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农业投资主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过去的国家、集体为主的单一投资组合转变为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金融部门信贷资金为支柱,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基础的多元化资金投入的新格局。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由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和深化,农户在新的投资主体结构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其资金的投入量已占农业资金投入总量的40—60%(杨明洪,2000),其投资能力和倾向对农业投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中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农户的投资会取代国家和集体而成为农业投资中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农户的投资行为以发挥农户微观投入的潜力和优势,保护和激励农户对农业生产持续投入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户投资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户投资和各个因素间关系,为现实中保护和激励农户投资提供参考。
二、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的关系
农户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收入,显而易见农户收入是影响农户投资的一项基本因素。直观上来看,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应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通过不同年份的纵向分析和各省份之间的横向分析来为此提供佐证并发现其相关程度。
(一)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关系的纵向分析
在此,笔者通过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注:本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作为农户投资的衡量指标,它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短期投资)和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长期投资)。)来分析农户投资和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将1985—2000年二者数据整理得表1。
由最小二乘法作线性回归得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12.45十0.27x
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0.98
其中x:农户人均纯收入y: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从1985—2000年16年的数据得出的线性相关系数R达0.98,显示出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在较长时期内有极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另外,从表1中第4栏来看,投资占收入的百分比在大多数年份是比较稳定的,波动幅度不大,基本稳定在27%左右,只是近三年有较异常变化,这可能主要由于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这样特殊的扰动因素造成的。通过这一纵向分析可看出,农产投资与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不但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投资倾向是比较稳定的。
表1
年份 人均纯收入 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投资占收入的百分比
(元)
(元) (%)
1985 379.6 98.5 24.8
1986 423.8 114.2 27.0
1987 462.6 121.5 26.3
1988 544.9 162.6 29.8
1989 601.5 183.4 30.5
1990 686.3 183.1 26.7
1991 708.6 214.6 30.3
1992 784.0 234.6 29.9
1993 921.6 275.7 29.9
1994 1221.0373.9 30.6
1995 1577.7517.1 32.8
1996 1926.1587.8 30.5
1997 2090.1599.9 28.7
1998 2162.0566.0 26.2
1999 2210.3528.4 23.9
2000 2253.4608.4 2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和《中国农村统计》(历年)。
由表中数据得到的农户投资与收入的变化图线也可以直观看出二者的关系,如图1。
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变化曲线
图 1
近几年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势,1997—2000年分别为8.51%,3.44%,2.23%,1.95%。扣除物价影响的实际增长率为7.70%,6.04%,5.23%,3.45%,相对应于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下滑趋势,农户投资也表现出增长乏力,甚至在1998年和1999年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分别为-5.7%和-6.6%,虽然2000年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有较大回升,增长达到15.4%,但考虑到弥补1998年和1999年两年的异常下降,近几年总的情况是农户投资增长乏力。尽管近几年农户投资有异常变动,从上述分析的一般性规律我们仍可以肯定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会大大制约农户投资的增长。对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二)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的横向分析
在此通过横向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来分析农户投资和收入的关系。我们将1999年和2000年全国各省份农户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数据整理得表2。
表2
省份 人均纯收入(元)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元)
1999年 2000年1999年 2000年
北京4226.59 4604.55 845.48689.20
天津3411.11 3622.39 659.79808.72
河北2441.50 2478.86 560.67661.55
