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夫子之道:在经典中生发信心论文

编者按

《论语》是“述而不作”的孔子思想最直观的表达。2500年来,其中的智慧早已成为中国读书人的精神故乡。作为儒家经典代表著作之一,《论语》体现了孔子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哪些“道”?这些“道”对于今天的世道人心有何价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刘强。

《论语》与夫子之道:在经典中生发信心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张恒

对《论语》的四点认知

:《论语》成书迄今已2000 多年,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籍之一,对《论语》的解读也已经不胜枚举,就您个人来说是如何理解这一儒学经典的?

刘强 :怎么读《论语》,既是方法论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历来讨论较多,误读曲解也不少。就个人而言,要想读好、读懂、读通《论语》,要有几点认知。

第一,《论语》开启了六经之后“述作并举”的一个崭新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在此之前六经皆属王官之学,经典的编著一向都是圣人的专利,所谓“圣人作,贤人述”,即使大圣如孔子,也只能谦虚地说自己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随着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传播“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理念开始,古代中国才有了私家及民间独立述作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土壤。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的,这正是孔子兴办的私学从酝酿、发展到成熟、收获的标志,弟子们集思广益、“相与论纂”、著书立说、再造经典的壮举,差不多可以视为新兴的私学相对于官学的一次反动,开启了后世私家著述之先河。

:《论语》作为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辑录,字里行间闪烁着先贤智慧与人性的光芒。这其中体现了孔子或儒家的哪些思想?

第四,我们现代人读《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切勿先入为主,以今律古,失去读书人本该具有的“虚心切己”的态度和“转益多师”的美德。要知道,近百年以来的主流思潮就是反传统,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反传统的传统”。读《论语》这样的经典,光“用心”还不够,还要“虚心”。

:“夫子之道”,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人之道”?

学会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手段的侧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学会学习由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大要求组成。将其与一线语文识字教学实践相结合,即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扩大学生识字来源,这与新课标中对语文识字教学的目标界定相吻合,与核心素养要求相适应。

《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第二,《论语》绝不是大杂烩,是一部纲举目张、首尾一贯、次第清晰、张弛有度的精心结撰之书。正如近世大儒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所说:“读《论语》,贵能逐章分读,又贵能通体合读,反复沉潜,交互相发,而后各章之义旨,始可透悉无遗。”“逐章分读”与“通体合读”,一语道破了《论语》篇章结构的张力。

HEART评分和改良早期预警系统评分在急诊胸痛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比较………………… 喻龙姗 何宗保 王高生 等(6)831

图为刘强在贵阳孔学堂解读《论语》。(孙晋芳 / 摄)

夫子之道也是君子修身之道。孔子对君子的阐释与《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实际上,从孝悌根本到忠恕之道,从“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到祭礼诚敬,从“君子从道不从君”的治平思想到“中正守常,过犹不及”的中庸智慧,都离不开“人之道”。正如《论语·宪问》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讲求“向内的修养”;在为人处世上,我们要做到“知义”。

第三,《论语》并非知识性文献,而是传统文化理念及价值体系建构的真实律动,里面既有隐而不显的本体论观照,又有“下学上达”“一以贯之”的修养功夫论。虽然全书不过一万六千字,却充满了生活阅历、情感经验和价值判断。

主人公Pi由于父亲是印度一家动物园的管理者,从小在动物园中长大,对动物园对于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深有研究,他驳斥了世人把动物园里的野生动物放归野外的说法,用大量事实证明野生动物在动物园内会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和保护,每个野生动物都有不允许其他物种进入的属于自己的“地盘”,而动物园的管理会给野生动物们充足的生存空间、规律的生活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进一步证明野生动物渴望与人类和谐共处,并且在动物园这一机制下,野生动物依赖人类的管理与帮助。

刘强 :儒家的道,其实是人之道,指的是通过体察天道、地道之后,形成的对人道的探讨、追寻和践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人的优化、雅化、良化、深化;国学的本质是“人学”,传统文化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躬身践行;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即培养人、感化人,使之行事有君子之风。

刘强 :与西方文化重哲学思辨与逻辑推衍不同,中国文化追求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可以说中华文化念兹在兹的不过是一个“道”字。在《论语》一书中,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孔子的言行思想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其中就蕴含八种“夫子之道”,包括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义、诚敬、治平、中庸。举个例子,在《论语·宪问》中子路的君子之问,孔夫子就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点明修身之要,可以看出儒家总是肩负着安人、安百姓的责任理念,并且讲求先治己,再治人。再一个例子,“学习”两个字出自《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重点在“习”,不仅需要温习也要求大家要做到知行合一。

随机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13级临床和基础医学等专业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60名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5~7人。

人人都是儒家

:对于现代人来说,应如何正确看待并理解《论语》?

刘强 :当下学者对于所谓“现代性”问题情有独钟,但与此同时又仅仅将“现代性”问题停留在所谓中西对比上,所谓中国的就是传统的、古老的、守旧的,所谓西方的就是现代的、时髦的、先进的。这种思路阻碍了我们很多人对自己民族传统的正确理解,好像我们的古代传统就不具备现代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论语》常读常新,不读经典,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不知“道”在哪里。比如《论语》里对修身之道的论述,对我们来说就有启发:应惩忿窒欲、谨言慎行、内省自反、克己慎独、改过迁善。所以就像程子所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读经典应当“切己、贴切”,否则很多人读了却似不曾读。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没有文化,怎么会有文化自信呢?我们要在阅读经典中生发信心,文化要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开拓未来。正如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在文化的“天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儒家,每个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都应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温情和敬意。

第三个阶段是在洞穴外的光天化日之下。这个被解放的人不但被迫观看洞穴内的火光和墙头的器物,而且被迫走出洞穴。在洞穴外他又一次因为阳光刺眼而眼冒金星、无法看清。他无法一下子看清无蔽的事物,而是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首先可以看到阴影,然后可以看到事物在水面上的倒影,接着能够看到事物本身。就事物本身而言,他也是先比较容易在晚上的星光和月光中观看较为暗淡的星星和月亮,最后才能在白天直接观看太阳。而这个太阳,正是使得一切事物得以被看见并且使得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的原因,是最无蔽者。[5]209-211

刘强:每个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都应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温情和敬意。(孙晋芳 / 摄)

(责任编辑 / 袁燕)

标签:;  ;  ;  ;  

《论语》与夫子之道:在经典中生发信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