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犁县喀尔曲尕乡罗布人的社会生活方式
热孜叶·亚生江 西北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 本文在主要运用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喀尔曲尕罗布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当代变迁做一简略分析。
关键词: 罗布人;喀尔曲尕乡;生活方式
一、概念
“尉犁”维吾尔语称作“罗布淖尔”,这里的人自称为罗布人。罗布淖尔一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有两条河穿境而过,即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因为水量的丰与枯,两条河在中段时常改道,在其尾段则时而分流、时而合流。在两条河流的末端形成了两个湖泊,即台特玛湖和大罗布淖尔。罗布淖尔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形成的冲击平原,这里曾经形成了上百个大小不等的水泊,分别称为库勒、海子和湖泊。罗布人狭义上指那些生活在大罗布淖尔附近的居民,广义则指生活在整个罗布荒原上的土著。
二、饮食
2006年1月10日,古尔邦节,在这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准备过节的食品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节日期间用来招待客人的食品有:散子、馕(分大小两种)、霍香、糖果、炒瓜子、桔子,此外还有待客必备的茶水。散子、馕和霍香都由每家的女主人亲手制作,家中的其他女性都会参与其中共同协作完成。散子、小馕和霍香一般只有在节日时才可以吃到,平时则以馕为主。这里每家门口都有一个馕坑,但其形状与新疆其他地方维吾尔族使用的馕坑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为当地的馕坑呈小口大肚子的形状。馕坑用砖砌成,除坑口处抹有一圈黄泥外,其他地方的砖块直接裸露在外。当地打馕一般用胡杨或红柳烧火,用胡杨烧热的馕坑一次可以做约30个馕,用红柳烧热的馕坑一次只能做20个左右。普通馕的制作过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托盘里压平,在面饼上用一个木制带铁钉的图章状器物在上面盖上圆圈状的图形,然后在面饼上抹上皮芽子、油和盐组成的糊状物。最后,将面饼放在一个手托上,送入馕坑并用力贴在坑壁上。贴在坑壁上的面饼慢慢会起泡,然后四边逐渐翘起,整个变成焦黄色。这时用铁钩子将其取出,一个馕就出炉了。这里还有一种小馕,大小如馒头。这是当地特有的食品,而其制作也很特殊。打小馕不用馕坑,家里做饭用的铁炉子即可。这种铁炉子的炉膛较一般的炉子要宽敞许多,打馕都是借着做饭时烧热的炉膛。将和好的小面团,中间压出一个圆窝,然后将其贴在炉壁上。糖果、炒瓜子和桔子都是主人从巴扎上买回来的,平日里它们是不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
以上提到的都是正餐前的零食,节日里的正餐主要是抓饭和炖羊肉。抓饭,顾名思义吃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抓。在喀尔曲尕乡吃别的东西时当地人都已经习惯用筷子、调羹,但吃抓饭时依然保留直接用手抓的习惯。抓饭里主要有:大米、胡萝卜、连骨羊肉、葡萄干,焖熟的抓饭色泽鲜艳、油光闪闪、香味浓郁。抓饭盛放在盘子里,用五个手指抓起一小撮饭并压实,然后放入口中,同时用另一个手接在下方以防有米粒掉下,一般两人或多人共用一个盘。
炖羊肉重要的是保留羊肉自身鲜美的味道,当地人喜好山羊肉的味道。羊肉切成大块下锅煮,不用再放其他辅料,也不需要放调料。吃炖羊肉没有什么特殊的方式也无需其他工具,直接拿在手里吃即可。老年男性吃羊肉用小刀,剔肉时刀刃面向自己。
传统的罗布人不能吃粮食,吃了会反胃,只能吃鱼。曾经以鱼为粮、靠打猎为生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在个别老人的回忆里才能依稀看到过去生活的影子。
青年男子已经很少有人带具有本民族特征的花帽,在田野调查的10天里,只见过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带着花帽。倒是女孩还在继承带头巾的传统,只有那些常年在外学习或者工作的年轻女性摘掉了头巾。青年女子喜欢将长发束于脑后,上面罩头巾。当地年轻女孩烫发的不多,只有那些常与外面接触的人才烫发。年轻女孩化妆的较多,同样也喜欢佩戴黄金首饰,款式和种类与长辈差别不大。年轻人外出时多选择轻便、时尚的皮夹克或羽绒服,女孩子现在也更多的选择行动更为轻便的裤装,首选当然是牛仔裤。
三、服饰
(一)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依然留恋于传统的装扮,而且按照传统的着装方式穿戴现在的衣服
调查时已进入冬天,男性都带黑色皮帽,外观看起来与塔吉克男性所带帽子完全一样。上身一般都穿一件黑色的棉衣,对襟、无扣子、无衣领、长袖,长度到膝盖以下。腿上穿裤装,脚上穿黑色皮靴且外带套鞋,或者穿毡靴。总是看到老人个个都穿着十分臃肿,这样穿一来可以御寒,二来也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留恋。过去罗布人喜欢将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即使睡觉时也不脱。在阿瓦提村阿不拉依木·依米提阿吉家访谈时,他将一年四季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最里面穿着夏季的白棉布长袍,长度到大腿处;在这之上有毛衣和棉坎肩,最外面还要穿罩衣。如果要出门,还要在这些衣服上再套一件棉外套。老人身上最特别的装束是腰间系得着的腰带,虽然现在的衣服都有扣子,但是老人依然像穿袷袢一样在腰间系一根腰带,腰带是一条破旧的男式围巾。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必不可少的服饰有:头巾、连衣裙、裤子、靴子和套鞋。她们一年四季都穿裙子,裙子的款式为通裾大襦的传统样式,布料多选用带有碎花的棉布,长度一般到小腿处,下身都着裤装。她们都穿靴子且外加套鞋,颜色样式都与男性没有明显的区别。当地女性都带头巾,头巾都是由一个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然后罩在头发上。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喜欢将头发梳成两根麻花辫垂于脑袋两侧。老年妇女都不化妆,本都喜欢佩戴黄金首饰,如耳环、戒指。
