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了钢筋工程、混泥土工程、模板工程三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论述了要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全面的预先控制和有效的过程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全面的从施工技术管理、钢筋、混凝土、模板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常见问题;控制措施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就是对施工中一切技术活动进行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技术管理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制度,对施工中各种复杂的因素,包括设计图纸、技术力量、技术方案、技术操作、技术检验、生产环境及技术革新等,进行合理安排,按照预定目标,确保施工过程正常有序,不断提高企业和施工现场的科学技术水平。
一、现阶段超高层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超高层建筑项目的建设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特点,因此,如果套用传统的管理思想来对其施工进行指导,必然会使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不少超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中,安全责任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缺乏对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也没有很好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直接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匮乏,违章施工现象比比皆是。另外,安全技术交底不充分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安全设施严重缺失,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给工程质量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也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材料管理存在漏洞
有些超高层建筑项目的材料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对采购、运输、存放、使用等环节缺乏科学的规范,对采购人员的监督管理也不够彻底,造成材料质量不合格、供应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容易导致工程质量的缺陷,也会影响施工进度。
(三)施工方式不合理
当前有不少高层建筑项目都采用分包的形式,经过层层转包,项目建设往往是由廉价的施工队来完成,这类施工队的工人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不具备从业资格,多数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来完成施工任务。由于缺乏对现代化施工方法的应用,工程的精度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四)规范化程度不高
在一些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无论是技术管理人员还是生产一线的施工人员,都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与操作,有关制度形同虚设,除了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外,并不能真正落实到实际施工中。管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人随意降低施工要求,容易引发质量事故,既影响工程整体质量,又对工程参建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钢筋的规格、数量、在混凝土中的位置、接头和混凝土的质量在施工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标准,认真落实逐级负责制,做到各尽其职、质量实行自控、互控、他控的“三控”体系,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对质量进行控制尤其对施工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二、施工过程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一)钢筋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钢筋原材料质量控制。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钢筋出厂时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单,并按规定抽样进行钢筋的力学性能试验,当可焊性和冷弯及伸长率等有疑点时还应作化学试验,且对外观进行检查,结果合格后才能使用。不合格钢材应退场或经设计验算并同意后降级使用于次要部位。
2)钢筋的制作和绑扎控制。钢筋的加工应在现场钢筋加工棚内制作,制作好的钢筋应分类堆放整齐,并挂牌标识;钢筋的加工应按图放样,下料长度、弯勾、转角等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梁板柱钢筋在混疑土中的位置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会加速钢筋的锈蚀,钢筋的锈蚀膨胀会使表层混凝土剥落,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能。保护层过大,则构件的有效截面减小,影响构件的受力性能,因此保护层砂浆垫块应有适当的厚度与足够的强度和数量,用以确保混凝土保护层、梁受力筋的排距和重要结构,如现浇挑檐、雨篷等受力筋应垫牢绑实,防止在浇注混凝土时钢筋被位移,影响构件的受力性能:墙、柱的插筋留置不当,各层墙柱钢筋伸出上层楼面,往往会发生钢筋位置偏移,最有效的途径是把柱箍筋和横筋多绑几道做好定位筋,浇注混凝土时,应按轴线检查钢筋位置,进行必要的纠正和固定。钢筋的连接质量控制:要严格控制钢筋接头的位置和同一连接区接头的数量,接头位置应在构件剪力和弯矩最小处。
3)钢筋隐蔽工程质量验收控制。钢筋工程完成后应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钢筋隐蔽验收的要点:按图核查纵向受力钢筋,检查钢筋的品种、直径、数量、位置、间距、形状;构造筋是否符合构造要求;保护层的厚度;钢筋的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及加密间距:检查钢筋的接头,如搭接长度、接头位置和数量。
