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跨国公司对广东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

关于大型跨国公司对广东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

刘亚湘[1]2000年在《关于大型跨国公司对广东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研究大型跨国公司对广东的直接投资。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第二部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广东的现状分析。在这一部分里,分析了大型跨国公司在广东投资的基本情况,投资的特点以及与上海等地比较,大型跨国公司在广东的投资仍然偏少。第三部分: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广东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各地引进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政策、经验及启示。介绍了东南亚各国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在引进中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和具体做法以及对广东的启示。第五部分:进一步积极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对广东直接投资的对策与建议。也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和引进的一些具体方法和建议。

张健[2]2004年在《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商直接投资是当今经济活动中活跃的领域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研究探讨了FDI的一些基本规律,但专门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参考、借鉴和吸收当代国内外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关于区域选择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并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具体对策研究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语言文字和图表表述相结合,并辅之已必要的更加直观的理论模型或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理论-历史-统计的方法综述了FDI区域选择现有理论;分析了FDI区域选择的决策因素;阐述了其决策过程、绩效评估方法和过程及相关政策,揭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演变规律,并且对中国FDI区域选择、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中心区域选择进行了研究。 本文通过以区域选择为锲入点对FDI理论进行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经济分析,大胆地提出环境因素-FDI区域选择行为-绩效(ECP)范式分析FDI区域选择评价其绩效,将FDI区域选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将影响FDI区域选择的种种因子作为系统的投入,而将区域选择决策过程作为系统的过程,将绩效作为这个系统的产出。并将这个系统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并提出了FDI区域选择的变迁模式、FDI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理论以及三代FDI政策变迁模式理论。

杨海恩[3]2013年在《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具有政治、经济等多种属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背景下,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充分利用全球石油资源,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加,依存度还会进一步提高。日益尖锐的石油供需矛盾,是中国石油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内在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国际话语权逐渐增加,同时国家安全战略要求提升,要求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石油企业经过改革开发以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已经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开了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如火如荼,为中国石油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客观环境,作为大国的石油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及大生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需要。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世界经济、国家经济及企业自身都有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及与中国类似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全球范围获取石油资源的实践及各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历程及发展战略,都有助于我国制定和实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和措施。我国石油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屡遇困境。因此,我国石油企业需要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以更清楚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和具体措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资源、经济和政治等多种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成本低廉、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再分配。中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积极与国外石油公司“联盟”,并月国内石油企业要联合起来,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要上下游并重,采取资本并购与风险勘探相结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要创造有利于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体制环境、创造良好的国际化经营条件和环境,加强经营和管理,实现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主要阐述有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方法和措施的理论依据;跨国公司及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为石油企业在当前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选择具体的投资方式及制定具体措施提供依据。第三章,国外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借鉴。本章主要在阐述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其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为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经验。第四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介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对外投资企业主体的对外投资实践、历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海油收购瑞索普为典型案例,分析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第五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战略。第六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选择。本章主要研究影响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要素,根据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情况、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定量分析各自的投资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资源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影响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各因素,确定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第七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及建议。本章主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包括国外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经验借鉴、国内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困境等),制定中国石油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战略及具体措施。

