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标内化的特点及信息运用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化论文,德育论文,目标论文,艺术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方针的指导,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教育艺术。教育是外在的推动力,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无论德育目标如何规定,教育者的愿望如何强烈,如果德育目标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一切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使学生将德育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自觉地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以无产阶级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才是教育的成功。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研究学生对德育目标内化的规律性,从而掌握德育目标信息输送的艺术,以实现德育的最佳目标。
一
人们的大脑中有信息接收系统、传送系统、加工系统、存储系统和输出系统。一般地说,学生感觉器受到德育目标信息刺激时,大脑便产生动作电位,将信息接收下来,输送给加工系统,经过信息加工转变为自己的意识,然后将知识储存起来,再输送出去。德育目标内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即信息接收和加工,它决定德育目标内化的程度和性质。所以学校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德育目标内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研究学生接收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特点,以高超的艺术,在输送德育信息的同时,为学生扫除接收信息的障碍和提供加工信息的必要条件。
教育者输出的德育目标信息,无论采取什么载体,总是在学生中产生三种接收状态,即全部顺利接收、拒绝接收、少量接收。拒绝接收或部分接收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障碍:
1.异类定势障碍。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相对我国教育的德育目标来说,同类道德心理定势,自然是无产阶级道德思想体系范畴的,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倾向是崇高和追求无产阶级道德,这种定势自然愿意并顺利接收表征无产阶级德育目标的信息。而异类道德定势,其道德取向自然是非无产阶级的,这种定势无疑会成为德育目标内化的障碍。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使自己输出的德育目标的信息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收,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同类道德定势,改变其异类定势。
2.非正常情绪障碍。学生的非正常情绪是其接收德育目标信息的主要障碍之一。非正常情绪表现形式很多,如悲哀、气愤、激动、愤慨等等。其原因是很多的,有家庭变化的原因,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以及个人生活、理想方面的原因。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情绪不正常都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因为,他们的精神注意力不在接收信息方面,没有接收信息的兴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对德育目标的内化影响,这个影响是极大的。二者如果在感情上没有隔膜,教育者输出的信息,学生就愿望接收。相反,如果二者的关系不好,学生对教育者反感,自然对其输出的信息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教育者要同被教育者搞好关系,同时要注意帮助情绪不正常的学生解决矛盾,使其情绪正常时再向他们输送德育目标的信息。
3.乏动力障碍。德育目标的内化,是进取的行为、进步的表现,需要有内在的动力。一个有进取动力的学生,无疑会自觉地接收德育目标的信息。相反,没有进取动力的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需要和对高尚道德理想的追求,对什么是德育目标,如何追求德育目标,漠然视之,没有兴趣,更没有接收其信息的积极态度,对这类学生只有先激发起上进心,才有可能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化要求,当然,德育目标内化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进步动力的过程。
4.贫知障碍。学生对德育目标的信息之所以愿意接收,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正确,自己需要按其目标要求努力。如果学生认为这个目标不正确,或自己不需要,就必然拒绝接收。而要正确认识德育的科学性、必要性,自然要有多学科的知识。否则,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自觉地接收表征它的信息,并加工为自省的需要。德育目标的内化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的,贫知则是信息接收与加工的障碍。
5.载体障碍。学校党政组织或教师、干部向学生输送德育目标信息,采取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字载体、语言载体、图象载体、人物形象载体、表情载体、声音载体、综合载体等。无论哪种载体,其自身应该是合乎标准的,有利于信息的输送和接收,否则会事倍功半。如运用语言载体时,应该是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表达准确,表情得当,速度相应,使人听起来,声音入耳,道理清楚,愿意接收。如果信息传递者,南腔北调,吐词模糊,废话连篇,或速度过快、过慢,就使人难以接收或无法接收。其它载体也是如此。如录音载体,如果声音不清或机器经常发出噪音,就会令人厌烦,无法接收所传递的信息。信息载体是否符合标准直接影响信息输送的效果。载体合格达标对信息输送是十分重要的。
6.环境干扰障碍。无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学校环境,对学生德育目标的内化,既存在好的影响因素,又存在干扰因素。学生的父母中的绝大多数人望子成龙,这是激发其子女进步的一面;但他们又对子女娇生惯养,集全家所有财力保重点。这同学校的勤俭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是相对立的。社会是学生德育发展的广阔天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劳动人民的巨大创造,英雄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的道德理想。同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地摊上的腐朽文化及腐朽思想的传播又冲击着德育目标的内化。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是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主要外在推动力的源泉,但也有许多消极因素对学生德育有着消极作用。这些都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利用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以促进学生对德育目标的内化。
