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辉[1]2008年在《芪龙颗粒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设计和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脾脏切除术可使70%以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数量稳定在安全水平,约30%患者使用这些措施无效,这部分患者即属于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范围。RITP具有效果差、易反复等特征,故治疗非常棘手。药物联合是RITP治疗的一大特点,但文献报道疗效差异很大,且治疗周期较长,停药后复发率高,不良反应明显,药物毒副作用导致的危害可能高于疾病本身,同时,部分药物价格昂贵,使相关的治疗费用上扬,也限制了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RITP前景可观。联合中医药治疗,可使RITP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维持在安全水平,并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就中医药临床研究而言,存在①辨证论治无明显规律可寻;②临床研究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重复性有待提高;③安全性研究有待深入等不足,难以真正体现中医药的内在价值。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们提出“气虚血瘀”是RITP的主要病机,并拟定了“益气活血”的治则,为了客观地证实芪龙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RITP的临床疗效,我们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目前公认最先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思路,严格临床病例纳入、排除标准及疗效评估标准,并制定临床病例报告表,进行多中心临床观察。本课题因此被首都医学发展基金批准为2005年度中医临床研究自主创新课题(课题编号:SF-2005-031)。课题目前尚未完成,在具体的临床试验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完善自我,芪龙颗粒治疗RITP的客观临床疗效有待在课题完成后进一步揭示。
谢欢来[2]2017年在《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PLT、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09年国内正式进行了更名,其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引起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其发病率为0.46/10万,20%-30%ITP患儿逐渐演变成持续性、慢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临床治疗中运用糖皮质激素与静脉丙种球蛋白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因此,积极寻找治疗ITP有效的方法是必须的。导师以自拟"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满意。因此,我们提出扶正解毒方能调理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多种发病机制如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这一假说,拟以血小板相关抗体为切入点,借助导师前期对血免疫细胞亚群的相关临床研究,客观评价扶正解毒方在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治疗和机制研究中的价值,为ITP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就诊儿童中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30名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观察周期:观察12周,随访4周。干预措施: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名儿童随机分为A、B两组。A为治疗组,予扶正解毒方协同小剂量激素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干预;B为对照组,予中药模拟剂协同小剂量激素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干预。两组受试者皮肤及黏膜出血明显者,辅助多维片、复方芦丁片治疗。观察指标:入组当天:A、B两组必须首先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治疗前(入组当天)完成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主要观察指标(血常规、血小板相关抗体)。2/4/6/8/10周:A、B两组进行体格检查,完成血常规。12周:A、B两组进行体格检查,完成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主要观察指标(血常规、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1.两组PLT整体走向是为上升趋势,对照组中个别患儿PLT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前PLT均值相近,但随治疗周期展开两组PLT均值拉开距离,相比来说治疗组较对照组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且更为平稳。2.治疗组:总有效9例(64.3%),完全反应8例(42.9%),有效3例(21.4%),无效5例(35.7%);对照组:总有效4例(28.6%),完全反应0例(0%),有效4例(28.6%),无效10例(71.4%);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相比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治疗组疗效优势更为明显且更为平稳。在临床观察周期中,未发现两组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有任何不良影响,提示两组干预措施临床安全性均比较好。3.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较低,可能与样本量太少及本研究对象特殊有关,具体的原因尚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讨。对四种抗体进行统计发现,血小板相关抗体大部分数值均有所下降,相比来说治疗组下降例数稍多一些,但两观察组检测的四种抗体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差异也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扶正解毒方一定程度上可对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影响,但其变化差异并不显着,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不排除可能为观察周期及监测次数对本研究造成的影响,具体原因仍尚需进一步探讨。另外有相关报道过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值与血小板寿命及血小板计数呈负向的关系,本研究数据并无直接表明,其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结论1.扶正解毒方能安全、平稳、有效地提高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的血小板数目,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2.扶正解毒方对血小板相关抗体在一定程度产生影响,具体作用机理尚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及探讨。
谢欢来, 余惠平[3]2017年在《中医药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一种,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近年来中医药发挥其独特优势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不仅发展了一批优势病种的治疗及相关研究,而且为很多慢性病、疑难杂病给予了希望,运用于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收效突出,该文对其运用中医药治疗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并给予了展望。
