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明主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主体论文,思想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3)04-0052-0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首次科学地揭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 步的文明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许多著作中都对这一基本思想作过原则性 论述,我们不妨称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文明主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中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专门和系统地研究关于文明主体的思想,对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认识文明主体自身发展规律,从而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文明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改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和自 然关系,从而为人的生存提供条件,促进人类自身的自由发展为总趋势的。用“文明主 体”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核心概念是比较科学的。(注:刘永信先生在所 著《中国现代化导论》一书中首次使用“文明主体”概念。)
1.文明主体概念表述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要求。在哲学范畴上,一般从历史性 和时代性、阶级性和人类性、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概念的意义,孤立 的、脱离普遍联系的、封闭的、静止的任何对象都无法确定它在哲学范畴中的概念地位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1](P56)人存在的意义也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在社会关系 中体现的价值才具有终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揭示了一个人的真正 价值是由他对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平等社会关系体现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这种价值建立 的基础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不平等关系。所以,未来社会也必须是这样的一个社会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1](P294)。马克思主义并 不否认作为现实的个体的人的价值观具有阶级性,但这种阶级性的价值观应当而且也必 然在发展着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得到修正,最终达到社会关系中人的平等,而不是 阶级性的不平等。这种过程中的推动力量就是文明主体的力量。“文明主体”概念的表 述,将主体对象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界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之内,同时也反映出概念 外延的延展性和价值规定性在历史变动中的统一性,符合概念的可发展性和丰富性特征 。
2.文明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 般规律及其基本要素。它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 一。在人类历史的总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展开和延 伸的方向规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演进的总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趋势和方向。但这种“自然历史过程”不是消极的,它不排斥历史阶段上一定 阶级主观意识对客观进程的影响作用。马克思批评了黑格尔学派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消 极的”、“非历史的”因素的错误观点[2](P104)。“自然历史过程”规定着“社会历 史过程”的方向,而“社会历史过程”正是通过文明主体的作用成为“自然历史过程” 的一个积极的度量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中,劳动是创造人自身和文明的惟 一尺度,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和社会发展尺度的人的集合体就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主体力 量。针对资产阶级将资本神话,否定工人阶级文明主体作用的论调,马克思指出:在阶 级社会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P194)。在资本主义社会,作 为文明主体的工人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创造者,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最终决 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中文明主体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找到了 变革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途径,首次将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结合起来 ,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
“文明主体”概念的提出和关于文明主体思想的系统研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 和发展,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文明主体的历史作用,在革命和建设中充分发挥文明主体 的主观能动性。
二、文明主体思想中国化是确立中国文明主体地位的理论前提
“文明主体”不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和阶级性概念,还是一个民族性概念,在不同历 史不同民族中,其内涵基本一致但外延却大不相同。其内涵是由他们在促进人类文明进 步中扮演的角色决定的,但从外延上看,这种角色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群 。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将“文明主体”界定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觉悟”的 阶级(主导核心的文明主体)或以“无产阶级思想觉悟”为指引的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一 般性的基本的文明主体)。这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也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
1.重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建中国的文明主体力量。革命依赖于革 命形势的具备和文明主体的阶级意识成熟。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新 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综合促成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并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西欧各国成熟的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在五四运动前 夕,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才200万左右,那么,中国的文明主体是什么?李大钊强调了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认识到了革命的主体力量。他说:“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 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现在已是我们世界的平民时代了,我们应该自觉 我们的势力,赶快联合起来,应我们生活上的需要创造一种世界的平民的新历史。”[3 ](P340)但在陈独秀身上仍然存在对文明主体的认识不足,他并不看好人民群众,认为 非有“先觉哲人,力抗群言”,不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4]。在后来的革命中,毛泽东 等人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人民在革命中的主体作用,还扩大了文明主体的外延。他认为中 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参加,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从而将农民 阶级确立为最基本的文明主体力量。
