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妇幼保健院 甘肃 天水 741020)
【摘要】 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以此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医嘱接受率比较,研究组接受率为93.33%(56例),对照组接受率为80.00%(48例),研究组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满意率为96.67%(58例),对照组满意率为88.33%(53例),研究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医嘱接受率,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建议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260-03
儿科患者属于十分特殊的群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无法描述疾病症状与治疗需求的患儿,也要面对患儿的疾苦和家长的担忧,可见小儿护理十分重要[1]。由于其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天性好动,接触的人员较少,对陌生环境存在着恐惧感,这样更会给我们的护理操作增加难度。加之由于人口结构的改变,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就需要护理人员和患儿及患儿家长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肢体语言相对于单纯的语言来说,更适合于儿科患者,因此我们将肢体语言沟通技巧作为小儿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应用肢体语言,可以减轻患儿对医护人员的的恐惧感、有利于和患儿及家长有效沟通,可以改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以此来提高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本研究选择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其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护理效果,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男43例,女17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12±2.11)岁,上呼吸道感染共25例、小儿肺炎共16例、高热惊厥共10例、小儿腹泻共9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02±2.10)岁,上呼吸道感染共20例、小儿肺炎共20例、高热惊厥共10例、小儿腹泻共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种、病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时要面带微笑,衣着整洁,精神焕发,并要保持动作轻柔、稳妥,语调缓慢。在护理工作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频繁更换身体姿势。巡回病房时要准确予以每一位患儿同样的照护,对患儿日常活动进行全面关注,创造友好、和谐的氛围,并引导患儿保持愉快的心情,为下一步护理工作提供方便[2]。②在做治疗之前,可以抚摸患儿头部,用温柔的语调和他们进行交谈,这样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也可以用加油的手势给他们无声的鼓励,让其对护理操作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③注意病房内温度与湿度,保持病区环境温馨,舒适。健康宣教时,注意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可站在能使患儿有安全感的位置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在体现护理人员工作认真负责的同时能给患儿及其家属留下一个好的印象[3]。④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进行语言沟通时可注意患儿的面部表情,保持与患儿目光的对接,以真诚、赞赏、怜爱的眼神交流,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患儿对工作人员产生亲近感,减少恐惧心理。不要仰视患儿,用形体语言创造一个平等的情境模式,以避免患儿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在护士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中,护士应对患儿和家属的肢体语言给予关注,注意观察患儿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以此来评估患儿的心理及生理状况。
1.3 评价指标
对患儿的医嘱接受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如下[4]:①医嘱接受情况:完全接受:患儿完全愿意接受并配合相关治疗;部分接受:患儿对部分治疗愿意接受并配合治疗,但对部分治疗有抵触情绪,经护理人员沟通之后能够配合治疗;部分抵触:患儿不愿意接受治疗,长时间哭闹伴有抵触情绪,最终不得不接受治疗;完全抵触:患儿一直哭闹,不听家长及医护人员的话,无法开展任何治疗工作。接受率=完全接受率+部分接受率。②护理满意度:在治疗结束后由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医嘱接受率比较
两组患儿医嘱接受率比较,研究组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儿科疾病一直都是临床十分关注的一项内容,因为患儿年龄较小,身心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易受内外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容易罹患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对于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5]。患儿患病住院之后,与其接触最多的就是护理人员,而护理人员的行为和语言会对患儿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合理应用肢体语言对临床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肢体语言是使用身体动作、姿势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可以弥补语言交流中的不足。目前,临床上仍然将常规护理作为主要护理措施,但其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无法达到患儿家属以及医院对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肢体语言沟通是近几年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的新型护理模式,此护理方法主要倡导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对患儿的日常护理中巧妙应用肢体语言,能够有利于缓解患儿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存性。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通过触摸、微笑、鼓励、目光的交流等多种肢体语言沟通技巧,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患儿的重视关心程度,也能减轻患儿恐惧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外,在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适度使用肢体语言,可以提高与患儿及其家属信息的有效沟通,增加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缓解护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患儿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身心健康。同时,肢体语言沟通也能使护理人员更加细致、全面的评估患儿的生理病理状况,顺利地开展工作,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选择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医嘱接受率,也能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安全、操作性强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敦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0):4074-4075.
[2]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3]刘昕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9):92-93.
[4]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
[5]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论文作者:张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患儿论文; 肢体论文; 语言论文; 小儿论文; 护理工作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