郎海燕[4]2012年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文中指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血液系统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糖皮质激素是其一线治疗首选药物,但一部分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另有部分患者长期使用产生激素依赖及激素抵抗,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他疗法诸如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等疗效有限,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ITP属于中医“血证”等范畴,临床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为基本病机。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ITP患者以“气血两虚、气不摄血”型为多,结合兼有血瘀的证候特点,确立“益气养血活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活血方”为治疗药物,观察治疗了40例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初步总结了临床疗效。根据研究方案,将符合ITP诊断标准与中医“气血两虚、气不摄血”证型标准的45例患者纳入临床观察,疗程结束时,可供统计的有效病例40例。研究结果显示:①按ITP疾病总疗效标准,显效3例,占7.50%;良效16例,占40.00%;进步19例,占47.50%;无效2例,占5.00%;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47.50%与95.00%。②按ITP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1例,占2.50%;显效31例,占77.50%;有效8例,占20.00%;无效0例,占0.00%;证候改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与100.00%。③临床症状总评分从治疗第8周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出血症状各单项症状评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从治疗第6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疗程结束后,各单项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④血小板计数从治疗第2周开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疗程结束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⑤治疗后骨髓颗粒型、裸核巨核细胞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髓产板型、幼稚型巨核细胞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益气养血活血方对18-60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18岁、>60岁患者,对中度、重度病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轻度病情患者。除此以外,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均无明显影响,P>0.05。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最终临床疗效均无明显影响,P>0.05。⑦应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过程中,仅10.00%的患者出现咽痛、便秘等不良反应,治疗均未受影响。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ITP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好,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尚待后续试验进一步探讨。
陈瑶[5]2011年在《激素依赖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种免疫介导的以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引发的常见出血性疾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是治疗的首选药物,但随着剂量减撤,部分对激素有效患者血小板下降而疾病反复,逐渐呈现激素依赖,从而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患者对目前常规的克服依赖手段,如有创的脾切除,毒副作用明显的细胞毒性药物,价格昂贵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及靶向疗法等不易接受,目前尚未很好解决激素依赖问题。中医院血液专科接诊的患者多数来自西医院服用激素而依赖,均系难以接受上述疗法,特此寻求中医药介入予以克服。对于激素依赖的认识与干预,现代中医也多从肾虚立论,主要在于消减由于依赖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且均出自激素依赖性哮喘、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对于本病的激素减撤、稳定血小板计数等文献稀少,效果不肯定。因此,对中医演变规律和证候的分布情况有总体的把握,然后在辨病与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遣方用药是中医药介入激素依赖性ITP治疗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数据是缺如的。而本课题对于填补目前国内的研究空白,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激素依赖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激素依赖性ITP中医证候规律及激素依赖与中医证候变化之间关系。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或住院部诊断为激素依赖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进行分析,填写证候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激素依赖性ITP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激素依赖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结果共收集病例10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74例,男女比例为:1:2.85;年龄最大80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37.41岁,中位年龄为32岁。中医证候方面,共聚类出肝阴虚证、肝阴虚化火证、肝郁气滞证、脾气虚证、脾阳不足证、肾阴虚证、血瘀证、风湿袭表证等证候群。其中85%的病例聚类出脾气虚证候,70%为肝阴虚证,66%为血瘀证,15%为肾阴虚,11%为肝郁气滞证、风湿袭表证,8%为肝阴虚化火证。结论虚证类证候包括肝阴虚、脾气虚、肾阴虚。其的演变规律和激素应用和减撤相关。激素乃助样之品,长期应用易导致阴虚、气阴两虚。随着激素的减撤,逐渐演变成脾阳不足证。提示激素依赖性ITP患者在激素减撤过程中,应预见性地关注可能出现肾阳不足的证候而提前干预。实证类证候主要包括瘀、湿、气滞、血热,其中聚类出的血瘀证结果比例高,符合文献研究中ITP治疗经验对血瘀证贯穿始终的陈述;湿邪的致病特点与激素依赖性ITP病程特点一致,且岭南地区气候多湿,应重视治湿之法的应用。血热证是在阴虚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提示治疗上不能一味地追求凉血药物的应用,需兼顾治疗后所带来虚证的存在。四大类别的聚类结果中,都出现情绪低沉、善太息、乳房、两胁胀闷不适等症状。提示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过激,导致肝郁气滞的证候。
孙蕊芸[6]2016年在《“鸡尾酒”疗法对儿童持续及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Thl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对持续及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为切入点,从细胞免疫角度探索儿童持续及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儿血小板(Platelet, PLT)、Th17/Treg水平的变化,阐述“鸡尾酒”疗法对该病的作用机制,为儿童持续及慢性ITP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及有效方法。方法以22例持续及慢性ITP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人,女13人,年龄2-11岁,平均为(6.14±2.91)岁,使用“鸡尾酒”疗法治疗12周。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白细胞介素-17、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p3)水平。应用ITP出血分级标准,评价出血症状的变化,评价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使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明确“鸡尾酒”疗法对儿童ITP患者治疗有效率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1、“鸡尾酒”疗法治疗儿童持续及慢性ITP疗效满意,治疗12周,总有效率63.6%,其中完全反应54.5%,有效率9.1%。随访4周,完成随访12例(12/22),总有效率66.7%。2、实验证实了ITP儿童患者的体内存在Th17/Treg(IL-17、Foxp3)比例失衡,向Th17漂移,经过12周治疗后Th17/Treg(IL-17、Foxp3)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经过“鸡尾酒”疗法治疗后,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有所改善,ITP出血分级评分降低,其中评分由2级降至0级者占10.5%,评分由2级降至1级、由1级降至0级者占63.2%。4、“鸡尾酒”疗法安全性高,治疗22名儿童患者,未发现安全性观察指标异常,部分患者出现轻微反应,例如大便干、口腔溃疡,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注意饮食调护后上述症状均能改善。结论实验发现ITP儿童患者体内Th17水平增高,Treg水平下降,Th17/Treg比例失衡并向Th17漂移,提示Th17/Treg失衡引起的免疫失耐受在持续及慢性ITP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经过12周治疗后,ITP儿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上升,总有效率63.6%,临床疗效确切。同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Th17、Treg(IL-17、Foxp3)水平的变化,发现Th17/Treg(IL-17、Foxp3)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此推测“鸡尾酒”疗法治疗ITP的机制可能在于改善Th17、Treg水平,纠正Th17/Treg比例失衡,恢复正常的免疫耐受水平。经过“鸡尾酒”疗法治疗后,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症状减轻,ITP出血分级评分降低,说明“鸡尾酒”疗法能提高血小板功能,改善ITP患者出血症状。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提示“鸡尾酒”疗法安全性高。