中国和俄国都不具备西欧国家的阶级状况,没有具有整体阶级意识的革命阶级,而只 是大量的农民和少量的工人、民族资产阶级及小手工业者,占总人口的80%以上。即使 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是基本的文明主体,但马克思仍然阐述了工人阶级与 农民结成联盟的必然性,由于资本家残酷的剥削,农民的利益也变得和资产阶级对立, 他们“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天然的同盟者和领导者” [1](P681)。同样,由于农民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 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P684)在经济文化 落后的东方国家,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和残暴,革命力量相对弱小。 在革命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上,俄国和中国都出现过认为不具备“强大的工业无产阶级 ”作为革命主力而否认革命的可行性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阶级分析法和矛 盾分析法,致力于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最大地获得了革命力量因素 和最大地缩小了敌对势力的范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依据变化了的阶级关 系和社会矛盾,相继形成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始终没有动摇工农联盟这个文明主体基础。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 强,最终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
2.坚持以先进思想文化提升文明主体的革命意识。找到了文明主体,还要考虑如何将 农民意识的革命转化为无产阶级意识的革命这个重大的难题。如果只是旧式的农民起义 ,同样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这就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把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 革命基本依靠力量转变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觉悟的或在其领导下的阶级联盟。即使是在 工业发达国家,与先进生产方式密切联系的无产阶级文化素质好、觉悟比较高,但马克 思仍然强调,工人运动如果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只能形成简单的工联主义。在中国, 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马克思在论述当时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发展的趋势时说:“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 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 本身的产物。”[1](P282)由于同大工业密切相联系,无产阶级不仅是技术文化因素的 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在革命联盟中承担着启蒙和教育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工人、农民及其他 联盟者进行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最终在革命群众中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 命文化,这种先进思想文化一旦被文明主体掌握,就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毛泽东谈到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的重大作用时说:“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 ,从思想到形式,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作用,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 无敌的,其动员之广泛,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5](P387)
三、时代主题转换要求文明主体由“政治革命”到“自身革命”
如果说革命与战争主题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是文明主体的内在依据之一, 那么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文明主体的内在依据是什么呢?一是时代主题转换需要文明主 体实现以求生存的“政治革命”向以求发展的“自身改造”转变;二是要有创新的理论 和文化形态为这种转变提供支持。但是这种转变由于“民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在中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留下了惨痛教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 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阐明了 文明主体思想,赋予文明主体新的时代内容,开创了文明主体以先进文化自我改造的新 境界。
1.教条主义和“民粹主义”束缚了文明主体思想的发展。坚持人民文明主体地位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也要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而且这些依据也要因历史条 件而变化。当文明主体丧失了现实依据,即不具备改造社会的文化、知识、科技和能力 时,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前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不存在与发达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无产阶级,中国的文明主体其实就是农民阶级占绝大多数的革命 阶级的联盟。在经过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后,文明主体在政治上对社会主义有粗 线条但又模糊的认识。他们主张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认为资本主义国 家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资本主义就是罪恶的东西,也就根深蒂固地排斥资本主义的一 切,包括对我们有益的经济文化成果。毛泽东在七大作口头报告时谈到这样的意思:在 农民出生党员占多数的党内会长期存在类似民粹主义的思想,在解放区的农村,此时已 经盛行起“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但急于消灭工商业,还根本不了解工业化对 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6](P323)。我们知道,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 基础上产生的,继承了资本主义阶段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为了摆 脱资本主义的灾难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资本主义的积 极作用,在国内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对外也不能拒绝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建国后 ,我国的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传统落后的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头脑中更多的是“ 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在“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和“左”的思想左右下,中国共产党自身对“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和根本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搞清楚。支配人们头脑的就 是单纯的公有制、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按劳分配、吃大锅饭的计划生产等等。无可否认 ,革命与战争年代,文明主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把自己置身于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革命文化之下,民族意识、革命意识都有极大提高。而且这种文化,“就其精神来 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7](P1561),并直接转为革命的现实力量。但他 们接受的主要是革命文化,现在应该接受技术文化了,而且要以新的文化知识实现自身 的转变。自1945年毛泽东就开始注意到,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全党要着手解决社 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直到1957年3月9日,他还在一个讲话提纲中说:“现在处在转变时 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8](P298)这实际上提示到文明主体要从“政治革命”转向以文化为基础的“自身 革命”的问题。但是随后出现的反右扩大化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造成了文明主体思想上的极 大混乱,中断了真正的以文化改造自身的“自我革命”。由于思想上的禁锢,文明主体 丧失了接触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文化知识的机会,这样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开创了文明主体发展的新境界。