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被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连锁经营,是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流通方式。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运用于商业,实现商业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连锁经营以来,由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商业体制的改革和流通产业的现代化。由于经营方式与组织结构所独具的优势,使其很快成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主流和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连锁经营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多业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研究解决。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连锁商业发展前景广阔,其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百货业。
一、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迅猛扩张,市场份额急剧扩大。
连锁经营在我国首先出现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
初始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商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借鉴国外规模效益的经验,开始探索连锁商业的方式,企业自发地按照连锁方式进行经营运作。
成长期(1995年至今):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带有方向性的一项流通体制改革。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与企业市场化内在发展需求相结合,我国连锁业快速步入成长期,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扩张,仅用十多年就基本完成了欧美历经百年的零售业革命。从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连锁经营的发展情况看,连锁经营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连锁经营的领域也由最初的零售行业开始向服务业拓展,超市、便民店、各类品牌专卖店、专业连锁店等作为新的购物形式,已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并日益深入百姓生活。
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有1124家,店铺数2.2万个,零售总额1549亿元,连锁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0.7%上升到目前的4.1%。一些大中城市连锁业的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以上,增长幅度超过了传统的百货零售商店,如上海已达21.7%,北京达13.7%。连锁经营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五十多个业种。连锁商业的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新的增长点,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改造传统商业模式,促进流通现代化,推动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经营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1年在全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366个,占全部连锁零售总店的比重为42.1%;其他非国有经营形式如私营企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联营、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57.9%。在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连锁企业中,连锁门店数占总店数的59.4%,营业面积占48.8%,从业人数占47.6%,零售额占58.4%。数据表明,我国连锁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三)地区发展不均衡。
现阶段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连锁经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虽然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也有所发展,但相比而言,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连锁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如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中,北京市2001年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有129个,门店2123个,实现零售额218.7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上海市2001年有连锁企业82个,门店5394个,实现零售额404亿元,占当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7%,成为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地区。但西部部分省份的连锁企业年销售额不足3亿元,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
(四)内资连锁业占据主导地位,外资连锁业零售额仅占一成。
尽管实力雄厚的外资连锁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我国市场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内资连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2001年我国内资零售、餐饮连锁企业998家,占全国连锁总店数的88.8%;实现零售额1221.9亿元,占连锁业零售总额的78.9%。
外资连锁业所占比重不大。2001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零售连锁店为50个,占连锁总店数的5.7%;其中连锁门店数为760个,占4%;零售额占全部连锁店零售总额的9.7%。世界著名跨国商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普尔斯马特、麦德龙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华设立仓储式商场、连锁超市等,推进了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据统计,近十年来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实际对华投资达到三十多亿美元,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已有半数进入中国市场。其他外资零售企业也纷纷来华投资,其中包括好又多、万客隆、大润发、吉之岛、乐购、易初莲花、伊藤羊华堂、百安居、欧倍德、7-Eleven、罗森、百盛、太平洋等。但从总体看,外资连锁业所占比重仍处于次要位置。