赵优珍[4]2003年在《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具体内容涵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传统理论一直把国际经营看作资源丰富的大公司的竞技场,然而,近年日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小企业对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在欧洲、亚洲(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加之其它促进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学者们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研究亦较为广泛与深入。时至今日,一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形成了“走出去”的要求,也具备了“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良好条件,加之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已经到了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新时期,急需不失时机地推进企业的国际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那么,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否有“走出去”的可能?“走出去”以后,又该如何推进其国际化进程?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国内外的研究都显得相当薄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选择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为研究对象。鉴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日益活跃,而传统理论主要解释的是那些资源丰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行为,为此,本论文试图开拓新的理论视角,来解释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同时,与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才刚刚起步,如何加快、迈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是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研究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情况,探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并提出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策略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由八章组成,其中,第一章首先明确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接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存在,论述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在讨论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的界定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所指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国际化的具体含义,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接着,第二章从阐述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着手,分析了传统理论在解释中小企业国际化方面的局限性,从而引出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探讨。论文分别从企业家精神、企业集群和网络能力、信息和知识内化、资源基础论视角等多个维度,探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第三章从国际视角一芳察了中小企、}卜国际化的实践,包括发展趋势、中小企业跨卜}经营的总况,还论述了美国、日本、欧洲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实践.并综合国外的实证研究来验i}自1,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 此后,刘“天生{l{Jf川坏企业”这中小企、!卜的特殊群体和新现象作出专门讨沦。“天生的国际企业”对国际化阶段模型提出了挑.咙,因此,第四章在介绍川际f七阶段模型基木观点、分析‘I.小企业国际化的实践对一其挑战的基祝!l土,闸述丁“尺生的国际企业”的概念和国内外,},小企l!,!勺勺跨越式国际化发展情况,分析丁“天生的国际企业”的成活1{11特征,井就该新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五章是对中小企业国际化促进政策的国l你比较和借鉴,_币点考察了欧盟、关ll;l和日木推进中小企业川际化的具体政策,以便我国在比较、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纤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推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的具体政策。 i仑文最后rl勺立足点为我国中小企业自{]l司际化经营,山六、七、八只章组成。第,‘、行首先分析了我国,},小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简要回)顿、描述r一f蛇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井结合自己对力”浙10家中小企,1眨的训研、访淡,分析了我国,卜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国际化程度、{_111!,{.,.牌、国内、危争优势和自主研发能力,离lJ析了我IFl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而临的问题,分训从外部环境和中小企业两个层而加以阐述。 很据第六章的分析和沦述,我们发1见,我}_即},小企业国际化虽然取得了不少成么{,,但还而临着诸多问题,其,!,,)已以融资问题、技术创新问题、人力资源问题阳J空制问题最为突出和关键,}){l此,第L」章专门讨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这且场卜要问题,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控制方而的现状不11}11」题,并探i寸了个}·又」卜卜l’1勺策日洛。 第八章从总体卜研究我国,{“小企业国际化的对策,首先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国内、化发展路径选择,少卜针对前文指出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企业层而和外部环境层而的对策建议。

尹永纯[5]2006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文中指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利用外资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国家出台的利用外资方面的方针政策,对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考察,对利用外资不同阶段的政策变化特点、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并针对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本文由绪论、七章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论文的基本构架、创新之处、难点及写作方法。 第一章,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回顾。本章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发展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曲折历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外资实践出现曲折的原因、利用外资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后利用外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章,利用外资的酝酿与起步。本章首先回顾了利用外资政策酝酿的国际国内背景及酝酿过程。国际背景主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的世界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日益加深。国内背景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前20年左倾错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革”后,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问,中国经济考察团出国考察后,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经过国务院务虚会、全国计划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充分酝酿与讨论,中央领导层在利用外资加快现代化建设问题上达成共识。其次,考察了利用外资政策出台的过程。包括利用外资机构的设立与法律的草创、落实华侨政策,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利用外资的试点地区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利用外资的一些具体政策及实施。再次,从利用外资的环境、优惠政策、管理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从利用外资的方式、来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起步阶段利用外资的特点。 第三章,利用外资的初步发展。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外资企业法》和《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针对起步阶段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外资政策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的环境,明确规定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分析了1988年中国“第二次投资热潮”出现的几个相关因素。第二

张兵[6]2013年在《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区位选择及绩效》文中研究指明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早,到目前为止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对世界各地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特点,这些都值得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时研究和借鉴。文章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有量的提高,还有质的飞跃,并在某些特定领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如采矿业、石油、天然气等。其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获取自然资源、获取知名品牌与先进技术、维持和扩大出口市场的目的。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仍然有许多的不同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比较和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主要选取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四国”成员国为样本,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方面,着重就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比较方面,重点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目标等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中国最先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引进来”。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国家贸易争端困扰、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等一系列的原因,中国政府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态度,逐渐由“量力而行”到“鼓励”和“支持”,并适时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文章首先对“走出去”战略的形成背景、重要意义、主要政策等进行归纳。其次,对“走出去”战略的实践历程进行回顾,主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及国别(区域)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国内区域结构、行业(部门)结构的主要特点。再次,对租赁与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制造业等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聚焦到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上,归纳了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布越来越广、境内投资主体分布最多、以香港、东南亚为主要投资地区、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等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高、处于产业链低端、投资区位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价格贸易条件长期趋势下降,波动性较大,反映为我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从国外大量进口工业品,贸易结构严重不合理,政府出台政策推动企业到境外投资。由于引进外资并未有效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采用贝叶斯均衡证明了对以市场份额最大化的企业,在具有成本优势和产能扩张的条件下,将积极扩张市场,直至淘汰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具有领先优势的厂商,最终完全掌握市场主动权。另外,国内企业劳动边际成本趋于饱和,也推动国内制造业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以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文章研究了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表明,对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般是高技术聚集地区,区位选择主要受东道国技术领先程度影响较大,受地理距离、东道国市场总量、工资水平的影响较小。对于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受心理距离的影响较大,而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小。对于拥有大量资源的企业,在经过较少的海外投资经历后,将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收购大型跨国公司。最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受国家关系的影响,中美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对美投资。文章最后认为,在2002年我国政府推动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以后,我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下降趋势得到控制,并略有上升,说明对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制造业的价格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加大,反应出对外直接投资对行业发展的正面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同时,我国工业制成品净出口额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净进口额也快速增长,说明对外投资的开展促进了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我国促进对外投资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提高了技术寻求型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机床、汽车制造业,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使这些行业跟得上国际技术变化的步伐,不至于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越落越远。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电视机行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企业保持其国际竞争力。在进行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我国大型企业倾向于收购发达国家已有的大型跨国公司,效果不一,有的并购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规模,但有些并购项目未能实现目的。