邓小 平在党的八大上阐述群众路线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但人民群众也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实际上,对文明主体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强 调了文明主体既要科学认识世界和自身,正确改造世界和自身,也要正确把握改造自身 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实现改造自身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促进。他极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着重于让文明主体从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中解放出来,并号召群众自己也要充分 认识自己的文明主体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同时,他强调要提供新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环境,鼓励群众改造自身,从而增强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革命与战争年代是以阶级划分文明主体的范畴,根据各阶级在文明进步中扮演什么 角色来划分具有科学性。随着时代发展,不存在完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各阶级或者阶 层在国家制度和法律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文明主体划分要有新的 依据。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适时丰富和发展了文明主体思想,对新时期的文 明主体作了一种新的界定表述:凡是对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为民族、国家 、人民利益做贡献的各阶层人民都应纳入文明主体的范畴。这并不否定工农联盟的基本 主体地位。只是再沿用过去的阶级划分法不利于调动一切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他 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社会全面进 步的根本力量。”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各阶层,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的重大方针,实际上也是对文明主体作了符合时代进步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工人阶级和 农民阶级均应知识化,以适应工业、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文明主体现代化,才能承担 起社会现代化的重任。文明主体需要不断地以先进思想文化来改造自己,以适应社会现 代化发展,而不应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成为人类文明的弃民。
四、先进文化是推进文明主体与时俱进的决定性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的工业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型,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取决 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国必须将“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 大国”,文明主体知识化、现代化任重道远。
1.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文明主体。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在像中 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要排除国际国内一切干扰,奋起直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必须要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本民族最广大人民根 本利益的科学的治国理论。马克思曾经强调了科学理论对文明主体的伟大作用:“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本质。”[1](P9)只有始终坚持用与时俱进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武装文明主体,才能获得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 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和 灵魂,是遵循时代潮流不断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 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武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优势和理论力量。要坚持以科学的 理论武装文明主体,形成共同的民族理想。同时要注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建设和发展丰 富多彩、多层次的健康的、知识型的亚文化,将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2.坚持以先进的科学文化提高文明主体自身素质。由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在当前中国形成了一个在主流文化下面存在着众多亚文化的文化格局。生活在不同亚 文化环境中的文明主体的文化结构参差不齐。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宗教文化、民族区 域文化等等。在亚文化中既有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的因素,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可以和谐共存。同时,不同亚文化可以互相交 流弥补,如贫困地区文化中也有发达地区文化可以吸收的某些优良传统,发达地区文化 也有对贫困地区思想文化改造的积极因素。再如,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实行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通过对信教群众的积极引导,使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 相适应。江泽民指出:“对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都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的教育,都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都要大力开展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特别 是现代科学知识的工作。”[9](P374)这表明,在现代化历程中,各类亚文化都有积极 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的要求。生活在不同亚文化环境中的主明主体,都应适当地 根据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进步需要而自觉改善自己的文化结构,始终以先进文化提高 自身素质。21世纪,先进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文明主体的优势在于整体文化文明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国文化建 设的总体战略格局也应是改造贫困文化,抵御消极文化,提升亚文化,营造适合文明主 体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3.文明主体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理性选择意识。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通过网 络等先进媒体不断交流激荡,文化的选择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个人空间化。各种非文化 因素也大量侵占文化阵地,形成文化因素和非文化因素并存的状态。首先,处于不同亚 文化环境中的文明主体应有文化自觉意识,以主流政治文化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 结构,力求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其次,文明主体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主体性,自觉适应 现代化对人的现代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做“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列,将学 习先进文化作为自己的崇高的权利和义务。要多关注和支持文化学习教育,树立终身学 习观念,创造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文化形态”。在文化选择上,要自觉抵制不良思 想、信息和各种非文化因素的侵蚀,在思想文化素质上做到与时俱进。知识经济时代, 先进文化是定义文明主体必要的量度,只有先进文化和文明主体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提供决定性的动力因素。
收稿日期:2003-03-18
标签:主体思想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