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理论工具。实践精神是唯物史观的内在特质。它是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的基本方面,是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在依据。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实践精神的研究尚缺乏深度,有的学者把实践精神当作自明和简单的概念,甚至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口号。纵观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考察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原理,以及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发现,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就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考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从实践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的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在唯物史观看来,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的深层基础,人的本质是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人与环境的改变统一于革命的实践。唯物史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实践精神的体现。具 体来说,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中,体现在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基本 原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中。
一、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中
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依托于实践的。这既体现在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也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马克思指出:“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121页。)唯物史观产生的深层基础是工业革命的实践, 工业实践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物质的和经济的前提,从而使唯物史观的创立成为可 能,但是,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借助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的有教养的 知识分子。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主要是马克思的功劳。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 观的创立过程主要是与马克思本人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同时,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 ,也是马克思改造旧的实践观,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过程。
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之中,马克思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始终关注现实,不断研究现实的问题,试图解决现实的问题,实现现实世界的合理化。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为解决现实的问题服务,哲学必须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因此,马克思始终坚持从现实世界出发反思自身的理论,不断吸取当时先进的理论,阐发自身的独特思想,并且以之作为自己的批判武器分析和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曾涉及到劳动或者实践的概念,特别是黑格尔提出了丰富的劳动思想,而且中国传统哲学也有深刻的知行观。但是,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不懂得从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观察 和思考问题,因而无法获得对于社会和历史以及人的真正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于现实的 能动改造。马克思从自身的实践活动出发,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黑格尔 的唯心主义,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在根本上超越了以往的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 主义。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了对自己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清算,走向了理论批判和物质批判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了实践精神的初步转向。马克思最初把哲学的实践等同于理论批判,但是,《莱茵报》时期的社会活动经历直接导致了马克思对哲学的实践即理论批判的思维方式的反思。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实践精神的创立提供了过渡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犹太人的卑污的牟利活动,因而也就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脱离思想战场和工业文明的实践。马克思指出,“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禁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页。)哲学必须“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力图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进行实证的研究,通过考察得出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开始从主体实践特别是劳动的角度来反思世界历史的产生和演变所取得的伟大论断。唯物史观开始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科学的实践精神也开始找到自己的世界历史依据,它不是从外部赋予的,而是内在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合法性在于:既然世界历史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那么就必须从人和人的劳动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和分析世界历史,也必须通过人和人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历史。因此,实践精神就不仅仅指理论批判和物质批判相结合的价值认知,而且是认识和改造世界历史的科学的事实认知。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不在天上的云雾中。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这里,世界历史不外是人 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的论断趋向抽象的具体。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雏形开始形 成。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式采用实践的概念, 从实践出发考察和分析人、社会和社会历史,以实践来衡量认识的真理性,用革命的实 践来实现人与环境的改变。这标志着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同时,新的哲学——唯物史 观也正式形成,其核心的使命是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实现每个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唯物史观创立之后,唯物史观不断与时俱进。这里所谓“时”,从实践的发展来看恰恰就是人类实践活动方式的转换,特别是指实践的三种基本方式的转换,其中又以物质 生产实践活动方式的转换最为根本。这种转换往往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体现 出来。恩格斯曾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依托 于实践的,唯物史观的发展也是依托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恩格 斯本人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对唯物史观的不断发展,也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马克思 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是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努力做到与 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唯物史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表明,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常青的,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本身,而社会历史本身就是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与社会历史实践的关系。实践是唯物史观形成与发展的现实逻辑。
二、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原理中