山西1772.62 1905.61 258.30369.94
内蒙古 2002.93 238.21 732.49833.36
辽宁2501.04
2355.58
670.76930.96
吉林2260.59
2022.50
730.78849.16
黑龙江 2165,93 2148.22
796.201045.40
上海5409.11
5596.37
307.21504.71
江苏3495.20
3595.09
598.40667.19
浙江3948.39
4253.67
644.98815.42
安徽1900.29
1934.57
409.01449.10
福建3091.39
3230.49
486.05609.09
江西2129.45
2135.30
457.30459.47
山东2549.58
2659.20
697.74850.75
河南1948.36
1985.82
421.99506.49
湖北2217.08
2268.59
394.61420.59
湖南2127.46
2197.16
486.27563.83
广东3628.95
3654.48
711.31740.70
广西2048.33
1864.51
564.95618.21
海南2078.46
2182.26
439.61478.77
重庆1736.63
1892.44
306.79401.63
四川1843.47
1903.60
477.41428.53
贵州1363.07
1374.16
268.20317.35
云南1437.63
1478.60
431.41451.85
西藏1309.46
1330.81
262.31228.43
陕西1455.86
1443.86
343.43442.82
甘肃1357.28
1428.68
298.45275.40
青海1466.67
1490.49
322.13448.59
宁夏1754.15
1724.30
773.75813.31
新疆1473.17
1618.06
1177.44
1215.62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和《中国农业年鉴》2001年。
由最小二乘法对1999年数据作线性回归得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418.22十0.05xR=0.22
其中x:农产人均纯收入 y: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由最小二乘法对2000年数据作线性回归得各省份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467.74十0.06x R=0.26
其中x:农户人均纯收入 y: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从以上分别对1999年和2000年作线性回归得到的数据来看,投资和收入存在着弱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尽管线性关系较弱,毕竟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横向)显示了农户投资和农户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观察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两个极特殊的省份,即上海和新疆。上海1999年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分别为5409.11元和307.21元,2000年分别为5596.37元和504.71元。新疆1999年分别为1473.17元和1177.44元,2000年分为1618.08元和1215.62元。 两省份的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大大偏离其他省份的情况。为此我们可以扣
除这两个过大偏离的省份来得到全国横向分析中更一般的结论。扣除上海和新疆后,1999年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191.62十0.14x R=0.65
其中x:农户人均纯收入 y: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扣除上海和新疆后2000年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300.54十0.13x R=0.52
其中x:农产人均纯收入 y: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可见,不考虑上海和新疆两个特殊省份,横向分析中,农户投资和农户收入之间明显显示出较强的正线性关系。此处的横向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纵向分析的结论。对其他年份的同样分析都可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此不加赘述。
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的投资也会相应稳定提高,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会使农业生产投资增长得到可靠的保证。
三、农户投资与农地收益之间的关系
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其投资取向的基本原则是追求投资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户越来越表现为理性的投资者,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是一种利益诱导下的行为,而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可以想象农地收益状况必然是影响农产投资的关键因素。在此我们通过观察1987—2000年的每亩税后纯收益(注:每亩税后纯收益在此为六种粮食平均每亩减税纯收益。)和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的关系来分析农户投资和农地收益之间的关系。将1987—2000年有关数据整理得出表3。
表3
年份 每亩税后纯收益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人均耕地面积 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元) (元) (亩)(元)
198745.30
121.50 2.07 58.70
198856.19
162.59 2.06 78.93
198968.09
183.38 2.11 86.91
1990______③183.05 2.10 87.17
199152.08
214.63 2.18 98.45
199267.13
234.61 2.17 108.12
199372.28
275.71 2.17 127.06
1994179.92 373.87 2.18 171.50
1995219.15 517.06 2.17 238.28
1996155.53 578.76 2.30 255.55
199795.82
599.91 2.07 289.81
1998110.67 565.97 2.06 274.74
199957.00
528.36 2.07 255.25
2000608.40 1.98 307.27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中国农业年鉴》(2001年)的资料整理。
③(注:统计资料缺乏该年数据,故本文在分析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和每亩税后纯收益的关系时略去该年每亩税后纯收益和1991年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项。由于样本容量较大,去除一年数据对整体分析没有大的影响。)