二
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并非德育目标的信息使学生接收下来即可实现,而是必须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并储存起来,再进行输出,这才完成一次性的内化过程。这样的过程要经过多次,才能实现内化的目的。由于学生道德发展具有曲折性、反复性,所以,德育目标的内化必须是反复不断地进行。在德育目标内化过程中,德育目标信息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德育内化的程度和性质。
德育目标内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是对已接收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加工过程、分析过程。信息是事物的外部表征,并非直接表征事物本质,只有经过思维加工,才有可能认识其本质。在校的学生,除了接收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选择地输送的德育目标的信息外,还从社会、家庭、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中接收同类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真是假,是有益还是有害,也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去伪存真,并由表及里的认清信息表征的事物本质。德育目标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的过程,也是转化自己道德需要的过程。
德育目标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上的吐故纳新的过程。学生的大脑不是真空,对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里不仅有无产阶级的意识,也有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在他们每天自觉不自觉地接收的大量信息中又难免泥沙俱在,鱼龙混杂,有益、无益,乃至有害的信息并存,只有通过信息加工,才能区别好与坏,美与丑,善于恶,从而取其精粹,去其糟粕,吐故纳新,提高道德水平。
但是,不是任意的思维加工,都能去粗取精,却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认识事物本质的,也不是凡经过加工的信息就一定是精华,只有正确、科学的加工,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内化的目的。这种加工是非常复杂的,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些条件,简要地说,有以下几点:
1.正确的指导思想。能不能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关键在于指导思想是否正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最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认清什么是无产阶级道德,什么是资产阶级道德,划清二者的界限,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无产阶级道德意识战胜资产阶级道德意识。从而保证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性,确立无产阶级的道德观。
2.科学的思维方法。德育目标的信息加工,是思维加工,不仅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辨别纷纭复杂的信息,分清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弄清教育方针中提出的德育目标的性质、科学性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利益,从而自觉地将其变为自己的需要和积极追求的道德目标。
3.百科知识。人们常说,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百科知识。同样,学生将德育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也需要百科知识,其中包括哲学、历史、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知识。没有百科知识就无法理解无产阶级道德意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就不能将德育目标信息加工为自己的需要,无法实现德育目标内化的目的。
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需要,首先是将德育目标转变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就是说,通过信息加工使学生对我国的德育目标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的循环往复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是不可获得真正的认识的。没有真正的认识,就不要能把德育目标真正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5.较强的思维能力。加工信息,必然要求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反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等。德育目标的内化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产生新的道德思想的过程,没有较强的分析力、理解力、判断力是不可能加工得好的。
三
德育目标内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教育工作者要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就必须研究德育目标内化的规律性,特别是要注重掌握德育内化过程中,信息接收和加工两个环节的特点,从而讲究德育目标信息输出的艺术性。所谓艺术性,就是在信息输出中能够扫除学生接收信息的障碍,并为其信息加工提供必备的条件。德育目标信息输出的艺术性,内容复杂,就其特点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量度相应。学生接收信息、加工信息有个度。超出这个个度,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要适度。首先,输出信息量要适度。输出的信息量不足,不仅引不起学生接收信息的兴趣,而且没有价值,信息量不足等于无用信息,因为它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输出的信息过多,超出学生的反映能力,信息不能全部为学生接收,白白流失,同样不会收到好效果。其次,信息输出时,特别是以声音载体、语言载体输送信息时,吐词速度要适度。速度过慢,影响学生接收情绪;速度过快,超出学生接收能力,使信息变成无用信息。再次,输出的信息内容要适度,要与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基础相适应。内容过于浅显,学生会感到没有意思,因为,他们得不到新思想、新知识。输送的内容过深、难懂,学生难以接收和理解,这种信息输送只能是做无用之功。