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在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应用研究论文_于智敏

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在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532nm激光治疗,观察组予577nm激光治疗,比较两组视力变化、疗效、不适反应及所需能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视力变化情况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光、流泪、眼干、眼红、烧灼感、针刺感、闪电感及疼痛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光凝术中所需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光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情况,而577nm激光多点扫描治疗所需能量较少。

[关键词] 激光;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为一种糖代谢异常造成的严重眼部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水平等因素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1]。目前,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金标准,可有效减少患眼视力丧失,促进视力提高。532nm激光及577nm激光是两种常见的激光波长,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关于哪一种更为有效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性[2-3]。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7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在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纳入研究,均符合下述入选标准。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6.71±3.76)岁;病程3-16年,平均(8.13±3.71)年。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6.79±3.81)岁;病程3-17年,平均(8.21±3.82)年。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程、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眼底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眼底检查确诊者;②行分期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者;③双眼患病者;④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①伴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影响疗效评估的眼科疾病者;②有白内障、玻璃体积血等影响光凝者;③严重高血压、肾衰等血管疾病者;④既往有眼部手术史及眼部激光治疗史者。

1.3 方法 治疗前两组均行一般检查、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前两组均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散瞳,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表面麻醉,并由同一眼科医生应用科医人公司多波长激光机Vision-One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照组采用532nm激光模式治疗,除上下黄斑血管之间的黄斑区外均为治疗范围,应尽量与视盘边缘靠近,至视网膜周边。设置激光治疗功率为150-350mW,曝光时间在0.2-0.5s范围内,光斑直径在200-350?m范围内,以灰白色Ⅲ级光板为光斑强度,1/2个光斑直径为光斑间隔,分3-4次完成1500-2000个治疗光斑数,每次均应超过400个,以5-7d为间隔时间。观察组给予577nm激光模式治疗,以除黄斑区及视乳头外的视网膜为治疗范围,设置光斑直径为200?m,曝光时间在20-30ms范围内,间隔1个光斑,光斑强度为灰白色Ⅲ级光板为光斑强度,光斑总数≥1500-2000个,分3-4次完成,每次约300-500个,每次完成一个象限光凝,以鼻下方象限为首次开始象限,每隔1周进行1次治疗。对于并发黄斑水肿患者组学先行黄斑区光凝治疗。

1.4 评价指标 ①视力变化:光凝术后3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视力下降≥两行为视力下降,视力提高≥两行为视力提高,视力维持不变为视力稳定;②疗效标准[4]:于光凝术后3个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照相、前置镜对眼底视网膜变化情况进行检查。新生血管未消退或有新的血管生长,出现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纤维膜,无灌注区扩大,病情加重为无效;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部分吸收,无灌注区无明显变化,新生血管未退净或有微动脉瘤残存为好转;视网膜渗出、水肿消退,原有新生血管消退,且无新生血管,无灌注区消退为显效。总有效率=好转率+显效率。③记录光凝术中患者紧张、炫目、疼痛、眼红等不适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治疗中所需能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行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变化 观察组视力变化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视力变化情况对比n(%)

 

2.3 不适反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眩光、流泪、眼干、眼红、烧灼感、针刺感、闪电感及疼痛感发生率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适反应对比n(%)

 

2.4 能量 观察组所需能量(415.63±40.21)mV,与对照组(456.79±45.51)m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3,P<0.05)。

3 讨论

机体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激光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多选择即可穿透眼部组织,又可被靶组织吸收的激光波长。其中黑色素、叶黄素及血色素可吸收532nm激光(绿色波长的激光),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治疗多种眼底病的光凝治疗;而577nm是一种黄激光,可被眼底血色素及黑色素吸收,最大程度保护黄斑,具有较强的穿透力[5]。

本研究中,两组视力情况均有明显提高,且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激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情况。本研究行多点扫描激光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视力情况。视网膜光凝治疗可将视网膜外侧细胞破坏,促进视网膜外层细胞的氧耗量减少,改善视网膜缺血;同时,可恢复视网膜内层脉络膜的血供,减轻视网膜水肿及渗出;此外,还可破坏无灌溉区,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实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降低,分析其原因为未较好的控制病情,出现新生血管自发性出血,或原有白内障加重,或一次行大剂量激光,加重术后黄斑水肿发生[6];而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在病变部位的激光空白区行补充激光。本研究中,观察组眩光、流泪、眼卡、眼红、烧灼感、针刺感、闪电感及疼痛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其中疼痛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不适反应,将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张茉莉[7]等研究表明,热量聚集、炎症反应、机械损伤等是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多点扫描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疼痛产生,其中577nm激光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提高治疗配合度。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中所需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证实577nm激光治疗可减少术中能力,减少损伤周围组织。分析其原因为577nm可在较低的能量水平治疗本病,进而减少损伤视网膜[8]。

综上所述,在多点扫描模式下,577nm激光和532nm激光治疗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相同的效果,而577nm激光治疗可减少术中所需能量,减少损伤周围组织。

参考文献

[1] 范围,熊祥伟,邹欢,等.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期角膜神经纤维损害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7,33(02):157-161.

[2] 陈淑惠,张敏,孟倩丽,等.东莞市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10):947-951.

[3] 符敏,吴伟,唐罗生,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4,34(11):1038-1041.

[4] 张学印.激光治疗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07):1024-1027.

[5] 黄玮英,喻相林,康宁宁.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联合532激光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04):149-151.

[6] 周爱意,陈凌,周陈静,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高危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6,36(04):352-355.

[7] 张茉莉,田蓓,魏文斌.577、532nm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32(02):135-139.

[8] 黄晓菁,魏锐利,谭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7,17(01):58-60.

论文作者:于智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  ;  ;  ;  ;  ;  ;  ;  

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在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应用研究论文_于智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