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普通中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自治区论文,开发利用论文,现状及论文,英语课程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西藏自治区的深入开展使得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是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越发感到应秉持“积极开发并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课程资源观,因为在英语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能够突破以教科书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有效激发课程内生性资源,整合课程外生性资源。但毋庸置疑的是,西藏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状况、教育发展状况等原因,造成了该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师课程资源观念相对落后,英语教学科研投入不足,从而对该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制约作用。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制约性因素,加强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教师、学生课程资源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2006-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底,该区农牧区(县级学区)有89所中学,近79.42%的中学生在农牧区,这一基本区情决定了西藏教育的重点在农牧区。该区的英语教学质量堪忧。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的资料显示:昌都地区2006年初中毕业考试英语学科满分为100分,其中地直初中毕业生均分为26分,各县初中毕业生均分为15分;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初中毕业生英语均分也在20分左右。由此可见,西藏自治区英语教学质量极为低下。英语教学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是否能够在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寻找突破口?长久以来,西藏自治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力图开发、利用一套适合西藏实际的英语课程资源。但要实现有效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首先必须对西藏自治区内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基于此,我们从2008年5月10日至9月10日期间,对拉萨市、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灵芝地区的26所普通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相关英语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编制学生调查问卷,首先在拉萨与日喀则地区进行了预调查,根据对预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对预调查量表进行了修订与完善,编制完成正式调查问卷。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实际使用英语课程资源的频率和使用时间进行答卷。在这里,我们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1)条件性课程资源,诸如人力、物力、时间、场地、设备、媒介、环境等,它们作用于课程而本身并不是课程素材;(2)素材性课程资源,诸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它们可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在编制量表时,我们力求体现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这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分类法有重叠和交叉。
本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发放学生问卷860份,回收问卷827份,有效问卷822份。抽样学校在西藏自治区具有代表性。被试调查样本均来自于这些学校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在校生。
表1 学生被试的基本情况概览(n=822)
性别地域分布年级
男女城镇 农牧区 初一 初二 高一 高二
458 364328494 282
209
197
134
(二)访谈调查
我们选取西藏自治区各地市的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计87人,进行了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问题的深度访谈。教师在地域分布、学历层次、专业背景上具有代表性,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藏汉民族等人口学比例合理。访谈预先有提纲,在实际访谈中根据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
(三)文献搜集
我们搜集了西藏自治区中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报告2份,研究论文18篇(含内部交流论文12篇),光碟16盘,其他书面材料31份。
所有被试学生的答卷方式为现场不记名答卷,使用同一指导语。答卷后,将所有问卷于2008年9月汇总,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问卷调查期间,我们对部分英语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作录音或笔录进行分析。同时,我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研读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相关情况分析
1.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普遍把教科书作为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有15.70%的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唯一资源,严重缺乏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适合网络环境的优质课程资源。从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素材和内容上看,过分偏重于英语知识资源,偏离了青少年的生活与语言经验,过于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英语课程资源的载体来看,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农牧区中学尤其严重;从课内与课外的英语课程资源转换机制上来看,这种机制远未得到建立;学校在图书馆(室)的藏书方式、使用时间与效率上,存在诸多不足;从社会各种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来看,各种英语标识与说明资源、援藏英语教师资源、外籍教师(含游客)资源、高校英语教师支持资源的整合利用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学生自主利用英语课程资源意识很淡,表现在较少利用网络、纸质与电子图书、音像设备、口语交际等课程资源。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年龄和学校所在地等原因,高中生在自主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上普遍好于初中生。
3.英语课程资源应用范围不够广泛,课程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城镇学生(主要是高中生)在资源利用范围与程度上优于农牧区学生。
4.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时间多局限于课堂之内,课堂之外的课程资源利用率很低,农牧区中学表现尤其明显。
表2 英语课程资源在学校中使用的情况
续表
表3 英语课程资源在学校外使用的情况(n=822)
(二)教师深度访谈与文献调查情况
1.教师专业背景为非英语专业者居多,学历结构不够合理。调查显示,71.26%的英语教师为非英语专业毕业。中专学历占45.97%,专科学历占26.29%,本科学历占17.01%;在阿里、昌都、那曲和日喀则等地区还存在英语代课教师,他们多为高中毕业生。66.67%的教师表示希望能提高学历和英语专业知识;59.74%的教师表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54.02%的教师表示缺乏针对农牧区英语学科的现代教学技能。
2.教师专业思想不牢,英语课程资源意识落后,尤其是农牧区教师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能力很差。农牧区一般在县政府所在地开设初中,在地区行署所在地开设高中,很多县城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很多大学毕业生分配进来后不能安心工作,加上信息闭塞、教育技术条件落后,英语教师仍在沿袭着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无心无力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56.32%的受访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可有可无的;80.12%的英语教师从未尝试过用网络进行教学;只有12.64%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开发英语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3.英语课程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了课程资源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西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教育资金被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近70%的英语教师抱怨领导不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不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到教学上来,更不把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相对来说,行署所在地中学,特别是拉萨市和灵芝地区对英语教师的培养,对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重视。