(五)联合、并购、加盟成为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连锁商业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一是对国有商业进行连锁化改造;二是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实现网络的扩张。这两种方式均属单一资本的扩张。党的十五大以后,连锁企业加大了资本经营的力度,通过联合、购并、加盟等方式,加速了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扶优扶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使一些优势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初,上海华联与北京西单、超市发牵手组成新公司,实现了跨地区的强强联合;上海联华经过对北方市场的调研后,又转而在广东积极开拓,寻求合作伙伴和发展机会;北京华联在原有22家的基础上,2002年拟以西部为主新开16家大卖场。种种迹象表明,兼并、重组已成为近两年连锁业发展的主旋律。
(六)超市、便利店成为消费者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
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连锁超市、便利店已成为消费者日常购物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消费习惯开始转变。在一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比较分析资料中,反映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对传统菜市场或集贸市场和到超市或便利店的选择意向。一方面顾客到传统农贸市场采购鲜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四类商品的购买动机依次为:26%、25%、25%和14%,而其他食品和南北干杂货仅有10%。另一方面,到超市食品区或便利店采购的顾客,购买目的主要倾向于肉类生鲜品、水产品、蔬菜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和水果类产品,购买动机依次为:14.5%、14%、10%、9.1%和2.1%,而其他包装食品、饮料、家庭日用品等比重则为50.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超市和便利店通过生鲜食品、包装食品和家庭日用品的合理配置,将顾客的购买行为及趋向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转化,同时由于连锁网络的便利性和集中采购形成的价格优势,使其对大中城市传统商店及农贸市场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连锁企业在大中城市商品流通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七)连锁企业呈现出集中化、大型化特征。
近年来,大型连锁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平均经营规模均有大幅度提高。2001年连锁百强年平均销售额16.2亿元,平均拥有连锁店131.2个;百强中前10名企业的销售额达到718.4亿元,占百强销售总额的44%。企业进入百强名单的销售规模的底线为2.68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了1.44亿元。这些连锁企业以资金雄厚、规模大、机制灵活上的优势,通过加盟、控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店铺,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上开拓市场,在连锁企业重组新建中起到了龙头作用。
(八)连锁经营方式向更多行业和业态延伸。
目前,连锁经营的发展已从超市和便利店迅速扩展到商业的其他业态,基本涵盖商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由于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专业连锁店将得到较快发展。仓储式商店成为连锁经营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业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其中外资开设的仓储式商店占有很大比重,入世后这一比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连锁超市的主体业态主要体现为:生鲜型超市、百货型超市、综合性超市、大卖场、主题型购物中心、便利型超市。连锁专业店范围从家电、服装、鞋业扩展到药品、汽车、建材、房屋等产品。尤为突出的是,可能引发中国三大消费高潮,即汽车进入家庭,家庭购买商品房,医疗制度改革后药房的市场需求。在这三大消费高潮的带动下,汽车专业连锁店、连锁型健康药房、连锁型房产服务将得到高速发展并使得我国连锁业态由此而形成突破性的发展。
为满足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的需求,一些营业面积较大的超级市场发展迅速。从数量上看,在全部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的门店中,超级市场和专业店成为主力业态。2001年超级市场341家,占连锁零售企业总数的39.2%;专业店325家,占37.4%,两者所占比重已达76.6%,与此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连锁业态也从超级市场、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家居广场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九)餐饮业连锁经营发展较快。
近年来,餐饮业快速改变多年沿用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连锁、配送和网络经营,在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多业态的餐馆、快餐连锁企业。连锁经营成为餐饮业普遍应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餐饮业的连锁经营、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各地都涌现了各具特色的连锁餐饮企业。
2001年全国连锁餐饮业为254家,实现零售额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74.1%,拉动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4个百分点。其中正餐153个,零售额45亿元,占连锁餐饮业的32.5%;快餐89个,零售额91.5亿元,占66.1%。
餐饮业成为国内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也是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
(十)连锁企业效益明显好于非连锁企业。
