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梅 海南省澄迈县老城中心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向纵深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必将朝着更加注重教学科学性和高效性的方向发展,这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能够带给学生在知识把握、能力提高方面的影响系数,基于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以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重点阐述和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设问题,基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具体的优化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改革
众所周知,学校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问题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永恒话题,无论哪个国家,不管什么时期,通过创新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是亘古不变的问题。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学校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学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将教学的基本目标定位于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也是教育教学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中,如何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重要的命题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其实有两个基本的价值评价考核机制,即或在一定的教学单位时间内相对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或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单位时间较短,即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较为理想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持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行文将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主题,简要阐述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优化改进措施,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新课程改革语境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要以教改为契机,积极落实教学改革的精神,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尊重和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国家统一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是较为完善可行的教学模式的落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因此小学数学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以教改为基础、以教改为契机,广大数学教师要积极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使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现及时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作为学校和主观单位,要以变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和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优质课等方式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言,小学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教学活动中“满堂灌”、“一言堂”等陈旧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假如你星期天自己去小卖部买铅笔和棒棒糖,一个铅笔是1.2元,一个棒棒糖是0.5元,你需要一个给售货员多少钱?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加法,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以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通过这样类型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是课堂的主体。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积极实现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整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更加丰富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众所周知,当下社会已然是所谓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成为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体时代,学校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吸纳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有效整合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持续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信息化技术所具备的优势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新模式。
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如在小学阶段学习“大数量”这一板块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大数量”之“大”,教师在备课其间就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客户端寻找并下载相应的视频资料,如关于介绍太空中一般以光年为单位计量的星球之间的距离的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展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数量,其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拿大数量与生活中常见的数量进行比较。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商探究的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基于新课程改革语境的小学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转变教学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新模式,通过这两个基本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可以有效培养和锻炼学习的核心素养,通过长期的坚持,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将得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将实现有效发展。如在一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随时就相应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是短时的,也可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课外动手制作数学几何模型并对几何图形特性进行相关探究归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高,最终服务的是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资料:
1、张淑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造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22期。
2、陈斌,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华夏教师》,2017年14期。
3、杨顺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欧喜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01期。
5、王欢,关于农村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河北省献县XX小学为例,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论文。
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最后,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反拨效应的衡量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基础。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反拨效应;衡量模式
反拨效应在语言测试学界是属于比较新颖的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近些年获得的关注度及重视度不断提升。通过近些年国内外语言界对语言反拨效应的研究发现,竟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外语教学与测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笔者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反拨效应的衡量模式进行研究十分的关键及必要,相信只要运用的足够合理,对于学生四级考试成绩的提升及学习效果的提升都十分的有帮助。