(二)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是混凝土的主要质量指标。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水泥强度与水灰比;沙石集料;养护时间和湿度;外加剂;浇筑质量及龄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混凝土的裂缝一般而言分为微观裂缝与宏观裂缝,其中微观裂缝包括粘着裂缝、水泥石裂缝和骨料裂缝。通常所说的微观裂缝主要指前两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温度、湿度变化条件下,混凝土逐步硬化,同时产生体积变形。这种变形是不均匀的;水泥石收缩大,骨料收缩小,水泥石热膨胀系数大,骨料热膨胀系数小;由于水泥骨料间的变形不同步,使得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约束应力,进而引起粘着微裂缝和水泥石裂变。宏观裂缝通常均则是肉眼可见的,包括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荷载裂缝、变形裂缝、施工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究其实质,则是混凝土抗拉强度小于其应力工况,是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关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可简述如下:
1、科学设计、严格管理、确保基础施工质量,防止工程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混凝土结构性裂缝。合理利用结构的配筋,施加预应力。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在混凝土构件中产生预压应力,藉以抵消混凝土自身在干缩或冷缩时产生的拉应力,使其延迟开裂。当然,预应力的施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大伸缩缝的间距。抑或采用钢纤维混凝土,该工艺可以大大提高混凝土内部的抗拉强度,这也是减少或消除结构裂缝的重要构造措施。
2、合理设置伸缩缝,当混凝土浇注面积或体积过大时,如无专门措施,应设置伸缩缝。但要特别注意伸缩缝设置处的防水处理。伸缩缝的间距应根据结构是否外漏,以及受温度变化影响程度确定,收缩较大的材料宜适当减小伸缩缝间距。“收缩较大的材料”是指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偏高、水泥用量较多、使用各种掺合料或外加剂以改进混凝土性能而导致收缩量增大的情况。
3、合理选择混凝土原材料并确定配合比,在满足强度与工况条件下,可优先考虑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抑或用粉煤灰或其他添加剂替代水泥,以降低水化热。配制混凝土时还可加入适量的缓凝剂,因为水泥在水化的总发热量是个常数,延长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其内部温升和温降都不至过快,所产生的温度应力也较小,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自身强度潜力和材料松驰的特征。
4、充分利用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占收缩大部分这一性质,设置后浇带。当建筑物过长时,在适当距离选择对结构无严重影响的位置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浇注时间一般于2个月后。在此期间,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能相对自由收缩,完成大部分变形。应说明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混凝土结硬时的收缩应力,而不能解决温度应力。为确保施工质量,可在后浇带区段内
的中部,设置一条膨胀混凝土 “加强带”,以减少整个区段的混凝土收缩量。
众所周知,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否则就会给工程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小而言之,是降低使用效益;大而言之则是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三)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是:塌模、爆模、胀模、模板下挠、截面超差、拼缝不严、乱用脱模剂、乱拆模。
质量控制措施如下:
1、模板施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模板专项设计,如对模板材料选用、排板、模板整体和支撑系统刚度、稳定性等进行设计,监理人员应进行认真审核,重点审核支撑体系刚度、稳定性,墙、柱、梁侧模对拉螺栓的选型布置等设计是否可靠,并以此为依据检查模板施工。
2、施工中应定期检查模板、支架的损耗情况,出现损坏及时维修,防止出现模板本身缺陷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3、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设计图检查模板安装的轴线、标高、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拼接缝等是否超差。
4、施工中应加强模板脱模剂的使用管理,对于影响结构、装饰工程质量的油质隔离剂不宜使用,严禁使用废机油。隔离剂应涂刷均匀,无漏涂。
5、拆模应严格按砼强度满足原则,加强拆模报验管理工作。
结论
在超高层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的管理是关键内容,只有管理工作的质量上去了,才能保证建设目标按期、按要求实现,工程质量、成本、进度、人员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必将会运用到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当中,技术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必然会不断变化,因此,有关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有关方面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以更好地完成管理任务。
参考文献:
[1]杜裕亮.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6):1149-1149.
[2]程常惠.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2,(23):53-54.
[3]刘腾.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控制[J].四川水泥,2014,(7):117-117.
[4]李练环.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控制[J].科学时代,2012,(15).
[5]宋达婧,李铁,周春雨.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控制[J].民营科技,2012,(9):265.
论文作者:范建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钢筋论文; 裂缝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工程论文; 质量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