考虑到农地收益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有时滞效应,即农户投资是受上年农地收益的影响,而不可能是受当年农地收益的影响,因为当年的农地收益是发生在投资之后,因此我们在此处分析农地收益与农户投资的关系时,每亩税后纯收益对应于下一年的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即y[,i]+1对应于x[,i]。
在此处的回归分析中,笔者经反复验证,认为采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可以将数据拟合的较好,因而此处采用双对数模型回归分析来解释农地收益和农户投资之间的关系。
设回归方程为lny=lna+blnx,且令v=lny,u=lnx,则有,
将表中数据代入以上各式计算得回归方程为:
lny=ln20.65十0.491nx R=0.70
其中:x:每亩税后纯收益 y: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计算y对x的弹性为:
e[,xy]=(dy/dx)(x/y)=0.49
从以上计算结果看,农户投资与农地收益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对数线性相关关系,弹性为0.49,即农地收益每增加1%,单位耕地农户投资可增加0.49%。我们以每亩税后纯收益和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各年的平均数98.26元和190.05元为基准,可计算出农地收益增加1%的绝对量为0.98元,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增加0.49%的绝对量为0.93元。则我们可得二者绝对量的变化关系为,每亩税后纯收益每增加1元,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会增加0.95元(注:此处的计算是一种粗略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有限年份阶段性的计算。)。可见,在目前情况下农地收益对单位耕地农产投资绝对量的影响几乎是同比例的。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这一结论。
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每亩税后纯收益的变化曲线
图 2
注:横坐标括号外年份对应于每亩税后纯收益,括号内年份对应于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上述分析证实了农地收益状况是农户投资的根本影响因素,提高农户投资积极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地收益水平。然而从表中各年每亩税后纯收益来看,近年来农地收益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基本粮食供应充足等原因,使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尤其1985年以来,几乎呈现直线下降趋势。相应从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来看,农户投资必然表现为增长乏力,有些年份还表现为绝对下降。若考虑物价因素,这一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农地收益的持续下降还导致农户短期投入行为突出,农户的生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基本生活之需要手段,而缺乏对农业长期发展投资足够热情,1995年农户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为62.32元/人,到1998年和1999年却分别只有54.31元/人和57.63元/人(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6年,2000年)。),农户的生产投资与非生产性支出之比一直保持在1:2左右。另外考虑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利益悬殊不断扩大,农业投资环境不利,更加淡化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意识。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对扩大再生产积极性不高,农用资金出现“农转非”现象,并且农户增加的收入绝大多数流向生活领域,表现在投资结构上,农户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比重下降。农户购买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只占三分之一。
农地收益的下降趋势极大地制约了农户投资的积极性,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地收益水平,就很难转变农户生产投入的弱化势头,农户对农业投资还可能继续下降。
四、农户投资与农地规模的关系
关于我国适度农地经营规模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从事农业研究的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妨碍了农户增加农业投资,只有提高人均土地经营规模才能打开农地投资的空间,从而提高农地生产率,降低农地成本费用,发挥规模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土地经营规模有相应的要求,如只有达到一定的土地规模才能使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该说这样的论点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将来我们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是否符合我国当前国情,或者集中到一点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是否真的能增加农户对农地投资、发挥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规模效益,我们认为不能轻易下结论。在此我们通过分析2000年不同省份人均耕地面积与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的实际联系来发现当前我国农户投资与农地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各省份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按不同农民人均纯收入档次——3000元以上、2000—3000元和2000元以下,将31个省份分为三类分别加以考虑(注:此处的划分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的划分。),即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省份之间进行比较。
在此处的回归分析中,笔者经反复验证,认为对三类地区均采用双曲线计量模型,数据拟合的比较好,因而此处对三类地区均采用双曲线模型回归分析来解释农地规模和农户投资之间的关系。
将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的各省份农地规模和农户投资有关数据整理得表4。
表4
省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亩)(元) (元)
上海 0.92 504.71 548.60
北京 0.66 689.20 1044.24
浙江 0.84 815.42 970.74
广东 0.75 740.70 987.60
江苏 1.21 504.71 551.40
