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青海传统民居庄廓建筑在构建当地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传承的体现;也力求探讨出在如今如火如荼建设美丽乡村的潮流之下,如何将传统的人居环境向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靠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庄廓建筑;文化传承
1乡村人居环境
1.1人居环境释义
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人居环境可以分为五大系统,一、自然系统即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李同等,他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不可弥补性;二、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对于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三、社会系统,在这里主要指公共管理个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等;四、居住系统则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及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五、支撑系统,主要是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即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等等,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的,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和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等。在这五个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是综合地存在着,五种系统的划分应当看到它们相互联系的部分。
1.2乡村人居环境
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颁布以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迫在眉睫,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的人居环境建设较之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更为复杂。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而乡村却落后于整体城市化水平,但却承载着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乡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大量劳动力远离乡村进程务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出现了位数不少的“空心村”;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多地区不得不依靠提高农化肥的使用量,扩大畜畜养殖的数量以求经济效益的增长,给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水体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日益恶化;同时由于乡村配套设施的缺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逐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断加强,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最为严重的是乡村地区虽然人们生活结构繁盛了改变,但是生活垃圾仍旧处于粗放管理阶段,仍然以露天堆放为主,厕所也多以旱厕为主,不仅不卫生,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勿扰,超过了数十年前环境所能容纳的能力。这也体现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转变,对传统建筑进行了大量的拆除重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摒弃,也会丧失一个地区最为典型的文脉特征,如何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环境下,加快乡村建设,是为我们作为相关专业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2青海民居庄廓院
2.1气候适应性
青海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位于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备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的特点。同时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打,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为了适应这样的气候条件,庄廓院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使用厚重的夯土墙,一则因为当地拥有大量的黄土资源,所以生土材料能够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二则因为夯土墙防风保暖效果更好;②使用了木材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土坯墙做为维护结构;③墙体高达封闭,能够更好的防风防寒,保温防尘[3]。
2.2独特的文化性
庄廓最能体现河湟地区典型性主要是在建造材料的选择上,它使用了生土材料作为土坯墙的制造,整体外观看似简单土气,但是这种古朴的外表正是它区别于江南水乡的特质。北方天气干燥寒冷,山脉雄浑,地质坚硬,因此北方居民最初是在山洞中居住,后来逐渐演变为在地表挖坑,上面盖上枯草树枝来遮风挡雨,再后来为了节省力气,挖坑深度不断变浅,围绕坑四周垒墙,逐渐发展变为完全的地面建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庄廓就是这种传统穴居方式的逐步演化而来,唐宋以来,青海地区长期遭受战乱,兵匪的骚扰长期困扰着当地的百姓,明代以来,实行了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为国策,所以逐步演化为城池性的具有厚实围墙的庄廓建筑,这与南方相当安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篱笆墙截然不同,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见证。
2.3庄廓院的更新措施
2.3.1弘扬建筑文化,打造特色农宅
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一个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而鲜明的名族特色赋予了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这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赋予了河湟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在青海地区进行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尊重当地的建筑文化,即通过其“形”,模仿其“神”,保护其传统的村落景观。首先,应该在平面布局上采取合院式的布局形式,这是庄廓院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这种平面结构能够有效的防风避沙,蓄热保暖;然后屋顶形式仍然可以采用平屋顶或者缓坡屋顶的形式,这不仅是对“房上可赛跑”的一种文化传承,也能够充分的利用光热资源;最后,在建筑的色彩上要注意与当地整体环境的协调,可采用土黄色这能够与地区黄土环境相协调而不显突兀。
2.3.2引入新能源
在青海地区,当地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匮乏,能源不足,但是如前文所言,该地区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非常的丰富。在我国,对太阳能开发的技术日益娴熟,将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引入传统的庄廓建筑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更能够改善传统庄廓院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在将新技术引入传统民居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的有效衔接,注意与传统营建智慧进行邮寄结合。如现在普遍采用的太阳暖廊、节能热炕、太阳能热水器等,但是在有效的利用新技术的同时,要保持传统民居的地域民族特色。这需要我们相关专业从业者,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将新技术与传统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使低碳环保和民族特色并肩而行。
2.3.3宏观规划,微观调控
在河湟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需要对整体民居的建筑风格、色彩、材料等进行宏观统一规划。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进行局部微观调控,注意区别对待,而不是以一划之,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在农村聚落环境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可以对整体聚落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对各个建筑环境进行综合评分,划分出:必须保护的个体,需要修缮的个体以及可以重建的个体,从村落整体景观效果入手,分而划之,以村落整体风貌为规划依据;其次,我们可以采用另外一种规划方式,即“博物馆”式村庄文化资源保护模式,这不仅能够对当地聚落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还能够将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旅游资源,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结语
在当今社会,受到新的价值观念、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的普及,新建民居逐渐与传统文化产生分离,这就导致千村同景,丧失了地方的文脉特征。当我们谈到乡村振兴,谈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时,我们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追求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更多的是要这种不断改善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不会忘掉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会忘掉地区的特色,我们更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将新技术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协同创新行动倡议》[J].小城镇建设,2018(6).
[2]商选平.分析青海民居庄廓院[J].建材与装饰,2013(1):18-19.
[3]赵普尧.基于数据模型的兔儿干村新旧布局气候适应性差异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7(8):94-95.
作者简介
王雪鳗(1996.8.9),女,汉族,四川遂宁人,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论文作者:王雪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乡村论文; 系统论文; 地区论文; 人居环境论文; 环境论文; 青海论文; 民居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