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关键词】:数学、活跃课堂、提高效率、
从教已有十多年了,且我一直在小学从事数学教学。在这十多年的教学中,我稍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有的认知和?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面积和等地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认识物体的周长与面积时,一本数学书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和计算,这样学生巩固了测量。练习了计算周长和面积,加深了印像。再如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学生做游戏站队时,4行3人,3行4人,2行6人,6行2人来体会总人数的不变,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要会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让学生真正理解,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讲解数学简便运算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购物的环境(计算26+198);买菜(计算4斤*1.25元);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总之,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
论文作者:赵冬冬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面积论文; 操作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