 至30 分。3)重型,31 至45 分。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 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以t 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研究发现: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20.96±3.72)天,对照组为(33.85±3.94)天。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的“MESSS”评分

表1 两组MESSS 评分的对比分析表 [n,(%)]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1 周护理后2 周 护理后3 周

观察组 56 22.1±7.4 13.2±8.3 12.1±7.2 10.0±6.5

对照组 56 22.0±7.3 17.8±8.5 16.3±7.4 13.9±6.7

详细剖析表1 中数据,可以得知:观察组护理后不同阶段中的“MES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更好。

3 讨论

综上所述,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7]为高血压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有两种,分别为:1)高血压下,动脉血管内膜受损,让血管壁脆性升高。此时,一旦有刺激因素出现,将会使血压大幅度升高,导致血管破裂,进而引发脑出血。2)高血压能引发动脉瘤亦或者是动脉硬化,使得动脉瘤壁明显变薄。

此时,若血压骤升,将会导致动脉瘤破裂,继而引发脑出血。

虽然脑出血致病因素有很多,但是高血压依旧是最主要因素。

对此,我们需要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强对其血压进行控制的力度,并积极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8],如此降低颅内压;控制发热;便秘护理;皮肤护理;气管护理;饮食干预;康复护理;用药护理等方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致残率。

本次研究:观察组护理后的“MESSS”评分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将预见性护理干预法[9],合理用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可取得较好的成果,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1]李小华,谈飞飞.护理干预在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1):49-49,51.[2]李成霞.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191-3192.[3]李秀芝.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0):129-130.[4]程艳.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早期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4):191-191,192.[5]朱婉萱,张伟娜.前瞻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便秘防治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8):2142-2144.[6]徐海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8):115-116,117.[7]关艳,陈凤.4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4,(15):328-329.[8]李少兰,陈瑞珍,邓华生等.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9):1380-1382.[9]李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26):231-231,232.

论文作者:王凤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

标签:;  ;  ;  ;  ;  ;  ;  ;  

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护理干预的方法与价值分析论文_王凤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