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社会文化论文,目的地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对目的地而言,大量游客涌入会对目的地区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地理学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1]。对旅游影响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偏重于经济影响;随着旅游业逐渐成熟,学者们的研究更趋向于理性和全面,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开始成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63年,T.Nunez分析了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后,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迁情况。《主人和客人: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等著作的出版都引起了重大反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准确测度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方法开始向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最著名的是旅游影响的态度尺度模型(TIAS)和旅游影响的评估尺度模型(TIS)。国内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比较早的是徐崇云和顾铮在1984年发表的《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初探》[2],此后这个问题吸引了诸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关注,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成为一个极有意义的子课题[3]。
2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内容及成果
2.1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分类
国外学者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开始时间较早,成果丰富,截止2006年6月,通过检索Science Direct、Springer等数据库,同时收集了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国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Tab.1 Abroad literatures about tourism socio-cultural impacts
研究角度
数量代表性文章
旅游综合影响 48篇
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Mathieson et al.,1982)[6];
The Impacts of Tourism (Glenn Kreag,2001)[7]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38篇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Host perceptions.(Brian King et al.,1993) [8];
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ml impact (Paul Brant et al.,1999)[9]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 35篇
Respondents' strategies for responding to tourism impacts (Ap etal.,1993)[10];
度和感知Attitude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Diane Bums,1996) [11]
旅游影响的测度和方法 20篇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Lanktord et al.,1994) [12];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Ap,Crompton,1998) [13]
表1可获取的数据库有限,统计结果仅为作者对目前可获取的国外文献资料的统计结果。
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国内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表2所示,从数量统计可知,国内对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增加,进入21世纪之后,逐渐出现了借鉴国外研究方法,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趋势。
表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Tab.2 Domestic literatures about tourism socio-cultural impacts
研究角度 数量 代表性文章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21篇
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戴凡,保继刚,1996)[14];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潘秋玲、李文生,2004)[15]旅游的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 7篇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进展(刘晓冰,保继刚,1996)[6];
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与管理(李玉新,2003)[17]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
18篇
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宣国富等,2002)[18];
度和感知 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诧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杨兴柱,陆林,2005)[19]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定量方
3篇论旅游影响态度尺度在我国的实用性(唐飞,2004)[20];
法研究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评估(郑媛媛,2005)[21]
2.2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主要研究内容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涉及面很广,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2.2.1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示范效应
当两种文化接触时,东道主往往轻视自身文化,盲目模仿旅游者。示范效应的模仿行为会从微观转向宏观,放大成一种社会意识。示范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6],而受示范效应影响最大的是年轻人[22],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23,1]。如果能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则能实现社会心理的现代化,社会心理的现代化则有利于实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24]。示范效应不仅反映在当地居民,在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25]。
2.2.2 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及其解释
Mathieson和Wall[6]曾在1982年指出:过去对旅游正负社会影响的存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应更关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者存在的感知和态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的研究开始集中在居民对旅游、旅游者和旅游发展的态度问题上[26~30],因为居民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享受[31,32],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33]。影响居民旅游感知的生成及其相互间差异的因素[34]:一是旅游地社会经济特征及旅游资源特性,二是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旅游地社会经济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三是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案例可参见刘炳献等[35]对广西扬美古镇的研究;四是居民从旅游业中获益的客观差异,案例可参见陆林[36]、Peter Masont [37]的研究。
人口学特征是影响居民感知差异的因素: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可能会导致对旅游发展的不同态度。例如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越愿意与外来旅游者交流[38];年老者对旅游能“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感知更强烈”[18];在职人员比退休者和家庭妇女更为支持旅游业发展[34]。
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旅游决策参与度相关性大:旅游地居民参与制定旅游规划应当成为旅游发展早期阶段的组成部分[39]。当地居民感知到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控制,会积极地影响他们对旅游的态度;忽略或缺乏地方居民参与,则会导致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反对,削弱他们对旅游者的容忍度,并增强他们对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敏感度[12,40]。
