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健 湖北省利川市第三中学 445418
【摘要】众所周知,“导学案”有别于教案和学案,在关注教师“导”的同时强调“学生获得”,追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导学案”是教学设计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本文从中学历史导学案编写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谈起,探讨了中学历史导学案编写与应用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学案;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5-120-01
一、中学历史导学案编写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牵”取代“导引”
导学案应用于教学,其立足点在于“导学”,通过“导学”,建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保持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导学案编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导引”学生主体学习的时候,“度”的把握非常重要。“导”得太多,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二)忽视课程的三维目标,“练习”取代“导学”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本意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承若干个板块,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将本应是充满神秘之美和生活去没得历史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时最大的问题”最能实现培养人文精神的历史学科的导学案常常由一张张或大或小的试卷构成,其常见的结构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也就是高考的基本题型。“考点检测”、“三年高考”、“两年模拟”、“变式训练”等等,应有尽有。不可否认,题目本身只要质量较高,也可以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既注重认识过程,也注重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意识很少被体现出来,以这种形式编写的导学案剥夺了学生选择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情意发展,使其成为训练学生应对各种试题的方法与技巧的主要途径。
(三)忽视教学的基本概念,教案学案一体化
导学案与教案、学案的差异,这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却常被混合使用,甚至出现三者合一的趋势。该趋势认为通过三者的有机统一,可以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避免重复劳动,理想化地把教师的備课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化在一张纸上。
然而,教师“必须是作为自然过程之人格成长的促进者。学习,不是教师创造的产品,而是自己生成的,教师应当发挥这种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相应的、能够实现自主选择的社会环境”。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正是为了营造这种学习环境,而学案导学法这种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以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有效教学方法。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这一教学模式唯一的方向,因此它不能承载教案的使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中学历史导学案编写与应用的解决对策
(一)导学案设计的单位以单元为佳
历史主题是新课程内容组织的单位,也是体现其教育价值的载体。从历史主题或专题整体规划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相关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生、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认识与理解历史的教育价值。以主题为单位的导学案设计,至少要增加两个内容:一个是主题知识结构和课文知识结构,一个是主题的历史认识和感悟。前者可以设计有空缺的框图结构形式,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握其结构问题,后者可以在提供有提示语的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心路历程。如宋元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与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与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是,通过学习,自己对宋代政治最深的印象是 。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是。你对宋元时期的商业贸易、都市生活和文学有怎样的印象?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作业设计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导学案设计的作业,除涉及基本的历史事实外,更要注意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拓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如《辛亥革命》一课,可以要求学生在整理孙中山大事年表的基础上,分析其民主革命的主要实践活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作用;可以从主题涉及的史学问题或者是现实问题入手,要求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应用,对相关的历史问题作出说明和论证。例如,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次巨变。请同学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搜集材料进行论证。作业的布置应当有弹性,除了基本内容外,提高或拓展型的内容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程度的试题,让学生以选择方式进行作答。
(三)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导学案设计中提出完成导学案的标准和要求,以促进学生在预习和复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有如下要求:
1.课前预习:A、课前主动预习,已完成教材阅读和导学案;B、课前有预习,基本完成了教材阅读及50%以上的导学案;C、课前没有预习,基本没有完成教材阅读和导学案。
2.学习探究:A、参与讨论的情绪高,讨论中积极发言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B、参与讨论的情绪一般,讨论中偶有发发言,被老师提问后能基本作答;C、无参与讨论的兴趣,也没有尝试回答老师的提问。
3.随堂测评:A、80分以上;B、60分~80分;C、60分以下。
4.课后延伸:A、及时完成导学案的整理和知识结构的梳理,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或向老师、同学提出了疑问并进行了讨论;B、及时完成导学案的整理和知识结构的梳理;C、下课了,学习活动也就结束了。
(四)动态地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发现预设的目标、学习活动有问题,这就需要及时地做出调整。导学案最好是自己设计,可以参考相关的的资料和内容。导学案形式最好是活页,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中。老师可以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导学案的知识结构,可以调整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的或收集到的创新题编入导学案,并追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以及时指导和总结。学生可以借助导学案,在吸取课堂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导学案上的活动安排,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01.
[2]刘大中.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04):141.
[3]周文峰.高中历史课堂导学案设计优化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7,(22):55-56.
论文作者:陈华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学案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能力论文; 基础上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