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原理中。实践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实践渗透、散发于对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认识之中,以及对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唯物史观从根本上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实践精神体现于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之中。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是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实践。以往的唯心主义都从纯粹的精神出发,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包含了丰富的劳动观点,但是黑格尔仅仅承认精神的劳动,其劳动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旧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从外在于人的实践的自然出发,坚持了在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却都掉进了历史的翻板,不自觉地走向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比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人与环境的相互决定论和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的呓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主要缺点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把人类世界“当作实践去理解”,实际上就是在承认外部世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类世界。自然界无疑是客观的和先在的,但是,人类周围的感性世界却是经过实践改造的世界,对自然具有不可还原性;同时,人们是通过实践来把握世界的,对世界理解到何种程度完全由实践的尺度来规范,因此,思维不应从物的尺度来理解人,从自然的存在来把握实践,相反,应该从实践活动来理解对象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确认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础。从实践出发,唯物史观实现了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以人的实践活动来解释和改造世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坚持了主体性的原则。同时,它从事物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物,把物质生产实践当作现存世界的深层基础,从而坚持了客观性原则。正是通过实践,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避免了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出发和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人的能动性的缺陷,实现了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总之,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从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实践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中。实践渗透、散发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之中。
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也就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并由此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实践不仅是个认识论的范畴,而且是社会历史的范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物质生产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抽象规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是对人的活动的内在结构的抽象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自然界存在的基础在于它自身,它不依赖于人类及其活动而存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人的本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实践活动,它既表明了人的现实性和历史性,也表明了人的超越性。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实现了对于自然的改造,人类社会中的自然界 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而不是原生态的自然,同时,人也实现了对于自身的改造,人 与环境的改变统一于革命的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整个现存世界的深层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存世界的最基本的关系。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个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来从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之前,人的目的已经形成,并且贯穿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之中。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了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外部特征。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是社会的自然,社会是自然的社会,二者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历史是人的发展的历史,人的发展就是人的不断的提升,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
在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上,认识来源于实践,思维方式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实践是衡量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有神秘主义的意识和观念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实践否定了人类试图达到最终思想和行为的任何努力的意义。
总之,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现存世界,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现着现存世界,蕴含着现存世界的全部秘密。人类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它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活动的创造性过程。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历史目的论和历史规律论都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 想体系的关键。
三、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中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中就是其解释功能和应用功能。
唯物史观的解释功能是科学认识功能,或者世界观功能。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就是“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唯物史观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人类社会的 科学图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 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 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这是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图景的经典表述。唯物史观通过实践活动揭示出社 会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指明主体与客体、人类与社会、主观和客观等 处于客观的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辩证发展之中。社会与人的活动具有同一性,历史不 过是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作为物质世界的高级存在形式,人类社会具有自己独 特的本质和结构。唯物史观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 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从实践去理解社会,特 别是从实践的内在结构,即生产方式出发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结构,始终坚持从生产方式 来揭示其与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始终构 成了社会的深层结构,决定着政治、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及其性质。同时,生产 方式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发展,从而使人 类社会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唯物史观拨开了社会历史的迷雾,提供了认识和考察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实现了社会历史观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也确立了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它不仅颠覆了传统哲学,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也奠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伟大变革,使科学的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成为可能。
当前,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历史学中出现的重大理论争论,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有效性,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趋势;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阶级分析法、制度分析法和世界历史的方法等。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既不是完全主观性的,也不是完全偶然性的,历史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历史既不是精神的历史,也不是神的历史,更不是帝王将相的家史,历史归根结蒂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一部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有目的人的活动的历史;历史研究既不是否认规律存在和作用的杂乱无章的史料堆积,也不是拒绝本质揭露和发掘的纷繁芜杂的现象罗列,历史研究既不否认特殊性,也不否认偶然性,而是要求揭示历史发展的 规律,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马克思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一般发展史、特定 历史阶段(如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未来)和个别历史现象(如路易·波拿巴为何能 上台执政)的光辉典范,《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伟大的著作证明了马克思的历 史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整个历史科学的一场震撼时代的革命, 是新的历史科学的起点,它提出了新的史识,因此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一切历 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注:吴江:《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2年版,第17页。)