居民态度模型:1975年,Doxey[41]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总结得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可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而划分为五个阶段:陶醉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后续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调查研究个案的积累,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适用性较强定量评价模型,比较著名的是Lanktord V,Howard D的旅游影响态度量表(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12],这是一套由27个变量指标所组成,包含2个因子大类的态度尺度模型,该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后的不少学者都对TIAS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进行了探讨[42~45]。
对居民感知的人类学解释——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在旅游影响研究中开始提及这一理论。Perdue[46]指出,居民通过为旅游开发者、旅游经销商及游客提供旅游资源等,以期获得他们认为与之相当的利益。Ap[13]指出,原有学术研究缺乏关于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态度的理论解释,而社会交换理论则为更好地解释居民感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
2.2.3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当地妇女对自我原有角色认识的转变:旅游也改变了当地妇女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识,她们抓住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积极进行“角色再造”,在当地的旅游服务业中占据了大量岗位,改变了她们在家庭经济中的“附庸”地位[47]。特别是在某些具有传统禁忌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就业对她们自身的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22]。但是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通过旅游接待确实提高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妇女,其婚姻状况又可能发生变异[48]。
贫富差距和人际关系交往尺度的变化:由于难以平衡旅游收入方面的差别以及诸多条件对各方参与旅游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社会结构的严重分化,加速旅游地贫富悬殊的进程[49]。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48]。
移民问题:国外学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开始较早,而且探讨比较深入,很多学者都从动机、类型和影响上对旅游移民进行了长期研究[50~54]。国内学者也根据具体的案例研究了旅游移民带来的影响:旅游的开发不但帮助社区留住了将要迁移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也吸引进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那些处于边远地带的旅游接待地的城市化进程[54];旅游业也使人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增多,使许多人从农村迁到城市[1]。张干[55]对重庆、王宪礼[56]对长白山都作了旅游移民分析。
2.2.4 旅游对目的地道德、文化的影响
(1)旅游与犯罪: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决定因素[57]。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接待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出现卖淫、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等现象。自然风景区内的犯罪类型,除了卖淫和赌博外,主要是偷盗、抢劫、贪污、受贿和黑市交易[58],黄建军[59]系统分析了旅游犯罪的类型、侵害对象、空间特征及诱发旅游犯罪的条件和因素。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在现代旅游产生之前,犯罪、赌博、卖淫等现象早已存在,因此,这些社会不良道德问题并非是发展旅游导致的必然结果[1]。但是受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接待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6]。而李经龙等[4]认为旅游地的社会道德感虽然下降了,但却很少有威胁本地居民自身安全的行为发生。
(2)旅游与文化变迁:旅游所导致的文化变迁是不可规避的。东道社区或社会的文化变迁实质,也就是旅游地原始文化和旅游者外来文化,这两个相互开放的文化系统之间,随着碰撞发生持续的交互适应[39]。尽管说旅游活动中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但实际上旅游者给目的地带来的影响比他们受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可能性要大的多[60]。
文化变更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也要辩证的看待,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好与坏来形容旅游业给文化带来的变革,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不能改变的观点[61]。旅游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再构建、加大当地对外开放的力度、强化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62]。旅游地的居民能够更加大方、平静地向旅游者展示本地文化的内涵。所以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对旅游接待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各种影响,这种复杂的影响既可以摧残原有的认同心理,使旅游地逐渐丧失个性和特色,也可能凸显、增强原有的认同感和文化自尊感[63]。
(3)旅游对当地居民语言的影响:Paul Brunt和Paul Courtney[9]发现旅游者的大量移民冲淡了当地方言,当地方言被旅游“腐蚀”了。旅游虽对促进语言的统一大有贡献,但却不利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而且舶来品过多,会冲淡本土语言的纯洁性和严密性[64]。保继刚[14]对云南大理古城、潘秋玲[65]对西安都作了此类研究。Alister等[66]认为语言是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的和国际旅游影响的重要指数。
(4)对文化变迁的解释:涵化理论。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较弱势的社会常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借鉴过程”就是涵化(accuhuration)[67,68]。但“借鉴过程”并不是对等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双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口数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2.5 旅游对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的影响
(1)旅游对民俗风情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69,70]。尤其是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把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真实性[71,7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本真实的民族形象被包装了,其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被曲解了[73]。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商品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民族地区,旅游对接待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真实性”应侧重于真实性的体验而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真实,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就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74]。他们认为那种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视为旅游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过于简单化,并认为它在改变传统落后的观点,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实现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加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等方面显示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应该看到其消极影响的有限性,肯定其积极正面影响占主导地位[70,75]。
