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语义学对外延模型论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学论文,外延论文,情境论文,模型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05)01-0054-03
情境语义学是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一种新的语义理论。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 巴威斯(Jon Barwise)和佩里(John Perry),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情境与态度》(
Situations and Attitudes)。情境语义学的中心课题是对意义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引 入了“情境”概念,从自然语言处理信息的角度来探讨意义问题,因而它的创立不仅解 决了有关语言以及推理的许多古老的问题,而且直接引发了意义研究范式的变革,在学 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成为一个横跨语言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热点话题。本 文主要阐释情境语义学产生的根本原因。笔者以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考察,不仅有 助于认识和反思传统逻辑语义研究方法的不足,而且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情 境语义学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推进逻辑语义学的发展。
情境语义学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与逻辑语义学相关。可以说,正是以往的逻辑语义学理 论在研究和处理自然语言意义方面的不足,才使巴威斯等决定要构想一种新的语义理论 来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在《情境与态度》一书的再版序言中,巴威 斯就明确地谈到,自己构想情境语义学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把它“作为外延模型论语义 学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替代物”[1]。
一、对外延模型论语义学的批判
1.对真值条件语义研究的批判
外延模型论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语句的外延,即语句的所指是真值的角度来研 究自然语言的语义。从真值角度来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是逻辑语义学一个历史悠久的 传统。20世纪70年代首开自然语言语义研究的蒙太古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也表现为它 是一种真值条件语义学——“在蒙太古语法中,句子的意义常常被归结为它的真值条件 。”[2]真值条件语义学对于语言的研究具有许多便利,它使得人们能够抛开与语言相 关的心理、社会等因素而仅从真值角度来刻画句子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完全忽略句子 的内在涵义,简单地把句子的外延所指看作其真值,这种研究方式亦带来了许多难以克 服的困难:(1)导致内容不同的句子在逻辑上完全等值,知道、相信或怀疑ф,就必然 知道、相信或怀疑与ф等值的任意一个句子;(2)无法反映自然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很 明显,如果仅从真值的角度来考虑,所有的句子无论内容多么不同,最终只能被划归为 两类:真或假。事实上,自然语言中的句子有时根本无法准确地贴上真或假的标签—— 它们可能在一种情境中真,在另一种情境下假。同时,在很多情况下自然语言语句的使 用意义已远远地超出了真或假。
真值条件语义研究方法在刻画意义方面的诸多不足,使得巴威斯等逐渐认识到,研究 句子的“真”不如研究使句子为真的情境,因为“情境”在决定句子的意义乃至真值的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会带来意义的变化,从而可能导致 真值的变化。1981年巴威斯明确提出要转变自然语言语义研究的重点:“我试图从以弗 雷格、塔尔斯基、戴维森和蒙太古的传统来研究自然语言的模型论(其最基本的目标是 阐明句子的真值条件)转变到与奥斯汀、(后期)罗素的观念相一致的模型论,其中,句 子描述了世界中的情境的类型;‘真’是一个重要的但只是‘衍推性’的概念”[3]。 可以说,正是这一观念的确立奠定了情境语义学的意义理论基础,并为其日后参照情境 来解释意义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2.对模型论语义研究的批判
运用模型论方法来考察语义问题是外延模型论语义学的又一重要特征。模型论方法是 逻辑语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一阶谓词演算通过建立模型给演算中的表达式提供了 解释;克里普克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使用了结构为
巴威斯等认为,自然语言的语义研究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的外在意义(
the external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语言的丰富性(the productivity of
language)、语言的效应(the efficiency of language)、语言的视角的相对性(the