徐涛[7]2005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增长,大大加快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彼此依赖。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济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无国界竞争逐步形成。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美国跨国公司率先调整了全球战略。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这直接导致了8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萎缩。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新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又迅速回升,再次成为头号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在这一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一大批企业率先进行了公司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改革。企业战略重点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从硬件产品向软件产品和系统产品转变。在战略重组过程中,突出核心业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企业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而美国跨国公司全球化步伐也在加快。因此,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的演变对促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国际化、金融服务的全球化。各国政府开始放松对经济的管制,贸易投资自由化飞速发展。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在同一时期,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其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创造了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低财政赤字的奇迹。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跨国公司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跨国公司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全球市场,这一方面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其走入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之中。为此,美国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

王志民[8]2003年在《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文中认为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全球生产”理论,列宁、毛泽东的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理论和邓小平、江泽民的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经营中的一些主要理论,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与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且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把“走出去”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开放改革互动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的比较和对中国企业最先与最大的“走出去”群体——香港中资企业的实证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实施“走出去”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揭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强调了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抓住当前契机,全面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完善各种支持、服务措施,才能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更大的发展。

胡峰[9]2003年在《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着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这次并购浪潮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在此其间可以区分出两次大的并购高潮:一次是在1988—1990年,另一次是1995—2001年。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在2000年达到高峰,创下全球并购交易总额3.4万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从发展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初新设投资仍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形式,1993年时并购投资在世界总投资中所占百分比为36.51%,但是这一数据发展到2001年时,已经高达80.79%。目前并购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最为主流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就已注意到了世界上风起云涌的跨国并购热潮,并逐步调整吸引外资的策略,把跨国并购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出台的步伐明显加快。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问世,为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扫清了制度障碍。在外资并购可以进入的产业领域上,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开放,就连汽车、金融、服务等等这些以往甚为“敏感”的领域也已开始解禁;在外资并购的对象上,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都已相继放开,2003年4月12日开始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更是将允许外资并购的企业扩展到了几乎全部所有制形式;曾令许多外商担忧的外资并购审批程序,也已有了较明确的说法。 本文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由八章组成。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对跨国并购以及外资、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并特别指出: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最为主要的方式。然后结合我国的政策变动的背景,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本文研究具有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价值。本文的研究有很多创新之处,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仍然有很多重要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本章的最后,对那些由于笔者受时间与精力的限制而没有深入或涉及的问题一一提出。 第二章对跨国并购与新设投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跨国并购与新设投资这两种进入方式之间不是现实的替代,但它们仍常常互为替代,从而足以证明比较它们对发展的影响是有理由的。在笔者所构建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中,论证了三个重要问题:(1)论证了跨国并购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国内资产所具有的战略性价值即跨国公司将自己的优势资产和东道国国内资产相结合时,会产生一种互补效应,从而迅速增强跨国并购企业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力;(2)论证了跨国并购发生的条件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并购的价格;论证了各种可能性下均衡的所有权结构以及并购双方、新设投资者的收益的分配等;(3)用跨国并购带来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净利润的变化去分析完善而理性的证券市场上的股价变化并恰当地解释了跨国并购对证券市场的实际影响:即为什么跨国并购会提高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而对并购企业的股价影响是不确定的。 第三章探讨了最近投资日趋自由化的趋势以及在入世背景下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重构。目前,国际投资法的单边、双边、区域层面上的自由化趋势日趋明显,但国际投资法在国际层面却发展不快,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效果却不明显,国际投资争议方面的多边规则不仅是数量稀缺,而且缺少强有力的执行保障机制。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受到《入世协议书》的制约,因此,有关企业并购(其中尤其是外资在华并购)的法律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四章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历程、模式以及行业选择进行了探讨。20世纪90年代初,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的模式开始出现。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进行并购投资的模式很多,依据被跨国公司并购的企业是否上市,可以将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模式分为两大类。在对跨国公司在华通过股票市场与不通过股票市场的具体并购模式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的基础上,然后对将来跨国公司可能会采取的并购模式进行展望。电信、传媒、科技业一度成为第五次并购高潮的热点,自2000年以来,金融、商业等行业取而代之,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行业。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热点行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进入行业具有某种独特性。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 第五章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的剖析。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市场结构、就业、资本形成、出口竟争力、国际收支等五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微观经济效应进行的剖振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本土品牌、技术、资产价格形成以及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第七章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进入壁奎决定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因素十分多,绝对不能以简单绝对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影响因素。对待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需要用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案例有个全面的了解。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并未随着我国政策的放松

