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高考试卷(Ⅰ)与高考试卷(II)化学试题的比较分析_高考论文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化学试题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高考论文,化学试题论文,理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陕西、湖南、江西等12个省区采用;全国高考理综卷(Ⅱ),吉林、甘肃、内蒙古等9个省区采用。本文仅对这两卷中的化学试题作以比较分析。

一、题型与赋分

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各有试题31道,卷面总分仍为300分。其中化学选择题均为8道,全为单选题,每题6分,计48分;化学非选择题均为4道,每道题15分,计60分;化学总分值均为108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题序或题号在两卷中均相同。

二、选择题的比较与分析

两卷的选择题均为第6、7、8、9、10、11、12、13题。

1.考点比较(见表1)

表1

2.特点分析

两卷的选择题紧扣教材,考查基础。每个选项都指向明确,学生在理解上不会产生歧义。涉及的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较高。

理综卷(Ⅰ)的化学选择题,亮点明显的题目有第10、12、13题。

第10题由反应方程式容易确定出氧化剂为,在氧化剂中降价的元素有Cu和I,再由Cu和I降低的化合价确定出答案。该题学生失分之处,一是只看到I的价态变化,忽视了Cu的价态变化;二是计算时忽略了化学式的下角2。

第12题属于估算题。先由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和氧的质量分数为50%,确定出物质的1分子中氧的原子数最多为4(150×50%÷16=4……11),则1mol该物质中碳、氢的质量之和为16g×4=64g。由64÷12=5……4,可确定出1分子中碳原子数最多为5。本题先是粗算,后是精确计算;其难点在于只有确定出氧原子数最多为4,才能推出碳原子数的最大值。至于由5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是什么,题目不作要求。

第13题在读图中考查化学平衡知识。首先是读图,图是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且平衡态Ⅱ较平衡态Ⅰ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再看选项,并逐一分析,确定出答案。

理综卷(Ⅱ)的化学选择题中亮点明显的题目有第9、12、13题。

第9题在理解的层面上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示能量;用ΔH表示时,吸热取“+”,放热取“-”;能量单位为kJ/mol,而不是kJ。

第12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题中烃的排列,不难发现有3条规律:每3个为一组,碳原子数相同;每一组按炔、烯、烷烃排序;每一组烃的分子中碳原子数比组数多1。由15÷3=5,可以确定排列在第15位的烃为第5组的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5+1=6,其化学式为。观察数字规律的题目虽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就比较常见,而第12题中将观察数字规律置于化学问题的背景中,就显得新颖许多。

三、非选择题的比较与分析

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的化学试题的非选择题分别从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4大块进行了考查。两卷的化学非选择题题号相同,均为第26、27、28、29题。

(1)第26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知识

理综卷(I)第26题,以元素周期表知识为主干,兼顾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推理时学生要用足条件,先确定出元素,然后再以确定的元素对比题中条件逐一验证。该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而推证既要层层推进,又要前后照应,思维要求严密。本题一改以往学生见到的“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或“为短周期元素”,使得题目隐性因素增多,显得灵活,但难度稍有加大。

理综卷(Ⅱ)第26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知识。本题形式常见,却在常规中创新,由简单离子到复杂离子,由双原子分子到多原子分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熟悉程度。题中设了6问,虽说相对独立,但每问难度逐渐加大。且最后两问对数学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推理能力强的学生会层层深入,全面分析,很快破题,而推理能力弱的同学只可能靠猜测了。

(2)第27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

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各自的第27题,一改以往告诉物质的化学式为构成物质的离子,由反应现象确定各物质的归属,这样不仅题型上有所创新,也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提高了。

理综卷(Ⅰ)第27题,给出5种物质在水中电离的阴、阳离子,通过物质间变化、溶解性,考查学生对常见化合物知识的熟悉程度。推断时先找切入点,本题切入点是题中的现象④,并从后面向前逆推,可以完成此题。如果该题像往常那样,知道物质的化学式,再由现象确定出各自物质的归属,则会平淡许多。

理综卷(Ⅱ)第27题,先由已知条件逐条确定物质的范围,然后准确判断。推断出各物质后,题中的问题便容易回答。该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也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统摄能力,推断靠的是对信息的整体把握和综合把握,并把顺向推理和逆向推理结合起来。

(3)第28题:考查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

理综卷(Ⅱ)第28题主要考查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用所给实验装置测定电石试样中的质量分数。在室温和大气压强下,实验过程中应保持体系内外压强、温度一致。如何保持一致?反应结束后,应等待一会儿,再取出导气管,以便使装置内气体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压强接近大气压强。另外,测量气体体积时,还应调节量筒,使其内外液面持平,这样量筒内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压强。该题在基础反应、基本操作中考查实验能力,看起来似乎简单,实则需要学生较为深入的思考,而且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第29题:考查有机化学知识

理综卷(Ⅰ)第29题是一道有机化学题,涉及了加成、消去、酯化、水解、聚合等基础反应。题中框图看起来复杂,而问题设计较为简单和基础。本题(1)(2)问属于送分题;(3)问考查学生对酯化反应的理解;(4)问有点难度,同分异构体数目学生可能写不对;(5)问答案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本题考查了有机化学的主干内容,设问较好,有区分度。

理综卷(Ⅱ)第29题以酯化反应为主线,考查了酯化反应的条件、酯化反应的实质、羟基酸可形成内酯等,而且两处考查了由酯的结构反推反应物醇或羧酸的结构,同时考查了银镜反应、酚的性质以及同分异构体的概念。题目设问之间线性相关,推断时要层层推进,仔细分析,若一步出错,后面的推断皆错。

非选择题在常规中创新,着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理综卷(Ⅰ)的化学非选择题虽没涉及计算,但对数学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这一点在第26、27题中有着明显的反映。理综卷(Ⅱ)的非选择题涉及的小计算或心算不少,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也较高。

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化学试题学科特点显著,难度不大,但耐人回味。若要比较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的难易,笔者认为,两卷的化学选择题难易程度基本相当;理综卷(Ⅰ)的非选择题稍难于理综卷(Ⅱ),因为前者的第26、27题比后者的第26、27题难一点;理综卷(Ⅰ)的第29题的第(4)问,写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些难度。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的化学试题相对平稳,在基础上求新、求活,紧扣教材与考试大纲,彰显学科特点,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从题目的导向性上来看,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和灵活性,命题意图完全符合课改精神,并向着课改方向进一步靠拢。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的化学试题启示我们,教材、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及课改精神是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实的心态认真对待,这些才是高考的真正信息源。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的化学试题,值得我们比较和深入地分析。

标签:;  ;  ;  ;  ;  

2007年全国高考试卷(Ⅰ)与高考试卷(II)化学试题的比较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