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_学校文化论文

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_学校文化论文

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位置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放在论文,教学改革论文,核心论文,位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认真贯彻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路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四年多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健康的发展,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教学改革全面深入展开,一场以提高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讨论,正在引导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新的面貌迈向21世纪。

四年多来,我国高等教育坚持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规模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结构有所改善,效益有了显著提高,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有所增强。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均本专科生规模为1901人,生师比为6.63:1。到1996年校均本专科生规模增加为2927人,生师比提高为9.6:1,效益显著提高。很多高校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目标。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是近几年来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年多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出现了很好的改革势头。我国高教的原有体制,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直接管理的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校缺乏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权;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科性、行业性强的学校过多,各自封闭办学,“小而全”自成体系,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之后,高教体制改革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而稳妥地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试点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逐步扩大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权,淡化和改变单一的隶属关系,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变条块分割为条块有机结合等改革思路。1994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李岚清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会上提出了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高校、学校之间实行合作办学、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合并、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实行协作办学、部分中央部门管理的学校转由地方政府管理等五种有效的机制和途径。到1996年7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共建”,通过“共建”增加了经费投入约6.07亿元,并产生了地、县政府和企业集团与学校共建二级学院的新形式;有103所高校合并成42所,减少了61所,结构和资源利用都有所改善,并且进行了不同隶属关系高校合并的新探索,创造了新经验;有178所高校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1700多个企业、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与145所高校实行“协作办学”,在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显示出活力;有8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划转由地方政府管理,为这些学校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创造了新的机遇。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些成果,增强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促进了学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强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所有高校的统筹和支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有所改善,教育资源更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了办学效益。

四年多来,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高校中既有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的冲击,又有在不规范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经商热潮的冲击,对教学工作曾一度有领导精力、教学经费、教师和学生精力等四个投入不足的倾向,教育工作曾有一度出现滑坡的趋势或潜在危险。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之后,一手抓教学管理,一手抓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表彰了100多个先进教务处,连续三年抓了以严格考风为重点的学风建设,制定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先后建立了理科、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大力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试题库”建设,进行了计算机教学和英语教学改革,逐步地开展了教学合格评估和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开展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探索不仅初步扭转了“滑坡”和“投入不足”的趋势,不少学校教学工作出现了“升温”的势头,而且形成了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集中地反映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以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综合化等趋势的挑战,在世纪之交许多国家都把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迎接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位置上来,下大气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努力使教育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是一项立意新、起点高、有组织的改革计划,深得广大教师、专家以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全国有560多所高校的2万多名教师申请了3000多个改革与研究项目。在国家教委批准的221个大的立项项目中有1万多名教师参加了研究和改革。中科院和工程院的许多院士、著名专家以及著名高校的校长亲自主持有关改革项目或参加这项改革的报告会、研讨会、专题调查等。许多省市、中央部委的教育部门及高校也分别制定并实施了各自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目前,这些改革计划正在扎扎实实地深入开展,有的已经取得可喜的初步成果或阶段性成果。正在逐步开展的教学评价,以评促建,重在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提高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在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推动下,一场以提高质量意识、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为中心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和研究正在悄然兴起。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都涉及到必须转变许多教育观念问题。例如,不改革和淡化高等学校单一的隶属观念,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就难以取得进展;不把过去那种严格的专业“对口观念”转变到“适应观念”,专业面和知识面就难以拓宽,甚至于行业性、单科性院校“小而全”的局面也难改变。又如,面对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如果只着眼于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不增强质量意识、不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就难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国内外宏观背景的需要。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加强素质教育中,提高文化素质是更基础性的工作,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难以造就杰出人才。凡此种种都说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先导。在这场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中,要挖掘和继承发扬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要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总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很好的改革势头。高等教育改革是在“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的总体思路下展开的。在体制改革中,把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探索、试点,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教学改革中,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和难点带动了其它各项教学改革全面开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清楚的,步子是稳妥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但是,在看到显著成绩和良好势头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困难和隐忧。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东西及其负面影响等,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说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社会各界对发展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但其实际支持的程度很不平衡,支持的力度不够。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还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仍然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要把一个体制和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的、效益更高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当前,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到核心位置上来,是我们进一步深化高教改革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不断明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高等学校具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中,培养人才是最基本、最主要、起质的规定性作用的首位职能。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学的最基本的原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种种事实告诉我们,恰恰是这最基础的东西,往往不被重视,提不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而且,由于人才培养质量缺乏显性指标,短期内看不出大的影响,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因此往往被当成是“软任务”,不被重视。在学校热点多、办学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培养人和教学工作往往被忽视,有的学校半年甚至一年都很难认认真真地研究一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广大教师和学生呼吁重视培养人才和教学工作的呼声随时可闻。不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是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的一种表现。一所学校的领导者,没有一套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完整思路,就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学校领导者。历史经验证明,一所高校只有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真正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改革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上来,学校里才会有比较强的凝聚力,其他工作也才会不断有生气,学校才会越办越有起色。一所高校,要靠其一代又一代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并在社会各个方面建功立业、作出贡献,才能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其次,要进一步明确我们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各类专门人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改革开放中,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和各种政治势力较量,国内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和矛盾需要综合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具有处理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丰富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是做人的基础之一,更是成为杰出人才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比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应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高的人才群体。我们必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在本科院校中,要明确本科教育是基础,摆正各层次教育的位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本科院校中,常常有学校把增加硕士、博士专业或争办研究生院当做热点,对本科教育重视不够。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教育。近十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科研水平起了重要作用。许多学校重视研究生教育,增设博士、硕士学位专业的热度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重视研究生教育也要把注意力着重放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上。对于一所本科院校来说,不论其研究生教育规模有多大,本科教育始终是学校的基础,本科教育的质量是衡量这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忽视本科阶段的教育是危险的。这是因为,本科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是良好学风和学习方法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专业入门和打基础的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德、智、体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人才的整体素质乃至于全民族的素质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科教育质量不高,研究生的质量也难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科研水平也提高不上去。早在十年前,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波伊尔博士组织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出版了《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一书,详尽地阐述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复兴美国高等教育在于加强本科教育的呼吁。美国前教育部长T.贝尔称该书“是一部杰出的著作,它的批判是积极的并富有建设性。我们因它的问世而有了改进大学教育的蓝图。”这本书在美国被誉为“每个学校的必读书”,正是因为它对美国曾经忽视大学本科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另外,我国普通高校担负着部分成人高教的任务。成人教育是学校更多地联系社会、更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办好成人教育,可以增加学校的联系社会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活力,但是,也要分清主次、摆正位置,而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创收”上。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正确地处理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是端正办学思想,把学校办得更好的重要方面。