发展之初,由于企业规模不够大,经营手段不够灵活,管理不够科学,大多数连锁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经过不断规范和完善,2001年连锁企业的效益状况有了明显好转,限额以上连锁商店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6.8倍,新增利润总额4.1亿元,实现整体扭亏为盈。而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78.2%的非连锁商店经营业绩明显逊于前者,实现利润总额仅比上年增长0.6%,新增利润总额0.1亿元(表1)。
表1 2001年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商品销售情况
连锁和超市的获利手段有所转变。2001年连锁企业和超级市场的利润总额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其他业务利润的高速增长。1~11月份限额以上连锁商店的其他业务利润为2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3%,与主营业务利润之比为0.61:1;超级市场的其他业务利润为2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3%,与主营业务利润之比为1.29:1;其比值均大大高于零售企业0.34:1的平均水平。连锁和超市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采取以主体业务为依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通过压低商品价格,吸引消费者,使人气聚集,从而带动其他营业活动的发展。这种经营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连锁和超市的其他业务利润一直保持较好增长,带动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连锁商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经营形式自身的优势促进了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
连锁经营从20世纪初期出现(第一家连锁公司始建于1859年的美国大美国茶叶公司)。它以围绕大众日常消费、便利、高质、廉价、大批量销售为特征,相继出现大型购物中心、食品超级市场、杂货超级市场、仓储商店、无店铺销售等多种经营形式。在经营方式革新的同时,经营计划、部门管理方式、自助服务、专业物流配送、POS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经营管理技术相继问世,使得经营管理技术逐步提高,从财产制度到具体经营管理手法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连锁方式和方法,使得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连锁商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由其自身经营方式内在的八大优势决定的。
1.优化了资源配置。连锁经营通过统一调度,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同时,通过低成本扩张,兼并、重组一些不景气的商业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盘活闲置资产、吸纳社会富余人员等方面更具有积极的社会、经济意义。
2.提高了市场占有率。零售业的特征是分散化,要求零售企业尽可能地接近分散的消费者。追求某个单体商店规模扩大的做法在今天显然已不能取得理想的经济效果,而连锁经营的多点分店布局从外延上拓展了企业的市场天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3.强化了企业形象。连锁经营企业通常选择统一的建筑形式,进行统一的环境布置,采用统一的色彩装饰,设计统一的商徽、广告语、吉祥物等,这种形象连锁是一种效果极佳的公众广告,直观、具体、生动、别致、统一的企业形象,往往成为消费者认识商店或服务的第一感觉,这就为今后的认知、购买及成为忠诚顾客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4.提高了竞争实力。连锁经营的各分店在资产和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使得连锁企业可以投入单体零售无法相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经营战略与策略,可以对原先独有的销售措施、广告策划、硬件设施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得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同时,水平的组织结构和垂直的管理结构又使得连锁企业的优秀管理制度、方法、经验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分店内贯彻实施,这些都大大加强了连锁企业的总体竞争实力。
5.提高了经济利益。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1)降低流通成本。连锁经营企业的总部通过对商品库存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减少库存量,节约保管资金,缩短资金周转周期,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连锁经营率先把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方式引入流通领域,已引起传统流通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实践证明,连锁经营企业目前已成为在商业领域综合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先锋。
(2)降低进货价格。在进货环节上,集中采购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突出特色。总部负责为各分店统一进货,因而进货批量极大,可以享受较高的数量或价格折扣,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进货价格。
(3)降低经营费用。众多的连锁分店及其总量巨大的销售额,使得每件商品上的分摊费用相对较少,从而使规模效益得到了最佳的发挥;另外,连锁经营企业由于属顾客自我选购、自我服务的为多,减少了售货劳动,因而雇员相对较少,节省了工资成本,节约了场地费用。总之,连锁经营与非连锁经营在总成本费用上的差距很明显。据统计,连锁经营企业的经营费用较之其他零售商场约低10个百分点。
6.为生产领域提供了更为迅捷、明晰的市场信息。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大批量的进货,对社会“更需要什么”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在买方市场的今天,对生产领域拥有比过去更大的影响力。随着连锁经营企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它能在超大范围之内极迅速地处理市场信息,为有关企业“生产什么”提供了更为准确、及时、翔实的决策依据,更充分地发挥着生产和消费的中介作用;同时,连锁经营企业作为现代流通产业的先进代表,早已出现创立自己的品牌向生产厂家定货、联手开发市场的现象,或者干脆进行后向延伸形成商工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7.在现阶段,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从表面上看,连锁经营企业由于效率的提高,单位零售额所对应的雇员减少了,同时还会迫使一些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零售企业裁员或倒闭。但是由于连锁经营的高市场占有率和薄利多销,其零售总额和雇员总数还是增加了,也吸纳了大量具有专门能力和工作经验的社会待岗人员,减轻了社会就业负担;另外,连锁经营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使得所售商品价格大范围明显降低,等于增加了消费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使他们能更多地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乃至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从而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就宏观而言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就业人口总量的增加。
