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善交际——怎样接受别人的爱 怎样爱别人 怎样工作怎样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孩子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有一件很小的事情曾经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那是在1987年,我第一次出席国际会议,会议地点是东京的京王大饭店。有一次,我匆匆赶到一个专题报告会的会场时,在门口碰到了一位也正要进会场的外国同行,出于礼貌,我们两人都停住,想让对方先进会场。那位看上去比我年长的男士朝我微笑了一下,用头向门的方向一摆,示意让我先进,其动作非常自然、得体,特别是那个西方式的摆头动作,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美感。在匆忙之中我竟无任何表示地先开门进去了。
类似这样简单的事情,后来在我历次出国时,经历过不知多少次。我于是总结出,外国人比我们更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他们善于运用表情语言和身体语言,也善于用非常礼貌的语言和你交谈,从陌生变得熟悉;即使在列车员惩罚逃票者和警察惩罚违法者时的态度,也让人觉得,你虽然做错了事但你仍然受到尊重。
这种西方式的文明是如何在外国人(不仅西方人,东方的日本人,还有同是炎黄子孙的新加坡人等也都是如此)身上形成的?是生来如此,还是发达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然?
当我研读了许多资料之后得知,原先外国人并不比中国人更礼貌和善交际,经济的发达和教育的普及也没有自然而然地使他们更讲礼貌,从每一个西方人身上反映出来的善交际性和礼貌谈吐,是他们花了几百年的时间,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花功夫积累的结果,其中还包括着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研究和实施教育方面付出的努力。
什么是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人在与别人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识等方面的技能。例如,善于参与到一个社会活动中去并遵守活动规则,迅速地记住别人的名字,站在别人角度揣摩别人心理,与别人说话时控制音量大小,在与别人交谈时控制与对方目光接触的时间,善于使用各种体语,准确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礼貌而得体地向别人的不良行为表示不赞同、不满和不快,礼貌地拒绝别人,对一个人当面作出评价,在必要时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正当行为,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善于忍受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对待别人成功或失败的态度,结束与别人进行某种交互作用,等等。
人们大都认为,人的长相、体态这些外貌特征,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确,一个人对别人有没有吸引力,外貌是重要的,但如果缺乏上述的社会交往技能,一个人纵然相貌超群,他(她)同样会缺乏魅力;反之,一个长相平平的人,如果很好地掌握了上述交往技能,也会充满魅力,讨人喜欢。
社会交往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好坏、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人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别人对他的满意度。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技能所导致的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
培养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学者掀起了一股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交往技能的热潮。在儿童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遗传、母子关系、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家庭的文化与教育背景等有密切关系。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才能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呢?下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家长应该注意多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而不鼓励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攻击性和独自游戏、目中无人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家里吃好吃的东西时,可以让孩子充当分东西人的角色;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鼓励孩子想到别人,把玩具分给别人,等等。
其次,要经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样。有的研究者做了这样的实验,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技能,如对别人微笑、分享行为、发起积极的身体接触、给以口头赞许等,结果,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种行为。研究者还发现,榜样与儿童越相似,效果就越好(例如充当榜样的孩子起先也是内向、退缩的孩子);对榜样演示的行为当场作出评价,提醒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也会增强榜样演示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孩子跟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发现这种榜样,向孩子作解释。
第三,经常性的训练非常必要。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
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上面提到的让孩子“扮演”孔融的角色就是一例。国外有人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对一些社会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让儿童在一个由木偶组成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他人解释参与到一场冲突中去的所有当事人的心情,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儿童接受训练的时间越长,他们作出的攻击性的解释就越少;而且,由于他们开始能够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他们在同伴中的表现也有明显改进。
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许多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对抗的态度。有的研究还表明,对孩子过于保护的母亲培养出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和成人打交道时表现得非常善于交际,但他们在周围同伴中常显得不安和拘束。因此,对孩子过分保护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