(二)中年人的穿着已经靠近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只在一些细节之处还能看到传统的影子
无论男女都已经不再穿传统的黑色平底皮靴和套鞋,取而代之的就是款式新颖的皮鞋。但是他们依然热衷穿皮靴,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中年女性选择的皮靴款式都为深色尖头、高跟、高腰,再配以身上的皮裙、皮衣十分时尚。中年妇女依然保留着带头巾的传统。中年女性喜欢将头发盘在脑后,然后在罩上头巾,是否烫发观察不到。中年妇女化妆的不多,但都带黄金首饰,种类与老年妇女相同。男性一般头上带棉帽,但非传统式样。身上穿皮夹克,下身穿裤子,脚上穿皮鞋,全身的服饰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社会。
(三)当地青年人的服饰与大城市中的年轻人没有差别,传统服饰已经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Why does pharmaceutical company buy cosmetic functional brand? 9 6
此次调查范围主要是喀尔曲尕乡政府周围的村,这里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棉花。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出售棉花的收入,其次每家都要放养一定数量的绵羊、山羊,羊皮、羊毛是当地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初到喀尔曲尕,沿着乡里的主干道四处走了一圈,凡是平地都成了棉花地,不能种棉花的地方都用来放羊。还有一些人还在当的巴扎上经营小商店和公用电话,这也是收入来源之一。这里的商店主要经营一些日用品、食品、布料、衣服和鞋帽,都是单个家庭或个人经营且规模都很小。此外,当地还有一群特殊的老人,年龄都在80岁以上。他们每年有6个月的时间在尉犁县旅游景点“罗布人村寨”上班,月工资800元,游客和他们合影一次收费5元,这笔收入归个人所有。除以上的经济来源外,再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
四、生产生活方式
李老鬼看着她,一个巨浪扑过来,卷走了她。他点上一颗烟吃了一口,突然又想要救付玉,海上灰茫茫一片,再也看不到付玉的影子……
五、居住
传统的罗布人的房屋一般选在有丰沛水源的地方,选好地点后就用胡杨木桩将其围住,其他人看到这个标志后就不会轻易占用。喀尔曲尕乡的居民房傍渭干河建造,仍然沿袭着罗布人傍水而居的习俗。这里的居民在盖房时将罗布人的传统建筑形式加以保留,仍然在屋外用胡杨枝、红柳枝围起一个院子或者牲口的卷棚,个别家还会在树枝扎成的围墙上抹上一层黄泥。盖房选在夏天进行,一套房一般有3---4间,房屋的大小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而定。胡杨木放在地面上加以固定,然后在木头上建墙体。这里的屋顶与南疆其他维吾尔族民居的屋顶有着明显的区别,呈人字形而不是平顶。房梁是由整根的胡杨木搭成,房梁上覆盖一层芦苇作房顶,现在也有些家庭还会在屋内做一个装饰的吊顶。每套房子正中最大的那间给老人居住,其他稍小的屋子由晚辈居住。每间屋子的分工并不明确,在同一间屋子里可以待客、休息,还可以做饭、用餐。经常有人居住的屋子,在其中间位置都有一个专烧胡杨木的铁皮炉子,炉子专为取暖所用。做饭有专门的炉灶,一般放在屋子的角落处。
交际情境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充满乐趣的事物或情节,孩子们往往有很大的兴趣,并乐于参与。因此,我们可以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六、结语
总之,略尔曲尕多罗布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一直处于持续变迁的过程之中,是一个接触和碰撞、整合和分化、采借和传承、选择和适应而引起变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原有传生活方式保持了本质的、鲜明的特征和因子,对其独特性及本质的把握,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新疆罗布人社会文化现状和历史轨迹。
参考文献:
[1]刘友军,王汉冰,曹经沦.罗布人[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5.
[2]艾买提江·阿不力米提.罗布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当代变迁—以尉犁县喀尔曲尕乡为例[J].新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艾比布拉·卡德尔.生态环境与罗布人生活方式的变迁[D].新疆师范大学,2007.
[4]陈杰.最后的罗布牧羊人[J].新疆人文地理,2015.
[5]李莉,王汉冰.一场别开生面的罗布人婚礼[J].新疆人文地理,2016.
标签:罗布人论文; 喀尔曲尕乡论文; 生活方式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