8.保护了消费者利益。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方式和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有利于保持优良品牌商品(如进行条形码检索、计价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加强供、销、存的管理调度和不断改善服务;同时,连锁化经营方式更易于全面控制,真正做到方便购买、服务到位,始终保持商品的低价格和高质量,符合社会营销的定义,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二)切合国情和政府支持成为连锁商业发展迅速的外在原因。
1.我国主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已达到有利于连锁商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年收入在250~600美元时,连锁商业开始发展;当收入达到600~850美元时,连锁商业将向大规模、国际化发展。2001年,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均收入已接近或超过800美元,具备了发展连锁经营的基础条件。
2.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支持了连锁商业的发展。早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并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流通领域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为扶持我国连锁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国家经贸委把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各级地方政府更是在财政、税收、贷款、租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3.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批量生产体制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生产的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使生产企业能够向社会提供不同规格的、分类包装的批量商品。从而对以顾客自选为主的各种新兴销售方式,如连锁式经营中的超级市场、货仓销售、折扣店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
4.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出现,有利于促进连锁经营的发展。自1992年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里程增长近五倍,通路、通邮的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使得商品在大范围内的运输配送变得十分便捷和经济,从而有助于连锁经营低成本优势的实现。
5.现代科技的运用及计算机的普及,为连锁经营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了保证。诸多的连锁分店,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信息管理系统,是难以想象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有助于实现较大范围内连锁店的即时信息管理。
6.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从事连锁经营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连锁经营向成熟期发展做好了准备。
三、连锁商业的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连锁业的发展现状,零售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未来的20年内连锁经营将会主导我国的零售业,并在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中形成规模。连锁经营和业态的多样化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年内零售业变革的主要内容。
按目前连锁商业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连锁经营的销售额将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今后要大力推广连锁经营这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使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店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十五”末期,全国连锁企业店铺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家,销售额在20亿~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家,培育5~1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入世后我国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明显增强,更多世界著名的连锁企业利用独资、合资、控股、合作、输出管理等形式,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具规模地布局设店,其方式也从最初的一家家开店到成建制、成批地收购公司和店铺,以期快速扩大连锁效应。
今后我国连锁经营将在四个方面拓展空间:
1.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连锁商业在中西部地区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不论是低成本的土地价格还是劳动力价格,都是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有利条件。
2.除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外,城乡的各种专业、服务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使相关业态的创新成为可能。
3.特许经营将成为连锁企业扩张的最主要的方式。
4.随着大中型综合超市的进一步扩张,一批有实力的连锁超市将通过股份制改造、资本重组等途径加速扩张和上市,为我国连锁超市赢得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四、连锁商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优势不明显。