天津 1.43 808.72 565.54
福建 0.80 609.09 761.3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计算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
y=81.74十309.20/x R=0.85
其中:x:人均耕地面积y: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将农户人均纯收入2000—3000元的省份农地规模和农户投资有关数据整理得表5。
表5
省份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亩) (元)(元)
山东 1.45850.75586.72
辽宁 3.04930.96306.24
河北
1.75661.55378.03
吉林 5.52849.16153.83
湖北1.44420.59292.08
黑龙江 8.561045.40
122.13
江西 1.17459.47392.71
湖南 1.09563.83517.28
海南 1.01478.77474.03
广西 1.25618.21494.57
内蒙古7.37833.36113.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计算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
y=96.03十441.76/x R=0.87
其中x:人均耕地面积y: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将农民人纯收入2000元以下省份农地规模和农户投资有关数据整理得表6。
表6
省份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亩)(元)(元)
河南1.50 506.49337.66
安徽I.43 449.10314.06
四川1.03 482.53468.48
山西2.37 369.94156.09
重庆1.02 401.63393.75
宁夏3.88 813.31209.62
新疆4.20 1215.62
289.43
青海2.21 448.59202.98
陕西1.66 442.82266.76
云南1.39 451.85325.07
贵州1.06 317.35299.39
甘肃2.43 275.10113.33
西藏2.18 228.43104.7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计算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
y=61.39十632.19/x R=0.74
其中x:人均耕地面积y:亩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以上对三类地区所做的回归分析均显示出农户投资和农地规模间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农户投资是随农地规模负向变化的,即农地规模越大,农户对每亩地的投入反而减少。(注:此处分析的模型和结论只使用于我国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不是一般性规律。如果农地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由于农户投资基础设施和大型农业机械等而产生明显的规模效应时,此模型和结论可能会无效。)这一实证的结论与理论界经常说的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会增加农户投资的结论恰好相反。由此可见有限地增加农户经营农地规模不但无助于农户增加对农地的投入,反而可能会大幅降低农户对单位耕地的投入。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二,一是我国农户收入水平较低,同时可获得的信贷资金有限,农户无力对更大规模的土地进行更大的投资,二是能明显拉动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大型农用机械投资的人均耕地规模至少需要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的水平,而我国目前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在十亩左右的就很少,无法跳跃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和大型机械所需的规模门槛。相反就目前来说,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小越可能通过精耕细作和对土地的精心呵护增加对农地的投入。当然这并不是说土地规模越小越好,因为土地规模不光会影响农产投资,还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若农地规模过小而使劳动生产率过低,代价也是很大的,但此处的分析至少说明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仍很过剩,农民对土地仍很依赖的情况下,片面地追求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是舍大求小的做法,这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户投资水平从而降低土地效能的发挥。因此实际工作中,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不能在较大范围内推行理论上普遍推崇的所谓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这是一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必须遵循的规律。至于因农户经营土地规模过小而不利于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大型农用机械投资的问题,目前只能依靠集体统一经营加以弥补,这正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之一。
五、农户投资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农户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收入和农业贷款。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户投资中大约2/3来自于农户自有收入,1/3来自于农业贷款,可见农业贷款在农户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农户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从上文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关系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农户投资占农户收入的比重已达27%左右,农户收入中27%的农业投资倾向已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农民住房水平和生活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如果农民收入水平没有较大水平的提高(至少近期难以实现),那么农户投资增长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农户获得农业信贷水平的制约。因此,研究农户投资和农业贷款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我们通过观察1990年—2000年人均农业贷款(注:统计资料缺乏历年农户的农业贷款量,此处采用的农业贷款为集体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总共的农业贷款。考虑到农户的农业贷款与总共的农业贷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处所用的农业贷款不妨碍问题的分析。)和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的关系来分析农户投资和农业信贷的关系。我们将1990年—2000年人均农业贷款、人均生产费用及其他有关数据整理得表7。
