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修辞与扬州园林文化_扬州园林论文

对联修辞与扬州园林文化_扬州园林论文

楹联修辞与扬州园林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扬州论文,楹联论文,修辞论文,园林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概要 楹联,作为园林景观的要素之一,与体现园林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楹联高度的文学性和多彩的修辞手法,饱含着汉文化的丰厚底蕴,使园林景观主题突出,意境再现,内涵丰富,意趣盎然。“以园林胜”著称的扬州,无论是湖上园林,还是城市园林,数量众多的楹联,其表达内容和表达艺术都洋溢着浓厚的扬州地方文化气息,包蕴着丰富的扬州地方文化内涵,是扬州历史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扬州园林楹联多角度、全方位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这便是我们从楹联修辞角度审视扬州园林文化深层意义之所在。

一般来说,构成园林景观有四大要素,即:山水林木、楼台亭阁、名胜古迹、楹联诗画。而园林文化正是从这四大要素的综合反映上得到体现。楹联,作为园林景观的要素之一,与体现园林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往往是人们鉴赏园林文化的“向导”。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楹联,在园林文化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就楹联本身而言,它是汉民族特有的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张崇高先生指出:楹联“汲取《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渊博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民间的桃符形式,以及书法的造型艺术,融于一体,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中国楹联大辞典·前言》)从上面的这段话中,我们可知,楹联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汉语修辞为一定基础的。楹联充分体现了汉字、汉语、汉文化的鲜明特征。因时、因地、因景而设的楹联,绘景抒情,叙事写意,使得湖光山色、胜地佳境、寺观祠塔、名泉古井、画阁芳园增辉添色。楹联高度的文学性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它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审美享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为反映多学科内容和修辞艺术的楹联,在园林中本身就是美妙的文化景观。《楹联丛话》作者、清人梁章钜不无感慨道:“天章稠叠,不啻云烂星陈。”

“对仗”是楹联的一个基本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整齐的句式、对称的节奏、和谐的音调。而这些都是以平仄协调为基础的。对仗,就形式而言,是一种句调上的反复;就内容而言,是相反两种事物的互为映衬。楹联对仗这一基本特点,就决定了楹联表达的修辞效果:句式美、节奏美、音调美、反复美、映衬(对比)美等等,语意更为深刻,内涵更为丰富。对仗又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言对、事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不同形式的对仗,使用恰当,可获得不同的修辞效果。

楹联的用字技巧也显示出汉语修辞艺术,它包括嵌字、隐字、叠字、复字、析(拆)字、数字等。视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用字技巧,楹联取得的修辞效果更为强烈。

除此以外,楹联中通常还包含比喻、夸张、拟人、借代、排比、衬托、谐音、双关、设问、反诘、用典等辞格。这些辞格或是从材料上,或是从意境上,或是从章句上,或是从词语上加强了楹联的表达效果。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集联的修辞艺术。所谓集联,指的是或是集碑帖中的字以成联,或是集古诗文句(包括诗词、成语、俗语、格言、典故等)以成联。集联涉及到引用、仿拟等辞格和词序运用艺术。由此而产生的新句、新意,浑成熨贴,符合新的情境,产生新的语言效果,增强了园林文化气息,游览者在纵情山水的同时,也在细细品味古代文化的精粹。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楹联构成的基本特点看,还是从楹联的用字技巧看,还是从楹联所包含的许多辞格看,楹联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饱含着汉文化的丰厚底蕴。而园林楹联正是借助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园林景观主题突出,意境再现,内涵丰富,意趣盎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其园林也十分著名。“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李斗《扬州画舫录》)“园林多是宅。”(姚合《扬州春词》)扬州园林主要包括湖上园林和城市园林。湖上园林,指的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之园林;城市园林,指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庭园山林。城市园林历史上曾有百余处。当今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是个园和寄啸山庄(何园)。无论是湖上园林,还是城市园林,据记载,无一处不缀有楹联,每景点少则一幅、几幅,多则十几幅。湖上园林“北郊二十四景”的集句联(多为唐人诗句),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流传,就达一百六十六联之多。和全国各地一样,扬州园林名胜的这些楹联,又多为名人所撰、名人所书,其表达内容和表达艺术都洋溢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包蕴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我们试从这些楹联的修辞艺术入手,体味一下扬州园林文化的底蕴所在。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王振世《扬州览胜录》)

这是一副对仗工稳、描述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楹联。联中通过动词“依”、“到”把静态事物“花柳”、“楼台”写活,极其传神地显示出一种动态美;而“两堤”、“一路”和“全”、“直”四词语的准确运用,道出了湖上园林的整体风格、特点、布局。由“御马头”经瘦西湖到蜀冈平山堂南麓,十多里的长堤两边,桃树、柳树相间而植、傍水而长,特别是“烟花三月”桃红柳绿,美煞人哉;沿途楼台亭阁接连不断: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冈艳雪、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等,这些秀美旖旎、巧夺天工的二十四景便构成了湖上胜境,妙不可言。不仅如此,这一楹联还向我们揭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些小巧、雅致、极富诗情画意、融南北园林风格为一体的园林景观,多为豪商巨贾(特别是盐商)、绅士,耗资万金,为康熙、乾隆两帝六下江南所造。清人沈三白评说:“奇思幻想,点缀自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于此,我们不仅了解这些园林景点的风格、特点和布局,还进一步可知其构筑背景、构筑艺术。

春夏秋冬,山光异趣;

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潘慕如)