唯物史观是吸收了各门具体科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但是,唯物史观本身既不是“科学的科学”,也不是具体的实证科学,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各门具体科学的最一般的前提,奠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这是对于唯物史观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定位。在目前西方社会,科学主义至上而人文精神不足,工具理性发达而价值理性弱化,这已经导致了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中国目前也出现了这种倾向的苗头,这是不适合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要求的。人文社会科 学对于培养人文精神,树立价值理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必须高度重视人 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唯物史观,它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其地位和作用应该肯定,而不是削弱。
唯物史观的应用功能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现实,不断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落脚点是应用,唯物史观的应用功能是其核心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重大实践问题的光辉的典范,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巨大的实践效应。时至今日,唯物史观依然具有当代的价值,马克思提出了当今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如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全球化问题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等。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对于观察和分析重大实践问题依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马克思提出的一些散见于其著作中尚未系统化的理论,甚至若干论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凸现出智慧的光芒。
江泽民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热切的要求,即关注现实,注重应用,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来观察和分析全球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国内建设的难点问题。近一二十年来,人类的实践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活产生全方位的和深层的影响,全球化的浪潮在广度和深度上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全球。人类实践格局的大转变直接对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了各国专家和学者对科技革命和全球化问题的深层反思。当然,这种新情况也是马克思的时代所没有出现的,但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了分析科技革命和全球化问题的基本思想。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信息革命的阶段,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成为唯物史观必须探讨的重大课题,而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无疑为我们观察和思考这一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马克思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认为它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它不仅对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发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马克思始终坚持对于科学技术的制度分析,他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才真正发展起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既造就了发达的科学技术,也造就了普遍的愚昧无知,只有服从资本需要的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发展和运用。在当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相对萎缩和退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严重对立,技术决定论以及其社会历史观——社会趋同论大行其道。这种理论观点夸大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并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科学技术可能有利于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甚至具有意识形态的某种功能,其本身却不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至上主义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忽视了制度的分析,简单孤立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不可能对于科学技术本身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更不可能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指明方向。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不是趋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走向共产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这一伟大进程的实现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面对当前全球化问题的挑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思想依然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工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对于全球化问题做过 卓越的分析。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密切关系,揭示了科 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市场的世界化,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以及人类社会交往的普遍化的巨 大历史作用。正如德里达所指出:“传统中的文本没有一个讲清楚了政治正在全球化的 方式,讲清楚了在最有创见的思想潮流中技术和传媒对于它们的不可简约性——而这已 经远远不只是那个时代的铁路和报纸,对于它们的不可简约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 产党宣言》中已经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方式做过分析。”(注: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同时,马克思既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在开创全球化和促进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又揭露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 重大弊病,以及这种全球化对于人的解放的局限性。这种观点在当前依然具有指导性的 意义,而且逐步得到社会发展实践的证明。针对福山之流高呼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和 自由市场胜利的论断,哈贝马斯运用马克思的观点反驳了这种武断的说法,他指出,关 于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革命性作用,“这些看法几乎可以直接援引《共产党宣言》第一 部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赞美资产阶级革命作用的原话”(注:哈贝马斯:《社会主义今 天意味着什么》,载《新左派评论》第183期,1990年9-10月。参见李晖译文,载俞可 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但是,“马克思认为,任何臣服于资本积累需要的文明都蕴藏着自我毁灭的种子,正是 因为出于这一原因,它忽略了任何不能用价格表现出来的东西,而无论这些东西是多么 重要。”(注:哈贝马斯:《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载《新左派评论》第183期, 1990年9-10月。参见李晖译文,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 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全球化条件下前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和科学技术的 飞速发展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克服了自身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成 为了历史的终结。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 全面的全球化,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化必将摆脱资本主义主导的狭隘性质,为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提供各种必要条件 。
德里达指出,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注: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尽管德里达对于马克思的遗产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的这一观点从一定侧面印证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当今很多重大问题上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我们更应该自觉地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当代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是运用唯物史观解决中国问题的光辉的典范,并分别对唯物史观做出了重大的理论 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实现民族复 兴和祖国强盛的伟大理论武器,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必须 遵循的指导思想。当前,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 学、交往哲学、生存哲学和全球性哲学等纷纷兴起,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挖掘了唯物史 观的当代价值,力图揭示唯物史观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联系,说明社会发展的内在实 质,并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哲学层面的把握,虽然观点 各异、角度不同,但都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贯彻“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从实践出发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总体,探求发展的新思路,开创 发展的新格局。
标签:唯心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全球化论文; 科学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