表7
年份 农业贷款农业贷款占 农村人口数人均农业贷款 人均生产
(亿元)总贷款百分比 (万人)费用现金支出
(%) (元)
19901038.08 6.165 84142 123.37 183.05
19911209.48 5.867 85280 141.82 214.63
19921448.72 5.969 84799 170.84 234.61
19931720.23 5.031 85166 201.99 275.71
19941554.1 3.392 85549 181.66 373.87
19951921.6 3.559 85947 223.58 517.06
19961919.1 2.428 86439 222.02 587.76
19973314.6 3.489 86637 382.58 599.91
19984444.2 4.025 86868 511.60 565.97
19994792.4 3.889 87017 550.74 528.36
20004889.0 3.609 80739 605.53 608.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
由最小二乘法作线性回归方程得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农业贷款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209.20十0.72x R=0.75
其中x:人均农业贷款y: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从以上数据可见农户投资和农户获得信贷间存在很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且线性方程的一次项系数达0.72,即为农户每增加1元贷款,可增加农户投资0.72元。由此清楚地显示出农户投资与农户可获得的信贷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从图3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这一结果。
图3 人均农业贷款与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变化曲线
近年来有不少文献认为农户的农业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名不符实,农业贷款相当大的部分没有用于农业生产而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从而得出农户农业信贷的多少与农户安排农业生产投资并无多大关系的结论。从本文得到的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农业贷款存在很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来看,农户获得农业贷款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户投资的多少。因而要使农户投资有较大增长,使农户获得更多的农业贷款是极为必要的。
从近年来农业贷款的变化趋势来看,应该说有喜有忧。从表4中可以看出总的农业贷款和人均农业贷款近年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0年到2000年分别增长370.64%和390.82%。应该说农业贷款如此大的增长幅度为农业投资的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来看,90年代以来却呈现出下滑趋势,由1990年的6.17%下降至2000年的3.61%。下降幅度达41.49%。究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越来越强调择优性原则,即趋利性原则,贷款所支持的行业必须符合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经济要求,这样使农村信贷投放方向着重于效益好的乡镇企业项目,对农村非农产业投资飞速增长。农行对乡镇企业贷款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农业贷款幅度,非农产业投资无论在绝对量、增长速度上均大大高于农业。截至1997年,农业银行乡镇企业的贷款比重达2/3强,而向农业的贷款为1/3弱,此后虽乡镇的贷款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农业贷款。若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银行商业化步伐的加快,可以想象农业贷款相对下滑趋势还会继续发展。农业贷款对农户投资支持力度不能不令人担忧。要想改变这一局面,为农户投资的增长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出路有二:一是大力提高农业创收水平,提高农户还贷能力,争取银行贷款主动向农业倾斜,这一点虽是长远之策,但在短期内很难有可观的变化。二是国家制定产业利率倾斜优惠政策,采取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等办法,保证农户投资有更宽松的信贷资金来源,从而保护和扶持农业的发展。
六、结 论
本文围绕影响农户投资行为的一些基本因素展开实证分析,得出了各种因素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效果,现将分析的结论总结如下:
农户收入与农户投资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且农户收入中的投资倾向在较长时期是比较稳定的,不断增加农户收入是提高农户投资的可靠保证。
农地收益水平对单位耕地农户投资有较强的正向影响,然而近年来农地收益的下降趋势极大制约了农户投资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地收益水平是提高农户投资积极性的根本出路。
在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下,农地规模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有限地增加农户经营农地规模不但无助于增加农户投资,反而可能会较大幅度地减少农户对单位耕地的投入。当前实际工作中不应在较大范围内推行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来追求理论上所推崇的所谓适度规模。
农户的农业贷款资金是农户投入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二者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信贷资金是否充足很大程度影响着农户投资的多少。针对目前农业信贷相对下降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支持农户增加投资的资金需要。
农户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对农户投资起着实质性影响。延长土地承包期有利于增强农户对土地投入的安全感和信心而提高投资水平。
注释:
⑨实际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增长率是扣除物质变动因素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