(2)旅游对传统工艺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为了迎合旅游者而产生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也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一些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变成了纯粹的商品。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却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旅游者对文化纪念品的需求可以导致当地工艺品的新生[76],而且游客对当地工艺品的浓烈兴趣大大增加了民族自信心,在这个地区民族手工艺品是为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而被重新创造和发明的。因此,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的商品化过程,是一种文化重创的过程、文化复活的过程和传统文化加强的过程[4,61]。
2.3 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系统分析法:这类方法侧重于从整体上对旅游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主要是研究各个要素和层面之间的协调关系。刘赵平[77]在全面总结分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影响框架。此框架由理论、反映和控制三个层次和八个基本模块组成。杨俭波[78]从外界旅游流和旅游地静态平衡的角度入手,认为制约接待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的冲击和干扰,而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接待地各主体要素的竞争与协调,构成了接待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Wall[79]也指出研究者应该同时关注主人和客人、内部和外部才能使研究更客观和科学。
(2)游客属性法: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程度与旅游者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当地旅游发展的特点和速度有关[80]。李星明[23]分别从游客量的多寡、旅游者逗留时间的长短、旅游者类型的差异三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Smith V.Preface[81]对旅游者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目的地影响是不同的,旅游越是成为大众旅游,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适应程度也就越差,影响也就越大。
(3)时空对比法:刘振礼[82]在1992年采用了以旅游强度序列对河北野三坡国家重点风景区进行了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刘赵平[54]在1998年再次对野三坡地区进行了跟踪调查,在与刘振礼的调研结果进行比较。张文[83]借鉴Ap和Crompton提出的旅游影响评估指标,将阳朔的旅游影响与巴厘岛和美国阿拉斯加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比较。黄洁、吴赞科(2003)[84]比较了浙江兰溪市诸葛、长乐两古村落的旅游认知态度。
(4)发展阶段法——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表3):1980年,Butler[85]提出著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将旅游地演进过程描述为介入期、探索期、发展期,稳定期,停滞期和衰退期(或复兴期),这一理论很快成为西方国家旅游地发展研究的经典。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这一理论引入我国,引起了我国学者浓厚的兴趣,谢彦君等[86~90]对“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和研究。
表3 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社会文化变迁
Tab.3 The"socio-cultural changes" in each stage of tourist cycle of evolution
阶段 游客数量
目的地居民反映 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变迁
探索期 较少 愉快、欢迎旅游的发展使人们感到振奋,和游客相处有外部交流和增加
收入的机会。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吸引并影响着旅游者。
发展期 较多 习惯、漠视随着产业扩展,发展旅游成为东道主获利的目标,与游客逐
渐形成较正式的沟通与融合,游客对居民的影响增大。
稳定期 很多 反感、恼怒基础设施没有相应发展,旅游地环境恶化,原有的生活方式
被改变,抵触情绪逐渐产生。
停滞衰退较少或对抗、抵触抵触、对抗情绪公开化,增收机会减少,赖以生存的社会文
(或复兴)期 较多 化环境不复存在。旅游地可能再度吸引游客,但社会文化景
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5)旅游影响尺度的量化模型——TIS模型。继Lanktord等建立了旅游影响态度模型之后,John Ap和John L.Crompton在1998年发表了题为《建立和测试旅游影响尺度》的文章,提出了一套由35个变量指标组成,包含7个因子大类的旅游影响尺度。这种多维评估尺度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觉与评价进行分离评估,为旅游决策者、规划者以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测量工具,代表了这个研究领域内的目前最高水平的量化研究方法成果。
3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旅游对目的地产生的各种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案例明显增多。国内外的研究者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一定的规律、方法总结,为研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一般规律和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从研究内容来看,实证研究较多,规律的总结较少,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外很多学者都针对某个景区或者旅游区做过专门的调查工作,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是总体看来大部分研究的结论都类似,欠缺对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的探讨,理论研究的进展很有限。这使得大部分的研究都属于“后补式”而非“前瞻性”,实际的指导意义欠佳。
(2)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国内外学者大部分研究还是建立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其中一部分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但也只是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后即得出结论,真正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评价模型屈指可数,这种情况使得我们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实际情况把握不足。
(3)研究观点过于片面。很多学者在探讨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时,都能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旅游的发展为接待地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但从整体上来看。更多的学者还是侧重于研究旅游给接待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对积极影响没有提及或者不加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尤为突出。
(4)研究指标各异,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不强。由于研究着各自采用的指标都不一样,甚至很多采用的术语和定义也都不一致,这就使得各家的研究成果很难相互对比得出综合的结论。而地理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空间研究的优势——在各个案例点做出深入的横向比较研究。
3.2 研究趋势和展望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趋势来看,以下三个方面将成为未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成果与旅游目的地实际的管理和发展紧密结合。研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实践所用,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实际发展,最大程度的消除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所以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将学术成果真正应用到目的地规划和管理的实践中去将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2)注重方法技术的突破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研究方法方面,不仅要进一步选择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定量化描述影响的程度、范围等,而且要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模式,从而建立规范的理论体系。
(3)多学科融合综合研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既要研究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化特征,又要研究旅游影响的发展规律;既要分析控制消极影响的约束机制,又要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既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要素,也要顾及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所以需要综合集成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共同找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规律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