所以,教育者在信息输送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度适量地输送,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输送。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情理交融。情即感情,理即道理。教育者在向学生输送德育目标信息时,应该感情丰富,道理清楚。首先要热情洋溢,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既有满腔热情的关心、爱护和期望,又有激情满怀的激发和鼓励,也有豪情壮志的鼓舞。这样,不仅会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而且也会使他们从中体会到党组织、教师、干部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为他们接收德育目标信息创造心理条件。另外,在信息输送时,既要提出鲜明的目标要求,又要阐明其中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道德育目标是什么,而且知道确定这样目标的道理。这样,既有感情激发,又有道理阐释,必然使学生愿意接收、加工,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如果在德育目标信息输送中,教育者毫无感情,又道不清,只是冷冰冰地宣布几条,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接收加工的情绪,也就难以取得良效。
3.系统和谐。学校的教育任务是育人,干部是管理育人,教师是教书育人,总务部门是服务育人。学校各类人员分工不同,目标只有一个,即育人。一所学校的德育功能大小,关键在于学校的各个部分在教育方针指导下,构成和谐的整体,形成德育的系统功能。这样,就会使德育功能大为增强,就会胜利地实现德育的最佳目标。相反,如果各部门指导思想不一致,或者认为只有政工队伍负有德育的任务,或者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向学生输送彼此矛盾的信息,德育功能自然在这种抵消中降低,不能实现预先的德育目标。所以,学校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应以教育方针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方针,都负担起德育的重任,构成强大的整体教育功能,为实现德育最佳目标而奋斗。
4.知行结合。德育目标的内化,在于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增强学生的无产阶级道德感情,道德思想意识,这需要有知,有知,才能明理。此外,更需要有道德情绪体验。这就需要行,即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如德育目标之一是无私奉献,学生在实践中的行为是无私奉献的,必然受到党组织、教师、同学和人民群众的热烈赞扬,这时他们心里就产生一种别人所没有的幸福感、快乐感。如果某些人的行为是损人利己的,他们的行为就会受到群众的批评或舆论的谴责。这时他们的心理有一种痛苦感。正反两方面的行为结果、社会两种评价及产生的两种心理感受,就会从内心感到无私奉献好。这就是道德情绪体验,没有体验,就不能产生无产阶级道德情感,也不会增强无产阶级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知而无行,就不能获得真知,也不能产生脚踏实地的道德行为。只能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甚至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所以在德育目标内化中,必须坚持知行结合的原则,在向学生输送道德知识的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的信息源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加速内化的过程,获取良好效果。
5.持恒渗透。德育目标内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一次性地信息输送即可完成,而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反复的心理过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形成,他们的可塑性大,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道德意识随着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向正确方向变化,也可能向错误的方向变。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时无产阶级道德意识占主导地位,有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道德意识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反复地对他们进行无产阶级道德意识的渗透,使他们不断地进行思想方面的吐故纳新,推动他们德育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6.言传身教。学生在道德理想的追求上,都有自己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可能是自己的老师,也可能是社会上的名人、权威。而学校的干部、教师、职工,即教育者就应该真正为人师表,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参照系。因为,教育者自身应该是教育对象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另外,教育者既要以语言载体向学生输送德育目标的信息,又要以自己的行为、形象为载体向学生输送活的德育目标的信息,这样才有利于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再者,教育者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产生一种使学生信服的力量,才有权威性。
7.多样统一。学生由于所经历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其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所以,在促进学生内化德育目标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在实现目标要求中,有些学生要达到基本目标要求;对部分学生要按共产主义战士的道德标准要求。在载体运用上,要多样化。在方法上,要灵活多样,顾及每个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有一般,又有个别,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8.管教一致。德育目标的内化,不仅是信息接收、加工、存储,而且包括输出。教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追求什么样的道德目标,怎样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管理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是一种道德行为训练,是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途径。没有道德行为训练,就养不成好的道德习惯,就不是德育目标内化的真正完成。因为德育目标内化的检验标准是行,而不仅是言。所以,在推动德育目标内化的过程中,即要教,包括言传和身教,又要严格管理,要开展内化效果的评估,有奖有惩,赏罚分明,同时严格纪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标签:信息加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