毛新雅[10]2006年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迅猛。总结历史、面对现实,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问题,而是要引进怎样的FDI,引进的FDI其经济增长效应究竟如何的问题。二十一世纪以来,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引进FDI的最重要区域,研究FDI在这一区域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这一区域利用FDI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引进和利用FDI都有着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FDI的区位选择理论及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的文献考证入手,借鉴长三角地区FDI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主要运用邓宁的OLI模型及综合发展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关于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观点,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对长三角地区FDI的区位选择及经济增长效应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对长三角地区FDI的区位变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其次,从产业集聚理论视角出发,构筑了次国家层面的FDI区位选择模型,以分析长三角地区FDI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再次,从FDI的资本形成作用、直接经济增长作用、生产率溢出效应、对外贸易效应等方面,展开FDI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作刚问题的研究。并进一步从FDI的就业及城市化效应角度,对FDI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进行了拓展。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有关政策启示,并对长三角地区未来引进和利用FDI问题进行了一定战略思考。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1980年代中期以来,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引进FDI所占全国比重呈现此消彼涨态势;FDI在长三角地区16城市间的区位变动,由集中趋向平衡分散,但比较GDP和人口等的分布,这一地区FDI的集中度仍属较高。第二,长三角地区FDI流入与地方专业化指数等产业集聚因素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以江苏为例);FDI在16城市间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和FDI前期累积等产业集聚因素。第三,长三角地区FDI具有资本“挤入”效应,对16城市间的经济增速差距起到收敛作用,并且FDI对这一地区的直接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不过作用力度小于国内投资和劳动力等因素。第四,长三角地区FDI的产业结构,对促成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及提升江苏通信产品等行业形成地方优势产业具有积极影响;FDI对江苏内资企业具有显著的行业内生产率溢出效应,对浙江和上海工业领域内资企业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不显著。第五,长三角地区FDI对对外贸易起到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对上海与其主要FDI来源国(地区)间的双边贸易也起积极推动作用,长三角地区FDI与对外贸易间是互补关系。第六,长三角地区外资企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FDI存量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一定负向关系,FDI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FDI对长三角地区吸引人口入迁的作用不显著,但对人口非农化存在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FDI对促成上海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意义重大。本研究的主要政策启示在于,第一,以利用FDI的总量规模和经济增长效应相结合的标准看,长三角地区仍可继续扩大利用FDI的规模,但要注意从发展地方优势产业、营造产业集聚态势等方面入手,促进FDI在这一地区内部更合理的空间分布。第二,引导FDI采用先进技术,促使FDI更多的并购内资企业,以提升长三角地区FDI的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生及产率溢出效应。第三,对技术含量不高FDI的进入在政策方面应有所限制,鼓励相关行业内资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削减FDI对长三角地区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引进和利用FDI的现状分析和我国已加入WTO的实际,本研究进一步对长三角地区未来引进和利用FDI做出了战略思考。第一,从国家竞争力高度看待长三角地区引进FDI和提高FDI利用效率的重要性。第二,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平台基础上引进和利用FDI的分工协作机制。第三,遵守WTO公正透明原则,逐步削减对FDI的超国民待遇,为国内资本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创造更加公平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 关于大型跨国公司对广东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D]. 刘亚湘. 暨南大学. 2000

[2].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研究[D]. 张健. 暨南大学. 2004

[3].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杨海恩. 武汉大学. 2013

[4].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赵优珍. 复旦大学. 2003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D]. 尹永纯.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6]. 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区位选择及绩效[D]. 张兵. 南开大学. 2013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研究[D]. 徐涛. 武汉大学. 2005

[8]. 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D]. 王志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9].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D]. 胡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0]. 中国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 毛新雅. 复旦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大型跨国公司对广东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