perspectival relativity)、语言的歧义性(the ambiguity in language)以及语言的 心理意义(the mental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而模型论语义学却过分关注句子 之间的衍推关系,这种关注致使学者们忽略语言的效应、忽略“意义”所体现的关系、 忽略话语可能传递的信息、忽略与语言相关的心理问题。例如,即使被作为自然语言研 究典范的蒙太古语法,也忽略了语言的心理现实问题:“蒙太古语法这种逻辑风格的形 式语言理论,其数学本性使得它很难刻画语言理解的心理特点,因而所谓心理现实问题 似乎不可避免。”[5]正如德福林所说,“蒙太古的成功只限于意义研究的数学层面。 任何熟悉内涵逻辑的学者,都不会认为蒙太古的意义理论已经充分解释了普通人所理解 的意义。他的解释其实只捕捉到意义这个词众多面向中的一小部分而已。”[6]
二、对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批判
“可能世界”这一概念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指由可能事物的组合构成的世界。卡尔 纳普是“可能世界语义学新时代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先驱”[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 代,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克里普克、欣梯卡等对“可能世界”进行了严格化和精确化的 研究,并建立了完整的模态逻辑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
可能世界语义学一改经典语义学墨守外延和内涵对立的研究模式,引入“可能世界” 作为与语句的真值相关的参照点。作为一种内涵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诞生弥补了 经典语义学的不足,解决了传统的弗雷格——卡尔纳普语义学的许多问题,如同一可替 代性原则的失效性问题。它表明,在现实世界中的外延等值并不能保证在涉及到内涵的 晦暗语境中替换的有效性。逻辑上等价的句子是在同一可能世界中为真的句子。也就是 说,只有在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所指也相同时,同一替换才可能是绝对有效的。
然而,从情境语义学的角度看,可能世界语义学也还没有彻底解决经典语义学中存在 的问题。巴威斯指出,可能世界语义学中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逻辑的“全知全能” (logical omniscience)问题。例如:
Brown被指控谋杀Fred。在Brown的审判会上,Fred的妻子Mary语词如下:“Brown和我 碰巧从不同的门同时走进这间屋子,但Fred没有看见Brown”。为洗清罪名,Brown聘请 了一个著名的模态逻辑专家K。K试图通过逻辑规则证明情况和Mary描述的不同。
用m,f,b分别代表Mary,Fred和Brown。用F(x)表示从Fred面对的门进入,B(x)表示从 另外一个门进入。据Mary的证词有:
(1)m看见B(b)
(2)f看见F(m)
巴威斯指出,事实上由Fred看见Mary进来并不能推出:他或者既看见Brown又看见Mary 进来,或者只看见Mary进来但Brown没有进来。因此,上述论证过程中相关逻辑等价式 的替代是不正确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论证也显然是错误的。情况正如Mary所说,(1 )(2)(3)应该一致。
巴威斯认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在于“逻辑的全知全能”:“模态逻辑学家不得不 痛苦地主张,如果你知道或相信或怀疑ф,你必须也在某种意义上知道、相信或怀疑任 一等
(b))成立的情境。因此,“可能世界方案对感知语义学(the semantics of
perception)的处理根本就是错误的”[10]。从日常使用的语句看,它们常常只牵涉到 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仅需要参考世界的片段(情境)就可以决定其真假,而根本不需要把 整个世界作为参照物。这使巴威斯等决定运用“情境”来重新研究可感知报告的语义学 (the semantics of perceptual reports)。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崭新的语义理论( 引入“情境”来刻画自然语言意义的理论)——情境语义学孕育而生。
三、结语
逻辑语义学的发展曾造就出塔尔斯基的外延模型论语义学、卡尔纳普的内涵-外延方法 、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以及蒙太古语法等多种刻画语义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而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数理逻辑学家蒙太古才突破了自然语言语义 模糊、歧义性很强、无法进行精确描述的观念,首次运用数学模型和内涵逻辑来刻画自 然语言,建立了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学(后人称为“蒙太古语法”),在西方学界引起了 很大反响。但是,应当指出,蒙太古对自然语言语义的研究仍然承继了外延模型论语义 学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情境语义学对外延模型论语义学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 批判,其实也揭示了蒙太古语法所具有的局限性。正如巴威斯等所言,“意义公设、内 涵和外延、可能世界等都是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引入的技术层面的概念,而不是自然语言 的一部分。”[1]既有语义理论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远离自然语言的性质,把语义问 题的解决局限于这些概念的研究中。因此,必须采用一个新的研究框架才能合理解决这 些问题。情境语义学对既有自然语言语义研究的观念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系列批判和质疑 ,给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情境语义学的产生标志着逻辑语义学的研 究步入了新的阶段。
收稿日期:200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