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文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衡量学生语文应用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这一指标也是新形势下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作文教学 积累素材 效率
笔者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来,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众所周知,作文分数在中考语文总分中占百分之四十,学生能否构思好一篇作文,能否写好一篇作文,直接决定着语文成绩能否突破,也是衡量一个语文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写作,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拓思维。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的教学时应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广阔的思考。
一、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遇事多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从生活中取“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整天在校园里,面对四角的天空,和社会接触的时间少,空间小,所以我们还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间接取“米”,来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著,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选等有益的课外书。比如在每堂语文课上,开头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一篇中考满分作文,然后再花五分钟,师生互动共赏“亮点”;早读课上先指导学生朗读一篇佳作,然后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背诵。作文还要与时俱进,学会创新,写出富有时代感的文章,也可以吸引阅卷老师,打动阅卷老师,博得阅卷老师的欣赏。
二、巧妙地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我们在讲到一些在内容、结构、写法上有特色的一类文章时,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往写作方面去引导,询问学生这样的开头好不好,这样的标题妙不妙,这样的情节动不动人,这样的语言好不好,这样的结尾好不好……学生说好,那我们就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能不能往这方面努力。
总之,我认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时间在学生耳边灌输写作知识,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会想到运用了。对有特色阅读理解,引导完后,要放时间反复朗读,以至会背才好。
三、语文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语文老师,要不断学习写作理论,充分利用好作文课,加强对学生的写法指导。我认为,中考作文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指导(中考我们提倡写记叙文):
1.审题技巧,剖题能力培养。
2.写作规范(从书写、结构、段数、形式等方面要求)。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发生、发展、高潮)、结果。
4.以记叙为主,兼以适量议论和抒情。
5.详略得当。
6.写法、立意、选材、构思,如何写好凤头和豹尾。
7.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8.语言生动性、可感性、趣味性、感染力。
我为考场作文编口决让学生记忆:立意高远,选材新颖;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化用诗句,巧用修辞;写作有法,多样描写;体裁记叙文,语言散文化;人在景中游,情在景中发。
四、利用语文课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做好批注
教师要求学生平时在生活有感就写,多写日记、周记,生活感悟。作为练笔的主阵地,应该就是作文课了,作文课一般为两节连上,我一般用十五分钟对上次习作进行点评,选出写得最好的一篇来共同赏析,选出有代表性写作缺陷的作文一篇,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修改。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对本次要写的作文进行作前指导。指导完以后,我会让学生现场作文竞赛,决不拖到课后。在习作时,要求独立完成,考试化训练,打消一切想抄袭的念头,做到训练的实效性和实战性。这样坚持下去,学生遇到作文,下笔就很自然了。
五、注重讲评,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作文写好以后,作文教学应该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呢?我想还是授之以“渔”要更好些吧!我们应传授给学生“中考作文批改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互批,通过讨论交流,小组推荐出佳作,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学生都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作文什么地方有待改进,都一清二楚,还愁写不出称心如意的作文吗?学生批改以后,我们老师还是要进行二次批改的,主要对学生的批改进行鉴定,对班级作文情况总体把握,筛选出本班写得好的作文,在课上进行点评、赏析,然后打印好,附上老师的评语,在教室展示。被展示的同学,一定会心里美滋滋,对自己下次写作自然就会更加严格,兴趣产生了,能力提高了,写作高手就诞生了。我们学生的佳作不可能一次在作文课上就展示完,也可以每节语文课上带上一篇,在课前欣赏,表扬,激趣。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好以上工作,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渐渐提高,学生将会从被动作文走向主动作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会得到质的提升。
论文作者:郭芳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中考论文; 老师论文; 课上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