这是描写个园的一副名联。联中“春夏秋冬”语表指四季,语里借代为个园的一个显著特色——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四季假山选用不同湖石,极富季节色彩,以门景竹石为“春”,湖山石子为“夏”,黄山石子为“秋”,宣山石子为“冬”。且造型各异,显示四季特色:以物象、云水、奇峰、风雪分别作为“春山”、“夏山”、“秋山”、“冬山”之代表特征。假山之叠法,又富有古山水画南北两派的风格。真可谓“山光异趣”。“风晴雨露”,指称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无论是春雨细润,还是秋月高洁,竹影摇曳,百态千姿,自然淡雅,惹人喜爱,添人情趣。由此,我们联想到苏东坡所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由上可知,此下联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显示出了个园的另一显著特色。这一楹联通过修辞艺术,体现出个园的鲜明独特的风格特征:以四季假山、满园竿竹构成主体,高低错落,曲直有致,小中见大,幽深典雅。人们游园一周,大有经历一年四季之感。此外,个园中“壶天自春”、“门厅”、“宜雨轩”、“丛书楼”、“抱山楼”、“住秋阁”、“觅句廊”等每一景点的楹联亦各具修辞艺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个园的构筑艺术和独特的风格,如“觅句廊”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住秋阁”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丛书楼”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等便是。

城市园林的另一景观寄啸山庄(何园),其楹联亦颇具修辞色彩,体现出何园这一园林的个性特点和扬州城市园林的共性特征,文化气息甚浓,如园中央船厅之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亦值得品赏玩味。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徐仁山集句)

隔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伊秉绶)

这是平山堂上的两副巧联妙对。平山堂,位于蜀冈中峰之上,其“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是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景观。平山堂之所以闻名,不仅在于它为散文家、诗人欧阳修任扬州大守时所建,更在于这一环境幽雅的人文景观,记载了他和苏轼、梅尧臣、秦观等著名诗人相互唱和的韵事和深厚情谊,记载了许多人文活动。

第一联,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送夕阳”,“当春夏之交”句,集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苏轼《放鹤亭记》中的佳句荟萃而成。这些名篇佳句的引用,集成了新的联对,生动地勾画出了平山堂地势之高、视野之阔、气势之大、环境之美。而上下联的集句,分别是远景和近景的写照。“衔”、“吞”、“送”、“迎”四个动词的运用,更为准确凝练,平山堂意境之美跃然纸上,由此也突出了“文章太守”的业绩。难怪乎欧阳修之所以选此建堂,历代文人墨客之所以多爱到此极目骋怀,赏景抒情。

第二联,脍灸人口,为嘉庆年间扬州太守伊秉绶所撰。此联寥寥十六字,既写出了平山堂的地势、环境(上联),又写出了当年“文章太守”在此的人文活动的典故(下联),其包含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厚。而这样的效果,却是平常用语所致。特别联中动词“到”的运用,将“隔江诸山”人格化,“自动”来到堂下。实际上,站在堂上,极目眺望,一览无余,江南诸山尽收眼底,这是“远山来与此堂平”之效果。这种视觉效果,却用一个“到”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扬州览胜录》云:“此联造语既佳,书法亦极古茂,至今称为平山堂楹联之冠。”梁章钜好友朱兰坡亦认为:“平山堂联,以伊墨卿隔江诸山十六字为最。”(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太守之宴,与众宾欢”,这平常语不禁使我们联想起历史典故:当年欧阳修知任扬州,在此读书、宴饮、“侑客传花”、“歌杨柳春风”排愁消遣之韵事。如《避暑录话》记载:“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

现存的近三十副平山堂楹联,从修辞角度审视,副副精彩,堪称佳作。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扬州历史上于此的人文景观和人文活动。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张尔荩)

这是扬州史公祠内的一副楹联。史公祠为纪念史可法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所建,内有祀祠和衣冠冢。众所周知,明末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其时督师扬州,面对多铎五次遣使致书的劝降,史公“誓与城为殉”,并刺血作书,别其妻母,坚守孤城而殉难,其事迹悲壮感人。后人永怀敬仰和哀念之情。第一联中用“梅花”借代“梅花岭”;用傲霜斗雪的高尚的“梅花”象征史可法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二分明月”,引自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句,同时“二分明月”,又借代为扬州城(月亮城)——扬州人;再者,“数点梅花”与“亡国泪”使人联想,“二分明月”与“故臣心”形成对比:人们见到盛开的点点梅花难忘亡国之痛;晶莹透亮的明月更鉴故臣之心。明月、梅花慰伴着史公的忠魂。这一楹联精品,描绘了何等感人的意境,弘扬了史公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后人对史公的无限哀思,真可谓“梅岭忠魂千古凭吊,民族正气百代流芳”。

此外,从修辞艺术和表达效果看,史公祠内还有一些楹联也值得称道,如: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蒋士铨)

我就是史督师,百世如闻狮子吼;

更莫上梅花岭,千秋自有姓名香。

(作者佚名)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第二联的上联第一句,面对清军重重包围,史公大声喊道:“我就是史督师!”英勇殉难。这是破格地将人物白话引入联中,最能表现史公的气节和精神。

从修辞角度出发,我们从上述列举的楹联中了解到扬州园林文化的主要内涵: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原因、人文关系和南北文化交流诸因素的影响,扬州园林具有以南方之秀为主,兼有北方之雄的独特风格;园因景胜,景因园异,各具千秋,无一重复,造园艺术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扬州园林的人文景观,又与历史上诸多的人文活动紧密相关,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记载了不少名人轶事,从思想上和精神上给后人以启迪……。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扬州这些园林楹联多角度、全方位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这便是我们从楹联修辞角度审视扬州园林文化深层意义之所在。

标签:;  ;  ;  ;  ;  

对联修辞与扬州园林文化_扬州园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