第四,要进一步明确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地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去年8月李鹏总理在北戴河接见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代表的讲话中指示:“要办好一所高校,除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和必要的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好的校风、好的传统。尤其要成为一所名牌大学,就更是这样。”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我国本科教育总体质量比较高,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主要是得益于我们有一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我国正处在新老教师大交接班的时期,到本世纪末,五、六十年代毕业的老一代教师大部分都要退出教学第一线。21世纪初的大学讲台将主要由改革开放以后培养出的年轻教师来接班。这些年轻教师大部分学历层次高、知识新、计算机和外语水平高,但他们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老一代教师那种苦干和奉献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现在教师的生活待遇普遍偏低,青年教师住房更困难,特别是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困难更多一些。对这个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战略的眼光,下决心逐步解决好。一方面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待遇,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和措施上向青年教师、向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倾斜,吸引大批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到教学第一线上来。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更要积极地吸引青年教师参加,一方面发挥他们知识新、富有创新精神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向老一代教师学习的好机会。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精神,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第五,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时指出:“办好高等学校,高校的领导是关键。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五、六十年代,我国许多高校的领导人既具有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领导经验,又懂得教育、研究教育,提出了许多治教、治校的杰出见解,不愧为政治家和教育家。现在时代前进了,社会进步了,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提高了,治校、办教育更需要有政治水平高、政治意识强、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和懂得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管理的教育家来领导学校。学校的领导者,要把握好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全校师生员工,要有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思路。现在有许多学校的办学缺乏个性,缺乏特色,一个模式,人家怎么办我也怎么办,人家怎改我也怎么改,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很难进一步繁荣,办出特色。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里,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正面临着一次大幅度的新老交替的时期。一方面要选择那些忠诚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基本路线、既开拓进取又有献身精神与敏锐政治眼光、具有驾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能力的优秀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学校的领导班子;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学校领导人参加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特别要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研讨,为他们成为政治家和教育家创造必要的条件。

当前正处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综合化的趋势,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正在更新更高的层次上走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整体社会信息化的趋势,都对高等教育形成严峻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并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占有应有的地位,除了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深化体制改革之外,必须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位置上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

标签:;  ;  ;  ;  ;  ;  

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