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究的设计、实录、反思的意义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录论文,意义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包括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等。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以来,校本教研活动重视开展“课例研究”,即重视分析、解决和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故“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成为“课例研究”的基本表达形式。从现实情况看,许多教师对如何撰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的要求尚不明确,或者说未形成基本认识。下面笔者结合中学历史学科典型课例,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期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教。
一、从定位与角度看其区别
1.教学设计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时间”定位是课前,是在教师理解把握“课标”,并分析教材、学情后,“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研究课题、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和教学过程的方案。特别在“教学过程”部分,要体现教师对如何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组织活动、释疑解惑和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例如,《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一课的“设计”片段:
(1)导入新课:回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和特点等问题,承上启下,为学习新课知识作铺垫。
(2)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演示课件“荣氏家族百年发展史”“民族工业曲线发展图”“大染坊”等,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重点问题: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3)组织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选代表表达本组结论;各小组或同学个人评价、补充。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图表、数据、视频等),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问题讨论,在互动合作中多角度、多层次探究问题。
(4)归纳小结:教师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归纳: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并设计几道选择题,让学生通过答题来巩固提升新课(课堂时间允许就在课堂上做,课堂时间不允许就课后做)。
2.实录是对课堂教学“现场”的真实描述
课堂实录是教师在课后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整理而成的文字,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内容的描述性记录,也包括对课堂偶发事件的解释性记录。例如,《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在以往中东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联合国起到什么作用?(2)面对英美联军进攻伊拉克的行动,联合国有何举措?
学生运用搜索引擎浏览“资源库”相关资料,并在网络上填写反馈表。
教师通过设计“调查软件”实时统计,发现第4题“你认为联合国在中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A.没有起作用;B.一点作用;C.很大作用;D.不可缺少”与原预计有出入。原预计学生大部分选择B项和C项,但现场有15人选择A,因此调整教学,让每个选项的代表讲述选择理由。
生(选择A项的代表):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可事实上美英联军已经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3.教后反思是对设计与实录的“比较”
教后反思是在比较课前教学设计的意图与课堂教学现场的实效的基础上,分析和思考原教学设计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或没有实现,课堂教学中偶发的问题有哪些解决了或没有解决,对以后教学的启示等等。例如,《走近三坊七巷之手工艺》(基于高中历史选修Ⅱ的校本课程)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1)课堂上课件显示的《介绍“米家船”工艺》的视频资料,仅介绍了裱褙的部分工序,学生难以理解,说明原教学设计对这一工艺的复杂性考虑不够,若有机会带学生到“米家船”直接感受,收获会更大。
(2)在讨论如何保护传统工艺这个问题时,学生非常积极,提出了很多新颖的建议,说明原设计安排这一环节收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效。如果时间上再多安排些,可能会有更多学生参与,会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互动所产生的实效也会更大。
二、从内容与重点看其趋向
1.教学设计重在依据课题研究提出课堂教学拟采用的策略
教学设计重在依据本课的研究,提出教师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或借助何种教学用具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哪些教学素材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本课教学的价值,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简言之,教学设计阐述的是什么是重点、难点?为什么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用何种方法去解决?而不是对重点、难点作阐述。例如,《走近三坊七巷之手工艺》(基于高中历史选修Ⅱ的校本课程)一课,重点是“米家船”的百年历史、现状、维护传承传统工艺的措施,“教学设计”是这样阐述的:
传统手工工艺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打造“三坊七巷”品牌,不仅要保护地面上的建筑(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传统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三坊七巷”更具文化内涵。
拟通过“米家船”四代传人的照片、宣纸、字画、工艺程序的视频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百年历史、精湛的工艺及其现状,并由此提出问题:(1)谈对“米家船”百年历史的感受;(2)如何维护和传承传统的手工艺?(学生分组讨论,并从不同的角度为传承传统工艺献计献策)
2.课堂实录重在对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描述性、解释性的记录
课堂教学最初是按教学设计(预设目标)进行的,可课堂教学全过程不会一成不变,而对课堂上偶发事件或隐蔽课程等实际情况(生成目标),需要教师机智处理,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实录”再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情景的细致描述。特别是教学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教师如何处置、学生有何反映,收集师生问答交流,并对课堂现场气氛、教学发展情况如生鼓掌、生齐读、生小组讨论、师巡视课堂、师演绎课件、师板书、师组织活动、生讨论思考、生恍然大悟、生好奇、生欲言而不得等等的描述。例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一课的“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从1947年春开始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3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党中央机关和部队,主动撤出延安……(正继续讲授时,一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我认为党中央不能撤出延安。(教师一怔,随即让学生讲出理由)
学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不容敌人进占。
教师:你认为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坚守延安?
学生:空城计、地道战……
(学生的回答让教师预料不及,随即调整教学策略,尝试组织课堂讨论)
3.教后反思重在“预设”与“生成”的比较中找出“亮点”和“问题”
教后反思是在记录课堂教学事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与批评,必须基于“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结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分析与思考本课是否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有哪些差距?教学实施者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处理方法是否恰当?这节课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有哪些困惑需要请教同行……其实,所谓的成功之处,主要指“预设目标”的成功实现,“生成目标”的妥善解决;而存在问题则相反。例如,《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一课的“教后反思”中“问题”之一:
(1)课前预设(备课)不充分。课堂上学生能生成什么问题?生成的问题的价值如何?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预设。由于我从教才一年,缺少教学经验,课前预设不充分,课堂上对学生表达的这样或那样的观点,很少给予及时的高精度的概括和点评,既不敢收,也不敢放,总感觉教学差了点“火候”。
三、从问题与思考看其异同
1.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教案的异同
(1)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异同。教学设计与教案都是课前撰写的,可以说都是在研究课题、分析学生情况、了解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为一节课“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过程”部分的内容,教案既有活动设计,也有重难点阐释,更有对教学一般细节的安排;而教学设计主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般较为简单,当然也有详细的,而教案相对都比较详细、具体。
(2)课堂实录与教案的异同。从时间定位上看,课前写教案,课后写实录;教案撰写的依据,主要是对课标、教材、学情等的分析;而实录的主要依据是对教案与“现场”(即“预设”与“生成”)的比较,再现课堂教学的实际场景和全过程。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案与“现场”的差距往往很大,这样,撰写“实录”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
如前所述,教后反思是基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实践中,大多校本教研活动提倡课例研究。笔者认为,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富有实践性思考的意义,可以发挥学科教研活动同伴互助、信息分享和思维碰撞的作用,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使教学、学习和研究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后反思一般是结合本课的教学,围绕本课的“研究课题”(即“问题”)来进行的,如“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自主学习的研究”“乡土教材与校本课程的整合”“问题导学策略的研究”等等,反思是如何从问题入手以及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分析自己的“得”与“失”,给大家带来启示。教学实践者及同伴通过典型课例,可以多次观察教学的全过程、分析教学结果,以发现问题,集思广益,改进做法,进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同素材对话、同情境对话、同同事对话,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学课例表达形式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而开展课例研究则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一种也不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