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干预和康复护理论文_宋瑾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093)

【摘要】目的:本文将对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干预效果和康复护理进行探究。方法:将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某大型社区确诊为重性精神病的患者38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对比分析全部患者社区干预和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康复措施落实情况、劳动力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社区干预和康复护理后,患者的康复措施落实情况明显优于社区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后,患者的劳动能力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社区干预后,能够更好地落实康复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社区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社区干预;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299-02

社区干预是指患者出院回到家庭后,以患者的家庭、社会为单位对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进行指导,该种护理方式已经得到医学人士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报道,重性精神病人不仅需要靠药物控制病情,周围的环境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造成较大的影响[1]。现阶段,我国依然处于医疗紧张的状态中,不能够满足所有的患者都到医院进行治疗,因此,家庭和社区就需要肩负起长期护理重性精神病人的重任。本文主要对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干预和康复护理,下文将对探究结果进行详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某大型社区确诊为重性精神病的患者的38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在35~66岁之间,平均为(49.36±2.34)岁;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4例,高中学历8例,初中学历8例,小学及以下学历18例,上述一般资料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社区干预措施:由家庭成员、社区医生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监护小组,并对负责重性精神病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康复计划需要由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制定,并由专业精神科医师对监护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以集体授课为主,特殊情况下,需要针对个别小组成员进行单独培训,并在每月特定日期对患者进行一次上门护理。首先,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药物干预,控制患者的发病期,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就维持治疗,其次,由社区医生定期到患者家进行家访,并发放药物,嘱患者定期服用药物,由患者家属进行监督;心理干预,应使患者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疾病,不要有过重的心里负担,一定要爱护自己,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医生对患者应定期进行康复心理治疗,医生应充分理解患者并给患者一种代入感,使患者能够卸掉心里防线,能够与医生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医生就可以对患者的进行心理干预,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参加社会活动,通过与人沟通能够使患者提高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心理更加健康;应急处理,对于一些病情极为严重的患者,应用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干预,在情况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可以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必要时可以使用镇定;家庭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饮食、卫生等方面进行护理,强化记忆力,多用脑,使患者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缓,经过训练的家庭成员,可以在适当的时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还需要定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观察社区干预前后,患者的劳动能力、康复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根据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物质生活能力进行判断,每一项评分为25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劳动能力以及康复措施落实情况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的生活的治疗评分比较

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干预前后患者的劳动能力比较

干预前,仅有15例患者具备劳动能力(39.47%),干预后,28例患者具备劳动能力(73.68%),干预前后,患者的劳动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51,P=0.003)。

2.3 干预前后患者的康复措施落实情况比较

干预前,18例患者能够严格执行康复措施(47.37%),干预后,30例患者能够严格执行康复措施(78.95%),干预前后,患者严格执行康复措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43,P=0.004)。

3.讨论

在对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于精神科医生身上,认为通过医生的治疗能够使患者康复,而事实与人们的希望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当下的医疗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全部患者到医院就医的需求;精神病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生活,周围的环境会对患者治疗情况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只有在医护人员、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使患者康复;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因素,在长年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家庭不足以支持患者持续治疗的费用,甚至部分家庭可能连基本的医疗费用都难以维持。因此,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社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2]。

社区干预,能够使精神病患者重新回归到社会,并能够使我国的社区医疗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社区干预,能够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紧张的环境,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3]。通过社区护理,患者能够严格落实康复护理措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能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新的认知,并且能够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提高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同时,通过护理干预也能够使患者劳动能力增加,从而减轻患者家庭的生活压力。

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社区干预后,能够更好地落实康复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对中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伟,朱叶,罗兴伟等.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2):89-96.

[2]李伟丽,张雪静,刘惠卿等.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病人防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5,09(7):52-53.

[3]吴惠娟,王翔,沈鉴清等.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3,11(8):716-717.

论文作者:宋瑾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  ;  ;  ;  ;  ;  ;  ;  

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干预和康复护理论文_宋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