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中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即X线片与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对比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结果。结果:CT三维重建组的诊断正确率为100%,X线组诊断正确率为83.75%,CT三维重建组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时,采用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准确度高,便于骨折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分型 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 应用价值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48.65
作者单位:110004,辽宁沈阳,沈阳市中医院
胫骨平台骨折,亦被称之为胫骨髁骨折,指因膝关节受到外力巨大冲击,所导致的关节内骨折症状,常伴随有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和关节软骨损伤等,患处关节肿胀,伴随有明显的疼痛感,导致患者活动受到限制。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复杂性,软组织易受到损害,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使病情恶化,大大增加诊治难度,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基于此,需尽早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掌握骨折程度,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目前,X线影像与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是诊断胫骨骨折与分型的常用方法[1]。因此,为探究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中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本院以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分别通过X线片与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进行诊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包括51例男性和29例女性,23岁至75岁为患者年龄区间,(39.510.63)岁为患者平均年龄。骨折原因:58例意外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8例跌伤。临床手术中,以Schatzker分类标准为指标,评估患者骨折程度,23例Ⅰ型,17例Ⅱ型,13例Ⅲ型,12例Ⅳ型,9例Ⅴ型,6例Ⅵ型。
1.2方法
本次研究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均采用X线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进行诊断。(1)X线摄片:以正位和侧位为基点,实施常规膝关节X线摄片,其中,由德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Essenta DR数字摄影仪为X线摄片仪器。正位摄片:指导患者处于坐位状态下,将患肢放置于摄影床板上并伸直,促使膝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保持于垂直状态,经由髌骨下端,将摄影中心线垂直射入胶片中心,将膝关节间隙视为摄影照射野的中心,胫腓骨上缘到股骨下缘为摄影范围。侧位摄片:指导患者处于侧卧位状态下,维持膝关节矢状面和摄影床板面的平行状态,以髌骨下端与腘窝后端连线的中点为基准,将摄影中心线垂直射入至胶片中心。(2)CT三维重建影像:指导患者处于仰卧位状态下,尽量将下肢伸直,应用国产东软Neu Viz64多层螺旋CT扫描仪,以下肢为基点,实施推进扫描,连续容积扫描股骨内外踝上方至胫骨骨折线下方约1cm处,120KV为电压,220-240mA为电流,5mm为螺距,1.5mm为层厚,1mm为重建层厚,0.8mm为间隔。通过影像工作站,分析并处理扫描数据,结合表面遮盖法,促使三维重建图像得以形成,根据X轴与Z轴,得到不同角度下的兴趣区图像。
1.3图像诊断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完成图像诊断分析任务,以Schatzker分类标准为依据,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分型。(1)Ⅰ型:表示的是单纯劈裂骨折;(2)Ⅱ型:不仅外侧平台出现劈裂,而且表现为塌陷压缩骨折;(3)Ⅲ型:为单纯塌陷压缩骨折;(4)Ⅳ型:内侧平台出现骨折;(5)Ⅴ型:两侧胫骨平台均劈裂,且双踝均出现骨折;(6)Ⅵ型:伴随有干骺端和骨干分离平台骨折症状。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以手术确诊分型结果为依据,对比CT三维重建影像与X线片的诊断正确率,CT三维重建影像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87,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形成膝关节,而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称之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是膝关节重要的负荷结构,一旦出现骨折,致使内外平台受力不均,诱发骨关节炎。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的关键因素。例如,高处坠落时,足先落地,再向侧方倒下,受力的传导作用影响,经由足,沿胫骨向上,膝部受力的加速作用与体重力的向下传导作用影响,侧方倒地时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扭转力,促使胫骨内侧或外侧平台出现塌陷骨折[2]。其中,畸形愈合、创伤后关节炎与膝关节僵硬是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包括两种基本的治疗方式,即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胫骨平台骨折不存在移位或骨折塌陷小于2mm的患者,同时,劈裂移位低于5mm、粉碎骨折等亦适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则适用于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侧向移位低于5mm的患者[3]。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骨科骨折常见类型,具有创伤性高等特点,治疗难度较大,易引起并发症。据相关医学研究显示,膝关节是人体负重的主要关节,解剖结构存在复杂性,采用传统的X线摄片,所显示出的重叠影像,不够清晰,且无法达到立体显像的效果,导致临床医师无法准确分析细小骨折与重叠部位骨折的具体情况,造成漏诊或误诊,影像临床诊断准确率[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影像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作为新型诊断方法,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在临床骨折分型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早期应用时,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仍以二维影像为主,基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演变为多角度重建影像,在增加影像清晰度的基础上,实现对胫骨平台骨折程度的多平面与多角度观察,达到旋转切割观察影像的目的。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属于医学诊断新技术,其联合B超与计算机技术,通过B超扫面,将立体画面显示于计算机上[5]。
目前,X线片是临床诊断的常用方法,但其效果并不显著,易出现漏诊、误诊等现象,降低诊断正确率,使得临床医师无法全面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据相关报道显示,针对部分细小骨折、关节面轻微塌陷骨折现象,X线无法全面表达,同时,胫骨平台常以弧形曲线的形式,显示于X线片上,促使曲线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影像与曲线投影发生重叠,影像诊断结果。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利用多角度轴位图像,在明确显示骨折线位置和方位的基础上,有助于详细观察胫骨关节平面塌陷和骨折片移位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6]。
X线是一种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在诊断过程中,0.08-0.31埃为常用波长。目前,X线检查是临床常用辅助检查方法,其中,透视与摄片是X线检查的两种基本方法。相较而言,透视更方便,可实现多方面观察,但无法留下客观记录。摄片将受检部位结构清晰显示于X线片上,可作为客观记录长期保存,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资料[7]。
CT三维重建,主要应用表面覆盖(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重建技术、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与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等,检查骨折部位,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其中,表面覆盖中间技术(SSD),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具有完整性、立体性的清晰的三维图像,正确显示胫骨平台上段解剖结构,基于不同角度作用下,对骨折块的大小、形状、移位情况等进行观察,掌握骨折部位松质骨缺损具体情况。诊断骨折时,相较SSD,容积再现(VR)对轻微骨折现象显示更为清晰。与传统X线片相比较,图像分辨率高与清晰度高是CT三维重建的主要优点,在全面观察关节腔与软组织的基础上,将重叠伪影等干扰因素排除,促使骨折具体情况得以准确显示[8]。
本次研究以本院于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与X线片诊断,结果显示,CT三维重建组的诊断正确率为100%,明显高于X线组的83.75%。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过程中,采用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杰,钱伟军,徐建军.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16,01:170-172.
[2]李敬中,郑启新,向峥,王一明,宋建东.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价值[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10:957-959.
[3]畅宁,杨志浩,王利民,高剑波,张建军.64排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01:12-14+17.
[4]易壁星,张博,蔡武,钱铭辉.64层CT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02:58-60.
[5]李宏,徐小虎,彭进,朱万荣.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2-53.
[6]丁燕萍,杨莹.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中的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04:612-617.
[7]王彩红,唐旦华,王健.三维CT重建及MRI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04:581-584.
[8]方海中,李君权.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09:1506-1508.
论文作者:杨金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12月第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胫骨论文; 平台论文; 影像论文; 患者论文; 技术论文; 膝关节论文; 价值论文; 《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12月第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