一、反拨效应概述
1、概念
所谓反拨效应,即语言测试对相关教学活动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于国外研究者而言,会通过对“反拨”的概念进行着重性的系统探讨,探索它是否存在可能性较高的作用方式,旨在为实证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论框架。而国内研究者则与此不同,比较善于在国外理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英语测试对英语教与学产生的反拨效应进行探讨。但无论是在国外研究者还是国内研究者的实证研究中,都并未针对某一特定考试来探讨衡量反拨效应的方式及标准,导致研究结果并不全面,总是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色彩。在1996年时Bailey曾说过,对反拨效应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阻碍性问题是如何衡量测试的反拨效应。所以,本文需要对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与内容结合起来,以此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较强强与完整性较强的反拨效应衡量框架。
2、具体分类
语言测试对于语言教与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其中的影响方式及工作机制中包含的复杂运作过程也是必然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反拨效应”词语真实反映了测试对于教与学产生的复杂影响机制,其中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从本质角度来分析,一般会分为正面与反面反拨效应两种类型。正面反拨效应和其词语的表意相同,即语言测试给教与学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可能会使教与学获得好的改变,负面反拨效应则和正面反拨效应的意思相反,即语言测试给教与学带来的负面性影响,会局限教与学的顺利推进。而本文之所以研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反拨效应,其目的在于淋漓尽致的发挥正面反拨效应的作用,规避负面影响,但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大的问题,即如何衡量语言测试产生的反拨效应。Wall和Alderson曾在1993年时突然意识到需要对反拨效应进行细节化的处理,所以在当时曾提出了15条假设性的反拨效应理论,此15条假设理论内容,包含的范围十分的广,涉及教学、学习及测试这三个大的方向。如下表(表一)所示:
教学
(1)测试对教学会形成影响;学习
(2)测试对学习会形成影响;
内容与方法(3)测试对老师教的内容会产生影响;
(4)测试对教的方法会产生影响;(5)测试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会产生影响;
(6)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会产生影响
速度与顺序
(7)测试对教学时的速度及顺序会造成影响;
(8)测试对学习时的速度与顺序会造成影响;
数量与质量
(9)测试对教学的数量及深度会造成影响;
(10)测试对学习的数量及深度会形成影响;
态度与行为
(11)测试会对教与学整个过程的态度会造成影响;
表格中是对教学、学习两个方面的假设,还需要对测试的本质进行假设:即
(12)测试如形成重要成果是否会出现反拨效应;
(13)测试如不能形成重要成果就不会存在反拨效应吗;
(14)测试产生效果的范围只局限于师生两者;(15)测试产生效果的范围只局限部分师生,另外一些不会发生影响。所以在1996时Bailey将就此15条假设性反拨效应理论与Hughes的参与-过程-结果模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以此来构建出了系统性较强的反拨效应研究框架。其中,参与者受测试的直接影响较大,涵盖的范围较广,上至研究者,下至学生,而反拨效应产生的影响也与此对应,也是上至研究者,下至学生。上面表格中的2、5、6、8、10几条测试是对学生反拨效应的研究,表格中的1、3、4、7、9、11几条测试是对课程等多方面反拨效应的合理研究。
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概述
只有测试的结果对教或者学的过程产生积极影响时,才会发挥出对应的反拨效应。所以需要明确上述15条假设性反拨效应只能用到较为重要的测试过程中。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权威性测试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测试结果会直接对学生能否毕业、考研及顺利就业产生影响,也就是产生相应的反拨效应。随着近些年我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不断改革,其中较多题型的比例都发生了变化,以此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具体题型如下表(表二)所示:
根据对此表格的具体分析可知,想要构建具体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反拨效应的具体衡量模式框架,就需要将此表格与Wall和Alderson提出的假设理论及Bailey的“PPP”模式三者进行完美的结合。
三、具体衡量模式的分析
如对表一的分析能够发现,教学者和学习者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教学参与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必然会对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教与学的速度和顺序、教与学的数量和质量及教与学的态度和行为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所以可以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测试内容、题型及分值比例来构建有效的衡量框架。
1、四级考试内容存在的反拨效应
此表格(表三)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内容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研究范围包括的十分的完整,如写作、阅读、翻译及听力四个大的部分,并从内容和方法、速度和顺序、数量和质量及态度和行为四个大的维度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如现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听力中已经拓展了短篇新闻环节,这给学生研究英语国家的原声文化提供了有利契机,学生能从此听的环节向听力的学习方法、内容及顺序等方面拓展,将短篇新闻听力测试对学习者产生的积极反拨效应发挥了出来。与之相同,从老师听力教学方面的各种变化,可以分析其是否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此角度能证实研究该测试内容对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此研究结果必然会对教与学者提供有利的参考,有益于规避负面反拨效应目的的实现。
2、四级考试题型存在的反拨效应
四级考试题型一般分为两种,即客观题、主观题,如表格2的展示可知,客观题又分为选择题、填空题与匹配题三种类型,所占的分值有百分之七十之多;主观题又分为翻译及写作两方面。不同题型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顺序及效率等方面会造成影响,当然也会对老师的教学过程造成影响。所以要针对不同题型对英语四级考试的反拨效应进行探究,此研究结果必然会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发展提供有效改革参考,从而制定出更具科学性的考试题型。
3、四级考试分值比例存在的反拨效应
四级考试中各考试内容所占比例不同,难免会影响教与学的重视程度,所以需要针对此来研究其反拨效应,分析其正负面效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反拨效应的衡量模式需要从三点着手。第一,结合英语语言测试的内容特征来进行,以此来探讨语言测试对学习者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等方面会产生哪些反拨效应,不断减小研究的范围,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的得以呈现。第二,结合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特征来进行,分析客观题型、主观题型是否能对教与学的过程形成反拨效应,此研究结果对于四级考试的创新改革极为重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正面反拨效应。第三,结合英语四级考试的分值比例,观察教与学强调的重点是否存在反拨效应,并对存在的正负反拨效应进行探讨,以此来达到最终提升教与学质量的目的。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反拨效应是复杂性非常高的作用性机制,实证研究过程需要使语言测试和某方面进行结合,这是确保研究结果实现精准的必然途径。当然对四级考试反拨效应衡量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发挥正面反拨效应,规避负面反拨效应,因此需要对致使反拨效应形成的复杂因素进行了解与掌握,真正为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浅谈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反拨效应——以翻译教学为例[J]. 杨晓青.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4):31-32.
[2]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J]. 邓卉青.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5):272-273.
[3]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新探索——《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内容与方法》介述[J]. 郑新民.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5(04):73-75.
论文作者:曾海梅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月总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效应论文; 测试论文; 高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与学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1月总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