4.教师之间、地区之间英语课程资源信息没有得到共享。分散在很多县城的初中英语教师,由于山高路险,只能骑马骑驴出行,纸质通信、电子通讯都显得非常困难;有的县城到地区行署近500公里(如边坝县到昌都480公里),县城之间距离也很遥远,而且很多路段通行条件极差,教师之间、校际之间信息交流的困难超乎想象。近70.11%的英语教师表示他们在机械重复地进行英语教学,互相观摩、交流的机会很少;45.97%的英语教师希望每3-5年里能有机会到内地或者拉萨研修英语教学,他们普遍反映各个地区之间英语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共享。
5.教学研究活动过少,缺乏效果。在农牧区,英语教研活动零散,缺乏组织性,缺乏科学性指导,访谈中有44.83%的农牧区教师反映校级教研组没有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计划和行动;文献显示,灵芝地区、拉萨市针对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研活动开展的较为经常化,并有一些教研成果。
6.农牧区的教育信息化起步很晚,而且缺乏具有教育技术学和英语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成本很大,这对本来就薄弱的课程资源硬件设备来说更是雪上加霜。87.41%的教师表示迫切需要改变缺乏教育信息与技术的状态。
四、对策研究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关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观点,英语课程资源:“(1)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内的资源;(2)加强校外课程资源(the out-of-curriculum);(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1]因为英语课程资源相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同时,英语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与利用[2]。基于以上的理论认识,结合对西藏自治区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以促进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培养合格英语师资,引进优秀教师资源,树立正确的英语课程资源观。与条件性课程资源比较而言,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2]。英语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能直接构成,它只有在经过加工、转换,并与英语条件性课程资源结合而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而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3]。英语教师不仅决定着英语课程的鉴别、开发与利用,同时还是英语课程资源整合与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英语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英语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效益发挥的水平。故此,我们在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始终要把建设一支有高度课程资源意识、较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的英语教师队伍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带动其他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发展。一方面提高准入英语教师的质量,提高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为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质量保证;地区行署所在地中学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英语教师对口支援县级中学,同时有计划地选送县级中学英语教师去地区或拉萨以及内地进修;发挥西藏高校英语师资的优势,轮岗到地区及县级中学进行示范与指导,共同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国家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内地大学毕业生去西藏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鼓励内地英语教师去西藏进行支教。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实现课程资源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4]。这就对教师英语课程资源观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英语课程资源观呢?
首先,教师应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第一步,要把重点放在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的研究;第二步,要对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过程、步骤与利用方式进行研究;第三步,要对英语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在每一阶段,都应重视广大英语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教学经验。
第二,要在西藏培养一定数量的专家型英语教师队伍,在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上起到示范、帮扶作用;广大教师要注意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形成科学的英语课程资源观。
第三,要克服困难,发挥英语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5];形成校长、教师、英语课程专家、学生以及社区人士参与的课程开发利用机制。
第四,要建立地方、学校、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开展针对西藏地区英语课程资源评价机制的元评价。
2.将英语课程资源的建设纳入自治区课程改革计划,开发有特色的英语课程资源。如果在制定政策时,我们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要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6]。所以,英语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自治区英语课程改革计划,真正地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在政策上、资金投入上确保各种英语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在实践层面上得到落实。
此次课程改革提倡英语课程资源要凸显情境性、过程性、真实性和探究性,体现新课程的时代要求,要求改变以教科书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象,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课程资源系统。而藏民族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传统等方面不同于其他民族,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地区和民族差异,有效实现特色开发。英语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城乡差别、关注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民族学校分散的特点。
3.改善交通条件,同时系统合理地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响应教育部“校校通”工程,促进软硬件协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英语教学现代化,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在西藏的逐步实现。
4.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研究并激活内生性资源,整合外生性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也是课程研制的主体,学生的神经生理基础即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人格结构与特质等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也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而存在。学生可以作为课程资源,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资源。学生作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内生性,可以使英语课程资源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是学习生命活力的体现和不竭动力所在[7]。由于地处高原等各种原因,西藏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与速度与内地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获益的英语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开发和利用条件等。
另外,我们还必须要关注西藏社会生活,鉴别校外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在地级市率先试点,逐步建立县、地(市)、自治区联动互享的学校英语课程资源中心与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及分享的渠道,以实现英语课程资源在全区及全国范围的交流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