据统计,2001年我国现有的连锁商业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只有19个,不少连锁企业仅有3~4家,远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的盈利点。
同时,我国连锁业市场集中度明显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国连锁商业的市场格局呈现出鲜明的两极特征:一方面是中小连锁企业发展过快,数量众多,形成各个连锁企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另一方面是主导型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过慢,数量不足。全国1124家连锁企业中,2001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仅有91家,只占连锁企业总数的8.1%,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仅为87个。规模最大的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店铺数虽已达到905家,2001年实现的销售额超百亿元,也仅占全部连锁商业企业的4.9%;与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相比仅占3.6‰和2‰,更是微乎其微。而1999年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实现销售额1627.5亿美元,占全美零售额的1/5;法国的家乐福实现销售额519.5亿美元,约占法国零售额的1/6。
组织化程度太低,规模偏小,导致连锁企业无法获取相应的规模经济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连锁经营是一种规模经济,没有一定的规模,连锁企业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也就难以取得连锁经营应有的规模效益。尤其是在我国入世后,随着拥有庞大经营规模的国外零售业巨头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日益加快,这种规模发展的客观要求显得更加紧迫。
(二)连锁门店连而不锁。
许多加盟门店、合资门店有独立进货的权力,有的门店虽然表面上由总部配货,却实行少配多购的策略,有的门店虽然规定有正规的进货渠道,但由于管理不严格,采购人员也可以从非正规、非主流进货渠道进货,这种现象造成价格难以统一,总部得到的是虚假的信息,极大地破坏了连锁超市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就国内32家特许经营企业进行过调查,发现有近30%的企业没有加盟手册,20%的企业没有运营手册,即使有运营手册,也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以致出现了一条街上两家店风格不同,甚至是千店千面的现象。因此,连而不锁可能影响整个连锁企业的发展。
(三)规模扩张过快,重数量不重质量。
为了争夺同业中的“老大”地位,一些连锁超市企业采取“先结婚后恋爱”、“先生孩子后挣钱”的方法,竞相跑马圈地,快速地扩张门店。由于门店扩张过快,资金、管理水平跟不上,不得不放松和降低对门店遵守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的要求。其结果是销售额虚涨,新门店当年商品销售额没有可比性;延长对供货厂商的货款支付期,加剧了和厂商的矛盾,降低了其竞争实力。
(四)配送系统落后导致物流不畅。
目前,连锁超市企业一方面由于配送系统落后制约了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连锁企业大力发展加盟店,而这些加盟店只有不到50%的商品利用统一配送,造成配送中心“大马拉小车”现象,形成配送能力的闲置和浪费。
我国多数连锁企业的经营网点目前只是采用了电子收款机,商品实时管理系统还未很好地建立起来。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没有真正建立与其经营相适应,保证其高效运转的配送中心。即使部分企业已有配送中心,但自动化水平很低,在和供货商直接联网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连锁企业的配送比例一般为80%~90%,而我国仅为30%~40%。有的连锁企业虽然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但存在配送效率低、配送品种少、价格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连锁企业的正常发展。
(五)行政干预过多,阻碍了连锁企业的发展。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普遍存在国有股独大的问题,由此带来政府对企业人事、管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干预过多,在企业扩张上出现“拉郎配”,淡化了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六)部分连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的深层原因。
1.资金方面。连锁企业开办新的直营店铺,在购房、租金、装修、设备等方面必须要有相当的投入。据北京华联超市公司反映,该公司新办一家1.5万平方米的超市需要3000万~4000万元;美国沃尔玛连锁公司在中国每开一个店,需要花费一千万元左右。我国商业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很低,一般不到流动资金的10%,资产负债率接近80%,通过上市融资的连锁企业寥寥无几。目前,多数连锁企业都是因为资金困难而限制了门店数量的发展,影响后续发展。
2.税收方面。对于由同一资本开设的直营连锁店,不论门店开在哪里,所得税按照现行税制规定都在总部所在地统一缴纳。但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部门感到外地连锁企业占了本地市场却在外地缴纳所得税,大多采取程度不同的抵制或不支持态度,结果绝大多数连锁企业只能把理应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店铺,在各地注册成一个个独立的企业法人。这种做法不仅使得连锁企业不能在众多的新老店铺、经营效益好与差的店铺之间统算盈亏,而且增加了管理环节和费用,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税负。
3.市场监管方面。目前现行的一些市场监管办法,不适应连锁经营这种新的经营形式。如有些地方几级技术监督、卫生部门都要对商品进行抽检,对总部和配送中心检查后,还要检查店铺的商品。又如有些地方的盐业部门以区县为单位进行监管,连锁店销售总部从其他区县进货的食盐则被判为属于违法。不少企业反映,在北方城市开办连锁店,审批手续和费用都要比南方城市多,影响了连锁企业扩大经营的积极性。
五、统筹兼顾,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促进流通的现代化
(一)遵守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形式多样地扩大我国连锁商业的规模,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加盟、管理输出等方法实行规模扩张,实现连锁企业做大、做强,大跨度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我国连锁企业应对新形势时的共识。以开放的心态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在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的合作,已成为许多连锁企业的经营理念。因此积极地进行连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试探,充分实现连锁商业在社会流通资源整合方面应当承担的职责与作用,是我国连锁商业目前的战略重点。为此,应当做到:
1.加大对连锁企业的扶持力度。就目前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来看,发展连锁业是一个渐进过程,急需从政策、法律、资金和财税等方面予以扶持。
2.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逐步推进连锁业态的多样化。除继续在餐饮、服务行业发展外,今后还要在服装、图书、家政服务、邮政、生产资料等行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
3.培育名牌连锁企业,将我国连锁经营做大、做强。国内连锁业中的知名企业仅有华联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今后要通过资本经营、产权重组兼并等形式,尽快把规模小、实力弱的连锁企业改造成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并朝着全国性、世界性的目标迈进。
4.规范运作,加强管理,树立连锁企业的统一整体形象。连锁总部要为加盟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加盟店和顾客的需求,从而形成总部、加盟店和消费者“三赢”局面。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如何为企业培养更忠诚、更有效率的员工,将是连锁经营企业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和培养连锁经营人才,惟有如此,企业才能掌握未来,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二)科学选择零售业态和业种,精心策划运作方式。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现代零售业态主要有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专业店、折价店、购物中心、网络商店等,不同的零售业态在经营上都有较大差异性,分别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目前上述零售业态在我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连锁企业选择比较多的是仓储式商场、超级市场、便利店、折价店、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业态。我国连锁业在选择零售业态和业种时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选择业态时,要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和消费结构。经济发达地区的连锁企业更适合于选择超市、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因为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已远远超过西方国家连锁超市大发展阶段人均收入600~800美元的水平;发展专卖店适应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品牌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高层次需求。在这些地区选择专卖店这种零售业态,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开拓市场;由于能满足大城市中小型商业企业和消费者批发购物、廉价购物的需求,使仓储式商场成为最迎合当前消费特点的零售业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连锁企业,应将零售业态的选择重点放在中小型仓储式商场、折价店、专业店,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和廉价购物需求为主;而选择大型超市、专卖店等业态的比重不能过大。
2.业态的运作策略应具有中国特色。例如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要充分考虑两类消费主体的不同,采取两种策略:一是沿用欧美模式在城乡结合部发展大型仓储商场,以满足众多中小商业企业、机关团体购物的需求;二是在城市街区发展中小型仓储式商场。由于我国城镇交通条件的限制,应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深入街区的中小型仓储式商场。
3.扩大连锁领域,推进连锁业种的多样化。连锁业种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连锁经营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台湾地区连锁店发展初期也是在少数业种中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业种迅速扩张达143种。据了解,目前日本的连锁业种有450种,美国有700多种,相比之下,我国连锁经营最发达的上海仅有7种,恰似台湾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今后需要在黄金饰品、图书、家政服务、快餐、邮政、医药、娱乐健身、生产资料、家电、美容美发等行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
(三)发展特许连锁经营,培育名牌连锁企业。
特许连锁经营是正规连锁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高级形式,它是通过知识产权的总体转让来实现网络化销售的。目前在特许经营最发达的美国每人每天的消费支出中,每3美元中有1美元花在各式各样的特许连锁店;德国的特许(连锁)经营正以每年25%的速度迅速发展。特许(连锁)经营被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称之为“21个世纪主导商业模式”。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家较大规模的特许连锁经营体系,从而制约了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和资源分享效果。
(四)改革现有的政府管理和税收模式,推进连锁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为连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中式快餐业“马兰”牛肉面等民营连锁集团脱颖而出,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的格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并已创出良好的效益和较高的知名度,成为我国连锁业中重要的生力军。
各级政府应放宽眼界,改革现有的政府管理和税收模式,为各种所有制连锁企业在税收、信贷、社会融资、股票上市、提供经营场所、出国办分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优惠,充分发挥他们在解决就业、活跃市场、方便公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标签:连锁经营论文; 连锁经营模式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商品管理论文; 市场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商业论文; 趋势分析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