孙淑艳[7]2011年在《紫癜圣愈散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瘀血内阻型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紫癜圣愈散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瘀血内阻型患者前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表达比例的变化,进一步探讨CITP的发病机制,明确该药的有效率及作用环节。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CITP病例60例,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门诊及住院处,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中药紫癜圣愈散治疗,对照组给予激素泼尼松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证候学积分以及不良反应,以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个疗程。结果:紫癜圣愈散治疗ITP总有效率为73.33%,中医证侯改善率为93.3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D4+CD25+FoxP3+Tr细胞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临床证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癜圣愈散治疗瘀血内阻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可能通过调节C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水平,恢复患者体内细胞免疫抑制功能,而达到升高血小板的目的。
李慧明[8]2013年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文献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总结现有的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试验研究中方法学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为临床医生未来的临床试验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上述数据库中无法下载或者未收录的相关期刊、会议论文、各大院报及校报等。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5.0软件对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其中中医组24篇,中西医结合组42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及安全性评价如下:1.所有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只有6篇文献的随机分组法是采用随机数字表,1篇文献采用单盲法,所有文献均未交待双盲法、分配方案隐藏;2.Jadad评分表结果显示2分的文献有6篇,0分的文献有7篇,1分的文献有53篇;3.从观察的10篇文献报道与分析的不良反应来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单用西医药低。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优于单用西医药:2.中医药降低血小板抗体PAIgG优于单用西医药;3.对升高血小板计数程度,中医药与单用西医药结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比单用西医药更能有效的升高血小板计数。结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和安全性高于单用西医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各个试验存在的偏倚较大,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尚不确定,缺乏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今后的临床研究应注重临床试验设计,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应当盲目过分依赖两者分析结果。
张瑞林[9]2012年在《升板消癜方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升板消癜方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治疗组予升板消癜方联合强的松治疗;对照组采用强的松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骨髓象、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及患者抑郁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8.9%,对照组总有效率63.9%,均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提升血小板数目,在治疗一个月时,两组血小板升高相当(P>0.05),但在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在升高骨髓产板型巨核细胞的数目以及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方面优于对照组(P<O.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升板消癜方能明显升高患者血小板数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吉如[10]2011年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升血小板胶囊在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疗效。方法:125例成人慢性ITP患者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小于50×10~9/L及血小板大于50×10~9/L两大组。血小板小于50×10~9/L患者85例,按人院顺序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升血小板胶囊及泼尼松治疗,单用糖皮质激素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血小板大于50×10~9/L、无明显出血征象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单纯中药治疗组与观察组。单纯中药治疗组给予生血小板治疗,观察组未用任何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单纯予升血小板胶囊治疗对ITP患者有一定疗效。结论:升血小板胶囊对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有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芪龙颗粒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设计和实施[D]. 李万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2]. 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PLT、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D]. 谢欢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3]. 中医药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进展[J]. 谢欢来, 余惠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 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D]. 郎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5]. 激素依赖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 陈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6]. “鸡尾酒”疗法对儿童持续及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Thl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D]. 孙蕊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7]. 紫癜圣愈散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瘀血内阻型患者的临床研究[D]. 孙淑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
[8].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系统评价[D]. 李慧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9]. 升板消癜方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D]. 张瑞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10]. 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C]. 王吉如. 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 2011
标签:中西医结合论文; 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血小板论文; 对照组论文; 激素论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 抗体药物论文; 中药论文; 药品论文; 中医论文; 鸡尾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